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琴
(江西省樂平市塔山街道辦墈上小學,江西 樂平 333300)
教師要通過有效的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可以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效率。設計合理的提問策略可以全面的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小學語文的綜合學習。設置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靈活地讓學生參與到問題中,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興趣。設置具有系統(tǒng)性的問題,針對學生進行提問,鞏固好學生語文基礎。設置具有邏輯性的問題,讓學生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完善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框架構建。
教師要通過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讓學生從多維度的理解問題并靈活進行回答。讓學生在提問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啟發(fā)性問題是培養(yǎng)訓練學生對問題的意識和思維的能力,是課堂提問幫助學生的有效途徑。廣泛應用啟發(fā)性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1】。
例如《守株待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兔子“折頸而死”之后,農夫在想些什么?“釋其耒而守株”的結果是什么?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回答農夫被笑話的原因是什么?教師通過啟發(fā)性的原則對問題進行靈活的提問,可以積極促使學生對文章感到好奇,從而激發(fā)吸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對文章故事進行深入的解讀。教師可以利用該篇文章的寓意繼續(xù)指引學生探索,讓學生聯(lián)系到實際中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比如在一次考試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那么是繼續(xù)好好努力學習保持成績,還是覺得自己不學習也可以獲得好成績了呢?這就側面的將問題變得多樣化和靈活化,讓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通過啟發(fā)性的靈活提問將一篇文言文以簡單直白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方便了學生直觀的學習。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便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的綜合發(fā)展。
對于需要所有學生必須牢記的知識,教師可以選擇系統(tǒng)性的課堂提問方法。進行有選擇的系統(tǒng)針對性提問,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的課堂提問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已經學過問題的再次針對性提問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語文的知識脈絡,鞏固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知識。
例如在《千人糕》這篇課文中,文章強調的“千人糕”不是一千個人一起制作一個糕點的意思,而是要表達生產過程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勞動完成的。教師可以課堂提問學生課文中“爸爸”說的米糕有哪兩部分組成?讓學生回歸課文進行對文章通讀產生深刻的記憶。再進行深一層次的提問,組成米糕的兩部分又要怎么得來呢?都需要什么類型的人的周轉才可以把米糕送到我們的手上呢?引導學生思考一個物品的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從到農民播種,工人包裝,快遞員送貨,商場人員銷售。教師要善于將學生把對文章的理解轉化為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為學生對課文的總體理解把握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將全文作為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知識,對其中的重點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將語文課堂提問的教學依托于教材,讓學生學會在語文教材中尋找答案。把握教材中的側重點進行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夯實。
辯證性的問題會讓學生充分地進行問題的探索,并會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推測問題。邏輯性的課堂提問會快速的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達到思維上的活躍并完成答案的目的。學生通過教師具有邏輯性的課堂提問,會形成有邏輯性的辯證思維,進而更加完善語文學習的總框架【2】。
例如《大禹治水》中,文章敘述了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次經過家門口都沒有進入,最后治好洪水,讓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的故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提問,大禹三次經過家門口卻都不進去是對國家和親人分別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設計具有清楚條理的邏輯性的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豐富擴充自己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讓學生不拘泥于課本而展開思維的想象,一分為二的辯證的看待問題。得到大禹為了治水頑強辛苦沒有時間回家看看,對國家是利大于弊,同時從不回家給家里的人帶來不安則是對家庭的弊大于利的雙向答案。但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三過家門而不入”所體現(xiàn)出來的大禹的那種奮不顧身,無私忘我的責任感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學習的。教師通過具有邏輯性的辯證提問,讓學生更加對全文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更加完善學生語文學習的框架構建。
總結:教師要通過拓展課堂提問方式,發(fā)散性的提高學生課堂知識學習。讓學生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更清楚語文知識點的層次結構。學生在教師的課堂提問引導下對語文更加感興趣,完善構建起語文思維學習的知識框架。教師通過課堂提問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有目的的因材施教。提倡學生在課堂問題中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對以后的學習打下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