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中建六局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當前我國土建工程施工項目不斷進步與發(fā)展,相對應的土建工程建設規(guī)模與數量也不斷提高,而施工技術也得到了更具體的優(yōu)化。由于土建工程常用的施工類型中高支模技術也需要一定的依托,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其在土建施工中的有效性與應用價值。
在現代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運用高支模施工技術,可以起到支撐的主要作用。由于該技術具有結構整體荷載和跨度較大,同時其荷載具有密集性特點,而其加設的高度也比較高,一旦施工不注意,很易造成人員重大傷亡事故。所以在高支模使用技術過程中,應將安全可靠性分析作為整個施工的主要基礎。傳統(tǒng)方式就是應先進行測量放線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確定軸線長,在對腳手架進行搭設與標高。在整個過程中,需要待施工模板安裝后,在對其進行組合和固定,最后進行混凝土澆筑。由于高層建筑與地面的距離很高,所以,一旦傳統(tǒng)技術不能滿足工程基礎的基本需求,我們就需要利用當代高支模施工技術。該技術不但能夠很好的完成高層建筑支撐項目,還能提升施工安全質量,保證建筑工程整體的穩(wěn)定性。另外,該技術作為一項輔助性施工工藝技術,雖沒能直接在工程匯總體現,但在施工整個項目中運用高支模技術,可以更好地起到穩(wěn)定和安全的基本作用。
BIM 高支模模型構建主要是根據施工方案要求,結合腳手架施工相關規(guī)范要求,對整體支模過程進行構建,展示隱患部位BIM 支模細節(jié),對施工安全的復雜節(jié)點進行提前預知,對施工中可能會出現的安全事故進行預警,并通過軟件模擬指導施工,確保施工安全。高支模BIM 建模具體包括架體飆高、軸網、鋼管族、連接件族等,以及支??v橫間距搭設參數及邏輯關系。同時,模型中還應當包括工程詳細信息、構建材料詳細信息等。一是可視化技術交底。高支模BIM 建模完成后,通過Naviswork 的Timeliner 和Animator 選項卡,進行施工工序大街順序設置,并形成4D 動態(tài)畫面,對整體施工進行展示和技術交底。借助4D 模型不僅可以對桿件搭設距離進行直觀展示,還可以指導細節(jié)部位施工工藝,并與現場施工相結合,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對施工現場及時進行指導。二是受力分析計算。在BIM 模型中具有檢查計算、設計計算功能,可以對支撐體系整體進行準確的受力計算,分析其是否滿足相關施工安全要求。同時,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結合相關規(guī)范要求,在軟件中對相關參數進行調整確保支撐體系實際受力情況與實際工程要求相符。三是安全檢查。在BIM 模型中,通過在Naviswork 軟件中進行現場漫游模擬,對高支模模型進行漫游、碰撞沖突檢測、虛擬檢查。通過設置相應的碰撞規(guī)則,對建筑、解耦股、支撐架進行了碰撞檢測,對碰撞結果進行分析,避免高支模支撐體系與墻體或柱子產生沖突的情況發(fā)生,確保高支?,F場施工的正確性和安全性。
根據常見高支模施工安全詳列隱患清單,并與安全檢查規(guī)范相結合,建立安全隱患數據庫列表。在高支模BIM 模型建模后,將高支模事故安全隱患部位檢查要點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在Revit Naviswork 中建立標準模型。以連接件設置為例,為提高建筑物與支模架結構的穩(wěn)定性,提高架體剛度,通常將連接件與周圍結構用鋼管套箍連起來。
在高支模支撐體系中布設監(jiān)控裝置,由現場安全管理人員檢查重點部位工藝與變形情況,一旦發(fā)現存在安全風險,則及時上傳至BIM 安全隱患數據庫中。同時,還可以將采集照片與模型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及時發(fā)展施工中安全隱患。
根據創(chuàng)建完成的高支模安全隱患數據庫,對所有隱患部位進行編碼以便于識別,同時將安全隱患數據庫與高支模BIM 模型連接,將數據庫信息添加綁定到模型構建當中,在模型中可以對數據庫內容進行顯示。將施工現場安全檢查信息相關記錄整理至數據庫,并通過Naviswork 軟件連接到模型相應位置,通過點擊構件,既可以顯示其相應的安全信息。
總結:通過對上述的內容進行分析研究之后能夠得出,高支模施工范圍越來越廣泛,傳統(tǒng)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模式存在較大的缺陷,施工安全隱患多,安全事故頻發(fā)?;贐IM 技術的高支模施工安全管理,能夠充分利用BIM 技術構建高支模BIM 模型,建立安全管理系統(tǒng),可以對現場施工安全實施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管理,結合模型與現場施工,及時發(fā)現隱患部位并進行實時監(jiān)測,從而確保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