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清源中學,湖南 衡陽 421000)
前言:新課改下教師要改變對初中語文課的認知,知識的灌輸不再是初中語文課的唯一任務,教師要加強對初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培育,這樣初中生才能在語文方面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而這需要教師對以往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進,為了促進初中生對文本的理解以及體會,教師可以組織初中生對文本進行朗讀,用朗讀法提升初中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感受文本傳遞的情感,并激發(fā)初中生的興趣。
初中語文課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初中生,朗讀都是可以增強語感的一種活動,對提升文學素養(yǎng)是非常有效果的,初中語文課中教師要借助領讀以及泛讀的方式,為初中生樹立良好的榜樣,糾正初中生的一些錯別字。語文本就是要注重口頭練習的,只是很多的教師忽視了[1]。若是僅僅將課文背誦下來,對課文進行逐句逐段分析,并不能讓初中生真正領會知識。借助朗讀,教師可以讓初中生加強對文本的感受,從而讓初中語文課的開展更加活躍和生動。
作為初中生,要不斷加強詞匯的積累,并提升自身的語感,這就需要對文本反復進行朗讀,形成朗讀的習慣。朗讀是形成語感的重要方法,對語文學習是有著一定作用的。初中語文課中有些是比較生澀的文言文,有些是難以理解的散文,這些都是需要進行朗讀的,借助朗讀的方式,對其中的語言進行體會,對一些名家的方法進行學習,積累自己的詞匯量。另外是對文本反復進行朗讀,有助于對初中生眼、口、手、耳進行鍛煉[2]。提升各個感官的協(xié)調能力。朗讀可以讓初中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美,鍛煉初中生的表達能力。
在初中語文課中運用朗讀法,選擇朗讀內容是非常關鍵的步驟,教師需要了解初中生處于什么樣的學習水平,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朗讀的文章。在初中語文課中經(jīng)典作品很多,但是要結合初中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作品。另外教師要避免對同一作家的作品進行選擇。這對初中生的思維會形成一定的限制[3]。
初中語文課有很多的古代詩詞和文言文,以及一些文辭優(yōu)美的現(xiàn)代散文,這些文本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對初中生的文學素養(yǎng)展開培養(yǎng),因此在選擇朗讀素材的時候,教師要結合初中生的特點和需求,選擇有針對性的作品,一些要求比較高的段落,可以進行適當刪減。比如《春望》《登高》這些優(yōu)秀的古詩詞,以及《昆明的雨》《愛蓮說》這些文章,都是非常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讓初中生對這些文本展開朗讀,對文章內容熟記于心,在用的時候也會手到擒來。
要想讓學生積極進行文本的朗讀,就要激發(fā)初中生對朗讀的興趣。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舉辦朗讀的競賽,設置一些獎品,鼓勵初中生對文本展開朗讀。教師可以自行進行示范,然后對初中生進行領讀,糾正初中生讀音的一些錯誤,并讓初中生加強對文本的感悟。比如在《水調歌頭》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初中生示范正確的朗讀讀音,然后讓初中生一邊朗讀,一邊對作品進行體會,感受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另外教師要為學生示范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比如第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要注重正確的斷句方式,讓初中生明白朗讀的規(guī)范性。
朗讀是為了感受文本的情感,很多的初中生對文言文以及古詩詞難以理解,若是朗讀問題也不大,但是如何將情感帶入到朗讀中,這對初中生是一種挑戰(zhàn),因為初中生無法領會其中的中心思想和情感。因此教師要為初中生多灌輸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讓初中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借助多媒體為初中生創(chuàng)設情景,加深初中生對這些經(jīng)典作品的理解,在朗讀的時候可以想象到作者描述的畫面,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樣初中生就會與作者之間形成情感上的交流,在朗讀中帶入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因此教師要對初中生的朗讀進行指導,讓初中生明白如何用情感朗讀。
結論:總之,初中語文課中朗讀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要對朗讀法展開適當應用,借助朗讀法提升初中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強化初中生在初中語文課中的學習效率,加強對作品的深入體會和理解,實現(xiàn)對初中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