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英
(河北省任丘市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河北 任丘 062550)
那么,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應該怎樣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
親近的師生關系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必須以師生相互了解和認知為基礎,了解和認識學生,是教師施教的前提。因此老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真心交流,用真誠贏得學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真誠關心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不諷刺挖苦學生,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誠心和愛心。教師只有對學生抱有誠摯的愛,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對你所教的數學課就會產生興趣,能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并努力把這種教誨轉化為行為,才能由怕學、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樂學。
也就是說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情緒中學習。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是調動學習熱情的有效辦法,它可以使學習的興趣連續(xù)不斷,使學生保持主動精神和主體地位。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就可以強化其健康的學習動機,產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這就是學習效果的反饋作用。中職生正是喜歡展示自我、榮譽感強的階段,教師可針對這一特點在考試或測驗后及時認真閱卷,做出較詳細的閱卷記錄,盡快地進行講評,力爭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通過課前提問、課堂作業(yè)等多種形式來檢驗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評比學生的思維敏捷程度,考查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解題思路和技巧。運用這些形式能有力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不甘落后的上進心。一些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積累少,基礎差,不善于總結,學起來有困難,針對這一現(xiàn)象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知識可采用口訣、表格等方式使他們牢固掌握,還可以鼓勵這些學生自己總結口訣、總結知識。例如,在章節(jié)結束后,讓學生共同總結本章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系統(tǒng)領會本章內容,只有教會學生學會總結知識才能讓學生掌握觸類旁通、以不變應萬變的解題能力,并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使他們感受到學習進步所帶來的喜悅,使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做到使沒趣為有趣,變有趣為樂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學生對美具有一種近乎天然的向往。數學具有其自身的魅力,數學美集中在數學的形式、簡單、統(tǒng)一、對稱、奇異等方面,如數學圖形體現(xiàn)其外在形式美、數學的抽象概括性體現(xiàn)著簡單統(tǒng)一的內在美、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呈現(xiàn)出對稱美、數學思想蘊涵著奇異美。充分利用數學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數學中的美,可引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一種美的享受,學生一旦被引入美的世界,就會對數學中展現(xiàn)出來的真理感到驚奇,為人類的聰明智慧感到驕傲自豪。這樣,其學習興趣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感受數學美和了解數學史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搖籃,它是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這些我們的課堂就不再枯燥無味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和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中學生仍有喜歡聽故事的習慣,尤其是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講一些與當天學習數學有關的數學趣事,可以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會讓學生產生學習這些知識的動力,所以古今中外的數學家故事以及數學趣聞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恰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數學史,從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幾何學的形成;從勾股定理到《九章算術》,從終生勤奮好學的歐拉到才華橫溢的高斯;從黃金分割到優(yōu)先法的應用,它們必將激勵學生追求真理、努力上進,同時,學生也會從數學家的成功與失敗中得到不少啟迪,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極大熱情。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比較呆板,黑板加粉筆,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學生的地位消極被動,教學氛圍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片、模型、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課件等來豐富課堂教學。這樣能夠更直觀地向學生呈現(xiàn)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變抽象為具體,從而使教學活動教得生動、學得活潑、掌握得扎實。老師還要轉變教學理念,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所學內容,采用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理念上有新的認識,從而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更有學習效率的方法,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總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態(tài)度,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當然,教無定法,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寓教于樂,其意義深遠,是教育改革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內涵十分豐富,除了應注意以上幾個問題外,更多的問題還待于實踐中解決,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