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長春地鐵 1 號、2 號線在解放大路站進行換乘,換乘站為三連拱雙柱式單層十字交叉聯(lián)通結構。文章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單層聯(lián)通結構仿真模型,對側洞法和中洞法 2 種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規(guī)律進行仿真研究,優(yōu)化分析十字交叉互聯(lián)結構聯(lián)絡通道工法,以期能夠提高類似地下互聯(lián)結構工程的施工效率及安全性。
關鍵詞:地鐵;換乘車站;聯(lián)通結構;側洞法;中洞法;工法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TU476.4
1 工程概況
長春地鐵解放大路站是地鐵1號線和2號線的換乘車站,是長春地鐵第一座換乘車站,也是國內第3座十字交叉換乘車站。車站位于人民大街和解放大路交叉口,屬于長春市交通咽喉要道,地面交通十分繁忙,路口四周分布有多座高大建筑及文物保護古建筑,同時場址區(qū)域地下管線極為復雜。因此,工程建設中應嚴格控制地表沉降,以減少施工對周邊建筑、地下管線及地面交通的影響。
1號線車站主體為島式站臺,雙層、三跨拱頂直墻結構,采用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法施工;2號線車站主體為側式站臺,雙層、雙跨拱頂直墻結構,采用洞樁法(PBA)施工。1號、2號線車站主體通過三跨單層聯(lián)通結構連接,供地鐵車輛通行,對于單層聯(lián)通結構施工,因開挖斷面不大,側洞法和中洞法等方法均可以選擇,2種工法完成的主體結構一致,差異在于聯(lián)通結構導洞施工步序,見圖1(圖1中①~⑨為導洞號及導洞施工序號)。為提升聯(lián)通結構工程的施工效率及安全性,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單層聯(lián)通結構仿真模型,對2 種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規(guī)律進行仿真研究,優(yōu)化分析聯(lián)通結構工法。
2 仿真模型
結合工程經(jīng)驗和模型計算精度要求,采用FLAC3D軟件建立側洞法和中洞法施工工序仿真模型,模型幾何尺寸設定為60 m×15 m×40 m(長×寬×高)。模型上表面為自由面,將法向位移約束施加在其他表面上,假設地表應力應變以及材料應力應變均屬于彈塑性。仿真模型的地表計算依據(jù)摩爾庫侖準則,并且假設地表呈均質水平。初支和二襯設置為實體單元。建模時對結構物周邊加密網(wǎng)格分布,在計算中不考慮管棚(視為安全儲備),也不考慮在開挖過程中地下水所帶來的影響。側洞法和中洞法仿真模型見圖2,仿真模型的地層和結構參數(shù)見表1。
3 側洞法與中洞法地層/地表沉降分析
3.1 仿真步序
3.1.1 側洞法仿真步序
側洞法按照如下施工步序進行仿真分析,其中,施工階段1為“側部開挖”階段包含步序(1)~步序(7),施工階段2為“中部開挖”階段包含步序(8)~步序(10)。
(1)管超前、嚴注漿,分臺階開挖兩側①號導洞,初支緊跟,待先開挖①號導洞貫通后,再開挖另一側。
(2)依次開挖兩側②號導洞,初支緊跟,①號、②號導洞間距至少15 m。
(3)依次開挖兩側③號導洞,初支緊跟,②號導洞貫通后再開始開挖③號導洞。
(4)依次開挖兩側④號導洞,初支緊跟,③號、④號導洞間距至少5 m。
(5)依次開挖兩側⑤號導洞,初支緊跟,③號、⑤號導洞間距至少15 m。
(6)依次開挖兩側⑥號導洞,初支緊跟,⑤號、⑥號導洞間距至少15 m。
(7)根據(jù)監(jiān)測情況分段拆除臨時中隔壁,施作底梁、側洞底板二襯,兩側導洞依次施作。在臨時仰拱上施作中柱與頂梁,根據(jù)監(jiān)測情況分段拆除下部臨時仰拱,施作部分側墻二襯。根據(jù)監(jiān)測情況分段拆除中隔壁、臨時仰拱,逐步完成側洞二襯,兩側導洞依次施作。
(8)中洞開挖上臺階,初支緊跟,在中隔壁及時架設頂梁水平鋼支撐。鑿除頂部中隔壁并施作頂拱二襯,待頂拱強度合格后,緊隨中臺階開挖,視監(jiān)測情況設置中隔壁。
(9)下臺階采用短臺階開挖法,臺階長度不大于6m,封閉初支,分段拆除臨時中隔壁,初支緊跟。
(10)分段拆除臨時中隔壁,施作底板二襯,待二襯強度合格后,拆除臨時鋼支撐,完成主體結構。
3.1.2 中洞法仿真步序
中洞法按照如下施工步序進行仿真分析,其中,施工階段1為“中部開挖”階段包含步序(1)~步序(9),施工階段2為“側部開挖”階段包含步序(10)~步序(13)。
(1)管超前、嚴注漿,分臺階開挖兩側①號導洞,初支緊跟。
(2)開挖②號導洞,初支緊跟, ①號、②號導洞間距至少15 m。
(3)②號導洞貫通后再開始開挖③號導洞,初支緊跟。
(4)開挖④號導洞,初支緊跟,③號、④號導洞間距至少5 m。
(5)開挖⑤號導洞,初支緊跟,③號、⑤號導洞間距至少15m。
(6)開挖⑥號導洞,初支緊跟,⑤號、⑥號導洞間距至少15m。
(7)根據(jù)監(jiān)測情況分段拆除臨時中隔壁,施作底梁、中洞底板二襯,待底板強度合格后,及時架設臨時中隔壁。
(8)在臨時仰拱上施作中柱。
(9)根據(jù)監(jiān)測情況分段拆除上部臨時中隔壁,施作頂梁、中洞頂拱二襯。
(10)中跨頂拱強度合格后,架設鋼筋拉桿,對稱開挖兩側⑦號導洞。
(11)對稱開挖兩側⑧號導洞,⑦號、⑧號導洞間距至少15m。
(12)⑧號導洞開挖至少15m后,對稱開挖兩側⑨號導洞,封閉初支。
(13)根據(jù)監(jiān)測情況分段拆除中隔壁,依次完成側洞底板二襯,兩側導洞對稱進行,分段拆除剩余所有臨時仰拱、中隔壁,二襯閉環(huán),完成主體結構。
3.2 仿真結果分析
