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琳
(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yī)院麻醉科 , 遼寧 丹東 118002 )
近些年,神經(jīng)阻滯在骨科手術麻醉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對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有重要意義[1]。有研究表明,神經(jīng)阻滯能夠降低髖部手術患者的死亡率[2]。超聲引導神經(jīng)阻滯在可視化下操作,大大提高了神經(jīng)阻滯的成功率。但是有些時候神經(jīng)阻滯可出現(xiàn)阻滯不全。本研究旨在探討超聲引導神經(jīng)阻滯聯(lián)合全麻對脛骨骨折手術麻醉的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9月-2019年3月112例脛骨骨折手術患者,納入標準:(1)ASAⅠ - Ⅱ 級;(2)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不低于24分;(3)無手術麻醉禁忌證。排除標準:(1)嚴重心肺功能異常;(2)嚴重高血壓;(3)長期服用阿片類藥物;(4)對麻醉藥過敏;(5)阻滯部位感染。隨機分為2組各56例,觀察組男34例,女22例,年齡21-73歲,平均年齡(43.28±7.69)歲;對照組男32例,女24例,年齡24-71歲,平均年齡(45.88±8.01)歲。2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方法:2組患者入室后心電監(jiān)護,開放靜脈通道,對照組僅接受全麻,麻醉誘導:咪達唑倫0.03mg/kg+維庫溴銨0.1mg/kg+芬太尼3μg/kg+丙泊酚2.0mg/kg;待患者意識消失,無眨眼反射時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行機械通氣。麻醉維持:靜脈泵注丙泊酚3-10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觀察組在麻醉誘導后,在超聲輔助下找到股神經(jīng)與坐骨神經(jīng),分別在其周圍注射0.375%羅派卡因15ml,完成神經(jīng)阻滯。觀察組的全麻方法同對照組。
3 觀察指標:比較2組以下指標:(1)入室時、麻醉后5分鐘、麻醉后15分鐘、麻醉后30分鐘的心率(HR)與平均動脈壓(MAP);(2)丙泊酚用量;(3)喚醒時間;(4)拔管時間;(5)不良反應。
5 結果
5.1 2組各時點HR與MAP比較:觀察組入室時HR為(85.94±4.25)次/min,MAP為(92.15±3.29)mmHg;麻醉后5分鐘時HR為(86.94±6.36)次/min,MAP為(95.31±4.38)mmHg;麻醉后15分鐘時HR為(86.21±4.30)次/min,MAP為(94.26±5.07)mmHg;麻醉后30分鐘時HR為(85.06±5.36)次/min,MAP為(95.13±4.66)mmHg。對照組入室時HR為(84.37±3.12)次/min,MAP為(92.40±4.14)mmHg;麻醉后5分鐘時HR為(87.45±5.47)次/min,MAP為(96.53±3.77)mmHg;麻醉后15分鐘時HR為(88.13±5.36)次/min,MAP為(97.11±4.49)mmHg;麻醉后30分鐘時HR為(85.05±4.16)次/min,MAP為(97.14±5.39)mmHg。觀察組HR與MAP波動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
5.2 2組丙泊酚用量、喚醒時間、拔管時間比較:觀察組丙泊酚用量為(512.77±68.13)mg,喚醒時間為(8.11±1.09)分鐘,拔管時間為(10.41±2.18)分鐘;對照組丙泊酚用量為(674.52±78.19)mg,喚醒時間為(13.27±2.30)分鐘,拔管時間為(16.58±2.30)分鐘;觀察組丙泊酚用量、喚醒時間、拔管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
5.3 2組術后不良反應比較: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2例(3.6%);對照組出現(xiàn)寒顫1例(1.8%),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脛骨骨折后一般首選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術,保證麻醉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一點。一般情況下,多選用椎管內(nèi)麻醉,但容易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研究表明,神經(jīng)阻滯麻醉復合全麻不僅麻醉效果好,同時還能改善心肌氧合,對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具有較高的意義,此外,也能減輕圍術期的應激反應,以及降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3,4]。過去,神經(jīng)阻滯主要通過盲探定位目標神經(jīng),對麻醉師的要求高,而且還容易受到解剖變異、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定位有失精確,常常會出現(xiàn)麻醉藥注射不準、神經(jīng)阻滯效果不佳的情況,從而不得不加大麻醉藥劑量或擴大麻醉范圍來彌補不足。而現(xiàn)在則采取超聲引導,利用超聲可視化定位神經(jīng),大大提高了神經(jīng)阻滯的精準性,有效避免了對血管神經(jīng)的損傷。有研究表明,超聲引導神經(jīng)阻滯不必尋找易感或神經(jīng)反射,無需患者變換體位,在全麻誘導后進行,能夠大大減少患者的疼痛與痛苦[5]。下肢主要是由股神經(jīng)與坐骨神經(jīng)支配,本研究采用超聲引導股神經(jīng)與坐骨神經(jīng)阻滯,同時復合全麻,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各個時間點的HR與MAP波動明顯小于對照組,同時丙泊酚用量、喚醒時間、拔管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脛骨骨折手術患者采取超聲引導神經(jīng)阻滯的效果好,可有效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維持血流動力學平穩(wěn),同時復合全麻則能夠避免神經(jīng)阻滯的不足,進一步提高麻醉效果。有研究表明,羅派卡因的持續(xù)時間長,也可起到良好的術后鎮(zhèn)痛[6]。
綜上所述,脛骨骨折手術患者采取超聲引導神經(jīng)阻滯聯(lián)合全麻,可有效減少血流動力學波動,減少丙泊酚用量,以及縮短喚醒時間與拔管時間,有利于促進患者術后早期蘇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