王勝男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yī)院骨科康復中心,北京 100144)
隨著老齡化加劇,老年患者人數(shù)逐漸增多,其基礎疾病較多,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舒適護理為一種全面護理,包括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心理護理等方面,是通過為患者提供舒適護理服務,讓患者身心愉悅,這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1]。本次研究中,總結舒適護理應用于老年康復護理的效果。
取醫(yī)院2016年9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病例來源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肺部疾病者。按照隨機分層法分兩組,對照組50例,男女比例1:1,年齡為66~80歲,平均(73±2.0)歲;觀察組50例,男女比例3:2,年齡為67~82歲,平均(74±2.1)歲。兩組基線資料等情況比較,P>0.05,可比。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提供健康教育,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生活照顧,疾病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重點強調舒適護理,具體內容為:①營造舒適安全的就醫(yī)環(huán)境:保持病房的明亮安靜,保持環(huán)境干凈、床鋪整潔,定期開窗通風;室內準備輪椅拐杖;地面防滑,保證無障礙,夜間保持病房的明亮度,防止老年人跌倒;床頭傳呼器要有明顯標識;鼓勵患者朋友給予關懷照顧,營造和諧的就醫(yī)環(huán)境;②飲食護理:老年人多數(shù)已經牙齒脫落,咀嚼能力下降,胃腸消化功能下降,因此合理安排患者飲食,以容易消化、清淡食物為主;③全面心理護理,注意了解老年患者的情緒變化、需求,積極引導,幫助患者客服心理障礙,正確對待疾病,并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活動中;④生活自理訓練:部分患者因受疾病影響,會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可選擇性引導患者鍛煉,輔助患者床上鍛煉、自行穿脫衣、上下樓梯訓練,促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水平。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心理狀況評分以及護理生活質量。根據自制問卷,通過詢問方式對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問卷滿分100分,>80分為心理狀況良好,適應就醫(yī)環(huán)境;60-80分心理狀況一般,勉強可接受醫(yī)院環(huán)境;<60分心理狀況不佳,不能接受醫(yī)院環(huán)境。根據健康狀態(tài)調查問卷(SF-36)評估生活質量,共包括8項指標(心理健康、情感角色限制、社會功能、活力、健康總體自評、軀體疼痛、生理角色限制、生理功能),每項評分10分,滿分80分。
經軟件SPSS 20.0分析,均數(shù)資料對比以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心理狀況評分為(6 9.2±8.4)分,觀察組為(86.9±8.0)分,觀察組的心理狀況評分少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護理前、 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分別為(51.4±17.0)分、(62.0±22.4)分,觀察組護理前、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為(52.0±18.5)分、(79.5±26.2)分,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增加,且觀察組護理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當前我國呈現(xiàn)老齡化加劇趨勢,且合并多種疾病類型,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老年康復護理工作中,不僅強調患者病情康復,更要注重患者心理健康。以患者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為出發(fā)點,積極培養(yǎng)患者積極樂觀心態(tài),對于促老年患者身心健康具有積極意義。舒適護理是環(huán)境護理、心理護理、生活護理以及社會關系護理等集中體現(xiàn)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護理提供的單一片面的護理服務,舒適護理提供的護理更為全面[2]。在傳統(tǒng)單一護理基礎上,強調各項護理措施的舒適,讓患者感覺舒適,保持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方面的愉悅,健全全面護理。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實施舒適護理,觀察組僅實施常規(guī)護理,結果表明,觀察組實施護理后心理狀況評分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這表明舒適護理干預實施可顯著提高患者的心理評分和生活質量。舒適護理實施過程中,提供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護理,讓患者感覺心情舒適;飲食護理干預,補充患者所需營養(yǎng),增強身體免疫力;因老年人心理情況特殊,給予患者針對性性全面心理護理,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并鼓勵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信心,設置一些娛樂設施,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放松患者心情;生活自主訓練,促患者病情早日康復。通過一系列的舒適護理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
綜上所述,老年康復護理中加強舒適護理,可提高患者心理狀況以及生活質量改善效果,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