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西安翻譯學院英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5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而意象是詩歌的靈魂?!耙庀蟆笔且馀c象統(tǒng)一、情與景交融。意象中“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象”是指客觀的物象。意象能以最精煉的語言表述最深遠的含義,因此在唐代這一詩歌成熟時期,詩人特別鐘愛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意象,選取具體的事物、景色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坝捎谠娙?、譯者和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的不同和各自對意象再現(xiàn)的制約,要做到意象完全不流失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盡量減少各方認知對意象翻譯的制約作用?!保?]因此,譯者作為原詩的特殊讀者,不僅要正確認知詩中的意象,更要在目的語文化的大語境下,用目的語盡可能地還原這種意象,以更好地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中的認知趨同。
關聯(lián)理論提出的理解話語的標準是人類認知假設,即認為人類的認知靠的是關聯(lián)?!坝捎谡Z言使用是一種認知語境的參與過程,語言本身的不完整性,由以認知語境為基礎的推理去補足。”[3]。認知語境被看做是一個心理建構體,是在交際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存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理解每一個話語所需要的語境因素是不同的。因而,為了獲得每一個意象暗含所進行的推理都是一輪“認知語境的建構過程”。
認知語境強調了認知主體基于原有知識和經(jīng)驗對新信息的意義建構。讀者在理解意象暗含時,必須在經(jīng)驗知識的基礎上,以自身的認知能力為主要的推動力,在頭腦中選擇性建構理解此意象的認知語境。這里的“選擇”是指圖式及圖式下的知識的選擇和建構視角的選擇,它們都是基于“最佳關聯(lián)”的選擇。也就是說,譯者作為原詩的特殊讀者,想要完全、恰當?shù)氐贸鲈娙艘庥磉_的意象的關鍵便在于盡可能地在自身所能感知的各種信息中,通過自己頭腦中的認知語境的建構,尋找出這種最佳關聯(lián),以使得原詩作者意欲表達的意象暗含與譯文中所呈現(xiàn)的意象暗含最大程度地匹配。
“主體在建構認知語境的過程中,根據(jù)相關性來選擇與話語有關的知識作為語境假設,無關的知識則被忽略?!保?]本節(jié)主要基于認知語境建構,以李白的《送友人》為例,重點闡釋許淵沖與龐德的唐詩英譯本中對某類意象的呈現(xiàn),并將這種呈現(xiàn)與原詩進行認知趨同度對比,從而對不同的譯本做出系統(tǒng)、科學的分析。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李白[4]
譯文1: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Ezra Poun d
譯文2:Farewell to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riv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You wav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Your steed still neighs“Adieu adieu !”
——Xu Yuanchong
這是李白的一首贈別友人的詩。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述來達到氣氛的烘托,字里行間均流露出詩人的惜別之情。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北驹姷氖锥渚鸵呀?jīng)讓讀者感受到了留戀之情。詩人用“青山”——“白水”,“北郭”——“東城”,使人一眼明了了這座山清水秀的名城的雅致;此外,又用“橫”、“繞”這種帶有文化底蘊的詞匯將對寓居之地的深厚依戀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讓讀者不禁在腦海中建構出了一種“山傍著郭,水戀著城;水畢竟要遠去,山卻依然留駐”的情懷。對于此聯(lián)的處理,譯文1 與譯文2 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橫”、“繞”的翻譯。譯文1將這兩個詞均處理成了非謂語動詞,這樣的處理大大削弱了詩人借用擬人手法意欲表達的眷戀之情。尤其對于“橫”的處理,龐德簡單地處理成了“to”這個并沒有文化內涵的介詞;而譯文2 中,許淵沖則將其處理成了一個有靈性的動詞“bar”,從而給人一種不愿其離去、且略帶阻留之意,更符合原詩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在本詩前二句的烘托下,本詩的第二聯(lián)將惜別的意念不失時機地呈現(xiàn)給了讀者?!耙弧弊值那度?,加強了詩人的感慨長嘆之情,給讀者一種“必須說離別、但又不愿道離別”的惜別時的傷感;“孤蓬”、“萬里”又恰到好處地在讀者的腦海中建構了“漂泊游子孤身遠征”的意境,從而使讀者產(chǎn)生了一種復雜的離別情緒。對于此聯(lián)的處理,譯文1 與譯文2 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孤”的翻譯。譯文1 將此并未譯出,龐德在表達詩句所傳達的離別意念時,是在詞句增譯了“dead grass”,這是一種忠于原詩卻很死板的譯法,讓原文的美學意境盡失;而譯文2 中,許淵沖則將其處理成了“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其中“drift”和“l(fā)onely”均表達出了詩人想要表達的“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意境。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贝藘删涑尸F(xiàn)給了讀者一種詩人前兩句嗟嘆不足,而后用“浮云”、“落日”這兩個意象再次傳達惜別之意、不舍之情。通過“浮云”與“游子意”,“落日”與“故人情”分別搭配的這種互文修辭手法,詩人已經(jīng)將情感移入景色,此時讀者的腦海里便建構出了一種“依依不舍,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感。譯文1 與譯文2 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兩句中隱藏的主語的處理。譯文1 未將此詳盡譯出,給讀者一種泛泛的感覺;而譯文2 中,許淵沖則將第一句加上了“you”,將第二句加上了“I”,這便與原詩中的“游子”與“故人”對應,給讀者更加詳盡及具體的呈現(xiàn)出了人物情感,更符合原詩詩人想要表達的意境。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比绻f詩人用上句表達對分別的再次感嘆的話,此兩句則在讀者腦海里建構出了“離別”正在進行的畫面,從而使?jié)夂竦碾x別之情上升到了高潮階段。此句中的“蕭蕭”這一聲音意象形象惟妙惟肖地再次呈現(xiàn)出了不忍離別、但又不得不離別的糾結情緒。譯文1 與譯文2 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對“蕭蕭”這一形容馬鳴的象聲詞的處理。譯文1 對此并未處理,只是用了一個相對靜態(tài)動詞“neigh”來陳述了這一現(xiàn)象,未能傳達詩人意欲呈現(xiàn)的面對離別時的那種心痛的、撕心裂肺的感覺;而譯文2 中,許淵沖則將馬的嘶叫聲用擬人的手法深化成了“adieu”(再見),使得詩人一直營造的濃郁的別情由此盡情抒發(fā),也忠實了原詩人此處的創(chuàng)作手法。
從以上對原詩及兩種譯文系統(tǒng)的分析,不難看出基于許淵沖譯文中的意象所建構出的認知更符合詩人意欲表達的意象及情感,也就是,許淵沖版本較龐德版本認知趨同度更高。
由于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差異,不同的認知主體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即處理新信息時所建構的語境也必然存在差異。譯者作為原詩的特殊讀者,翻譯可以看作是一個原信息輸入,信息解碼,信息創(chuàng)造,信息即譯文的輸出的這么一個認知處理過程。即,譯者要盡可能地在所能感知的各種信息中尋找關聯(lián),來進行認知語境建構,從而尋找出最佳關聯(lián),即詩人在字里行間中意欲表達的情感,即詩人如何借“象”傳“意”、借什么“象”傳什么“意”;之后基于上述的認知在目的語文化大語境下,選擇恰當?shù)摹跋蟆眰鬟_類似的“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譯詩即譯意象,一首唐詩的英譯過程,就是該詩的意象在英語中重組和再現(xiàn)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