圖3給出了側洞法和中洞法施工完成后地層沉降云圖,圖4給出了各施工步序地表沉降槽曲線,表2給出了各施工步序地表沉降比例。綜合分析圖3、圖4、表2數(shù)據(jù)如下。
(1)洞室開挖過程中,中洞頂部上方土體被多次擾動,形成上小下大的梯形土體沉降集中區(qū)域,側洞法最終施工地表沉降小于中洞法。
(2)從整個施工過程仿真分析結果來看,側洞法在階段1的地表沉降占比69.55%,階段2的地表沉降占比30.45%,階段1地表沉降比階段2多出39.1個百分點;中洞法在階段1的地表沉降占比55.78%,階段2的地表沉降占比44.22%,階段1地表沉降比階段2多出11.56個百分點。
(3)側洞法和中洞法2種工法的階段1的沉降量均明顯大于階段2,可見階段1開挖是關鍵時期,開挖完成后及時完成支護的閉環(huán)、盡快健全結構整體受力剛度體系、勤量測同時補充臨時支撐能有效減緩開挖過程中地表沉降的發(fā)展。
(4)側洞法在階段2的沉降發(fā)展比中洞法緩慢,最終地表沉降小于中洞法。總體上來看,側洞法相比于中洞法對控制地表沉降更具優(yōu)勢。
4 結束語
本文基于長春地鐵1號線和2號線解放大路換乘車站主體交叉結構——三跨單層地鐵車站聯(lián)通結構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軟件仿真模擬側洞法和中洞法2種工法下地層、地表沉降變化規(guī)律和大小。研究結果表明,側洞法和中洞法2種工法施工階段1的沉降量都明顯大于階段2,可見階段1是開挖關鍵時期,階段1開挖完成后要及時完成支護的閉環(huán),盡快健全結構整體受力剛度體系,加強量測,補充臨時支撐以有效減緩開挖過程中地表沉降的發(fā)展。側洞法在階段2的沉降值發(fā)展比中洞法緩慢,最終施工地表沉降小于中洞法??傮w來看,側洞法對控制地表沉降更具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王夢恕.隧道與地下工程技術及其發(fā)展[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賀少輝.地下工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蘇會鋒,劉維寧,彭智勇.北京地鐵6號線朝陽門站導洞暗挖施工數(shù)值模擬研究[J].鐵道建筑,2011(9):2-65.
[4]呂娉霏.北京地鐵7號線雙井站PBA工法施工過程有限元模擬[D].陜西西安:長安大學,2011.
[5]張頂立,李鵬飛,侯艷娟,等.城市隧道開挖對地表建筑群的影響分析及其對策[J].巖土工程學報,2010,32(2):296-302.
[6]戴文亭,武皓,孫明志,等. 長春地鐵解放大路站基于三維數(shù)值模擬的地鐵車站施工工法優(yōu)化分析[J]. 隧道建設,2016,186(1):12-19.
[7]郝佰洲. 長春地鐵解放大路站的十字交叉地鐵站施工技術研究[D]. 吉林長春:吉林大學,2015.
[8]孫明志,戴文亭,郝佰洲,等. 十導洞CRD工法地鐵風道結構流固耦合數(shù)值分析[J]. 隧道建設,2015,174(1):22-27.
[9]陳惠嫦. 預留換乘節(jié)點對后期線路車站設計的影響——以廣州地鐵13號線魚珠站為例[J].現(xiàn)代城市軌道交通,2020(7):1-5.
[10] 王群. 大跨暗挖地鐵車站初支拱蓋法優(yōu)化施工及模擬計算分析[J]. 現(xiàn)代城市軌道交通,2020(6):45-49.
[11] 魯亞朋. 地鐵隧道聯(lián)絡線下穿游泳池施工技術方案研究[J]. 現(xiàn)代城市軌道交通,2020(4):45-48.
[12] 高立業(yè). 復雜城市環(huán)境下既有地鐵車站新建聯(lián)絡通道施工技術研究[J]. 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20,18(4):50-53.
[13] 田魯魯,周錦強,郭永發(fā),等. 柱洞法施工地鐵車站鄰近管線變形控制技術[J].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0,23(70):69-73,78.
[14] Mroueh H,Shahrour I. A full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unneling–adjacent structures interaction[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2003,30(3):245-253.
[15] 韋京. 復雜環(huán)境條件下PBA工法地鐵車站結構和施工方案優(yōu)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3.
[16] 管誠. 地鐵 PBA 工法地層位移及土與結構相互作用分析[D]. 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2009.
[17] 吳崔鵬.大斷面隧道施工過程數(shù)值分析[D]. 陜西西安:長安大學,2009.
[18] 杜彬,譚忠盛,王夢恕. 地鐵車站洞樁法施工對地層及鄰近樁基的影響規(guī)律[J].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3):30-36.
[19] 彭文斌. FLAC 3D實用教程[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20] 馮慧君,范井越,張杰. 盾構隧道近距離旁穿地面建筑物的模擬分析[J]. 都市快軌交通,2009,22(1):74-77.
收稿日期 2020-07-03
責任編輯 朱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