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幾乎每個讀書人都讀過或背過陶淵明的不朽之作《桃花源記》。
陶淵明寫作很干脆,用字簡練,一點兒也不啰唆。他一開始,先來上一句:“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才用了11個字,就把“人、地、事、時、物”交代清楚了。
接著,“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這位漁人沿著溪水劃船,想必那天有點兒走神,居然迷路了?!昂龇晏一帧保屓搜矍耙涣?,接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紅草綠,這色彩多美??!加上落英繽紛、桃花飛舞的動態(tài),整篇文章便鮮活起來。“漁人甚異之”,他非常驚訝而且好奇,繼續(xù)往前劃。
“復(fù)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闭媸怯鷣碛?,有種神秘探險的感覺。
“初極狹,才通人”,山洞很狹窄,“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走出山洞,陶淵明用了電影的廣角大遠(yuǎn)景拍攝方法,只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不但用大遠(yuǎn)景,他的鏡頭還漸漸向前推,起初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遠(yuǎn)景,漸漸成為認(rèn)得出桑樹和竹子的中遠(yuǎn)景。
接著加入人的動態(tài)和聲音,“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鏡頭繼續(xù)往前推,看得更近、更清楚了。只見“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時,大家突然發(fā)現(xiàn)他這個外人了——“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于是大家“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村里人說自己是“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于是跟外人隔絕,問當(dāng)時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更別說魏晉了。停留了幾天,大概漁人想家了吧,不得不告辭。桃花源的人送行的時候,特別叮囑他“不足為外人道也”。
但是這漁人很不夠意思。他“既出,得其船”,就沿原來的路,處處做記號,而且“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疤丶辞踩穗S其往”。奇怪的是“尋向所志”,尋找原先做的記號,“遂迷,不復(fù)得路”,居然找不到了。
陶淵明還像拍劇情片似的,在結(jié)尾留了一手,說:“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劉子驥很興奮地計劃去,可惜“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真是千里煙波、山重水復(fù),不知道那“桃源仙鄉(xiāng)”藏在何處,留給后人無窮的想象空間。
陶淵明以短短300多個字,寫出充滿驚喜、神秘、色彩、聲音和各種人物的懸疑故事,而且用詞那么生動淺顯,連一般人都能看懂,當(dāng)然能產(chǎn)生共鳴,成就這千古不朽之作。
各位想想,這篇文章從頭到尾,是不是以一條線、一個鏡頭跟著漁人走,就寫成了?當(dāng)讀完桃花源的故事,用拍電影的方式去想,這篇文章是不是就變得很好背了?把那些文字變成動畫,化為流水、芳草、落花、山洞、田園、雞犬、人物、太守和劉子驥這位高士。如果這樣背《桃花源記》,我相信,50年后,你跟我一樣,還能倒背如流。
(李金鋒摘自《跨一步,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