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市氣象局,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呼倫貝爾 021008)
人們對模糊性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傳統(tǒng)上,人們習慣從哲學等視角來研究模糊現(xiàn)象,直到扎德教授(1965)發(fā)表《模糊集合論》一文后,人們才對模糊性展開深人、系統(tǒng)的研究。受扎德教授的啟發(fā),該理論又在社會科學等領(lǐng)域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和廣泛運用,人們開始從不同視角來研究模糊語言現(xiàn)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模糊語言的研究焦點移至具體語篇,各國語言學家也就學術(shù)、科技等實用文本的模糊現(xiàn)象展開多層次考察,并撰寫了大量論著。在新聞實踐中,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及人類自身的原因,新聞報道中會不可避免的用到模糊語言,模糊語言有著自己的特點與優(yōu)勢,恰當?shù)氖褂每梢蕴岣咝侣剤蟮赖馁|(zhì)量。
語言的模糊性根源于客觀實在。自然界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或者不可確定性讓人產(chǎn)生了模糊思維,反映在語言中就是模糊語言。有些需要報道的事實或者社會現(xiàn)象沒有明確的起止時間,只能借助于模糊性表達方式。這種模糊性是客觀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無論人類的認識如何深化,其模糊性是永遠存在的。
人類經(jīng)過長時間進化,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這體現(xiàn)在人類不僅能夠在科學技術(shù)領(lǐng)域進行精密的思考,而且還能夠運用模糊思維的能力來處理一些模糊信息。比如當我們找人,使用“大約2O 多歲,中等個頭”就比“24 歲,身高1.76 米”更容易確定尋找對象。
客觀世界是無限的,而語言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用有限的語言符號去表現(xiàn)無限的客觀世界,模糊性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模糊詞的使用也是由新聞報道的簡潔性、時效性以及新聞采訪的特點所決定的。
新聞報道要同時順應讀者的精神世界和記者的精神世界。新聞報道的對象是讀者,因此報道內(nèi)容要為讀者所喜聞樂見,要有讀者意識、群眾觀點。讀者需要及時、生動、嚴謹?shù)男侣剤蟮?,模糊語言的存在正是讀者這一需求得以實現(xiàn)的要素。新聞報道還要順應記者的精神世界。記者是新聞報道的主體,當客觀條件或主觀能力有局限時,記者需要通過語言選擇,順應這些“局限”,達到報道目的。
新聞報道過程中,由于受時問、空問、政治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的限制,記者如果要完成報道,就離不開模糊語言。例如,在災難發(fā)生,死傷人數(shù)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只能使用模糊詞,才可以嚴謹?shù)乇磉_。模糊語言的存在,使報道及時進行、內(nèi)容更加嚴謹。
社會有自身的運行規(guī)則、道德標準、行為準則,新聞報道不能違背這三方面。新聞報道中,記者會自覺不自覺地順應人們所共知的社會準則,例如:新聞報道對于未成年人、法院尚未宣判的犯罪嫌疑人,要保護其隱私。國家機密信息,在報道中要嚴格把握。模糊語言使這種社會需要得以實現(xiàn)。
新聞報道所涉及的一些內(nèi)容都源自于社會實事,因此其具備了可變性和隨機性。所以,當記者無法全面對一些事件給予了解(某個人,某位目擊者等),或者無法對一些新聞事件的結(jié)果給予明確的判斷時,記者都會很避諱將話說得太滿,因為這會造成新聞的真實性缺失。因而,在這里融入模糊語言,利用模糊性與真實性之間存在的互補關(guān)系加以解說。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新聞報道更加貼近事件的本身,提高其真實性。
新聞的中心原則便是真實,而報道的中心原則便是客觀。因此,為了避免主觀和自信等情況的出現(xiàn),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常常會利用一些無定量等模糊詞將那些表面正確、但無法徹底肯定的新聞事件給予傳播,從而讓新聞報道變得更加貼近事件本身,滿足真實性與客觀性要求。
在對一些災難性的新聞事件進行傳播的時候,假如傳播內(nèi)容過于精確,這會對受害人的精神心理帶來嚴重的影響和打擊,雖然這類報道更加貼近真實。其次,對于一些罪犯的犯罪細節(jié),或者是警方破案的具體經(jīng)過都不應精確解說,不然將會成為日后的一些罪犯的教學案例,從而帶來更大的危害。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那些可能會對群眾或者是事件主體帶來心理刺激、精神影響的事件,都不應該精確傳播,因為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將會對社會的發(fā)展造成很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