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音樂不同于其他的藝術(shù)門類,如繪畫、攝影、雕塑等“空間藝術(shù)”那樣,可以整體欣賞,也可以局部臨摹。音樂是“時間藝術(shù)”,是看不到,摸不著,而又能最直接感染人的心靈的東西。它是人們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最直接、最玄妙、最淋漓盡致的手段。但任何音樂作品,都是通過教師的言語表達來傳授給學生的,教學語言就是教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千百年來一直閃爍著奪目光輝的詩詞,以它簡潔、凝煉、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藝術(shù)化提煉,成為千古傳唱,至今仍使人從中得到無窮無盡的藝術(shù)享受。
中國古詩讀起來很有韻律,理解起來很有意境,無疑是人們學習古典知識的一大享受。首先發(fā)動學生收集語文教材中和教材外的古詩詞歌曲,然后把收集來的古詩詞歌曲進行分類,人手一冊。從語文課的角度講:音樂是一種手段,美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運用;從音樂課的角度講:語文是一種載體,深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它是介于語文和音樂課之間的綜合學科。古詩學唱都是語文課本上選出來的詩歌,這樣可以結(jié)合語文教學進行古詩新唱的教學,在充實學生語言積累,豐富學生文化底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績。
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古詩的節(jié)奏,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劃出正確的停頓標記。一般來說,五言詩的節(jié)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詩的節(jié)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按照這樣的節(jié)奏進行聲勢訓練,同學們非常感興趣。以《鋤禾》為例,音樂課本中就有二聲部節(jié)奏讓學生一邊朗讀一邊用拍手跺腳的身勢來練習伴奏。通過這個教學內(nèi)容使同學們不僅學會音樂也懂得了集體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不知不覺中更好地傳承了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
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要來源于興趣,他們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wěn)定。在小學古詩詞歌曲教學中,要把激發(fā)興趣當作重中之重,貫穿于全過程,而一些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就可以很好地勾畫出詩情畫意,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始終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春夜喜雨》一詩時,動畫展示了一段詩中描寫的情景,這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詩中的一些詞語,還能通過動畫給學生帶來一種詩情畫意般美的享受,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一下子將學生投入詩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對整首詩有了大概的了解,更形象地理解詩的意境。在教學語言中,注重把音樂與詩詞兩者恰當?shù)挠袡C結(jié)合起來,在音樂中創(chuàng)造詩詞的意境,把詩詞的情感融入音樂中,達到一種可意會也可言傳的藝術(shù)效果,這不失為一種珠聯(lián)璧合的結(jié)合。
我們的唱詩是要學生在音樂中去感受古詩的意境,體驗其中的美感。體驗是現(xiàn)代美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力求讓古詩詞自身的美感和音樂的美感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唱詩課中獲得美的體驗、美的感受。在這個美的歷程中陶冶情操、培養(yǎng)人格、培養(yǎng)美的心靈。例如二年級課本上有一首《游子吟》, 描繪的是母子離別時的情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全詩的中心畫面,表現(xiàn)了兒女們對父母的深情,是詩的精神所在。在學唱歌曲后,我讓學生分小組來設(shè)計表演,他們分工合作,有人扮演兒子,有人扮演母親,有人扮演一些場景,還有人在一邊演唱歌曲。月光下兒子在母親身邊聆聽著母親的教誨,母親在一針一線地給兒子縫著衣服,一針一線都是母親對兒子的愛,整個情境設(shè)計得非常豐滿,一邊演唱一邊深情地表演,其中的情感表現(xiàn)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老師,應(yīng)該對古詩教學給予充分的重視,這樣我們的學生對于古詩的朗讀,鑒賞能力都會有提高。由于古詩積淀在學生的腦海中,在教學一個主題的古詩后,對古詩進行分類比較:哪些是絕句?哪些是律詩?哪些用我們現(xiàn)有的旋律能直接吟唱,哪些不能吟唱,還可以做哪些修改?這樣可以激勵學生進行古詩改作,舉一反三,進行歸類吟誦、吟唱。記得有一次臨近期末,我在班上組織了一次小組競賽:每組每次派一名代表上臺演唱古詩,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比如:當學生學會了《春曉》《春游》兩首歌曲后,我就鼓勵他們開動腦筋,想一想還學過哪些古詩詞是描寫春天的景色?能不能背誦一下,和大家進行交流。同學們不僅對古詩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對音樂的興趣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