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宋代墓志出土漸盛,范圍以浙、贛等地為主。目前,學術界對于宋代墓志的研究主要涉及考古、階層生活、社會評價、婦女婚姻、家族觀念等方面,較少從宋代墓志書風的取法問題方面進行系統(tǒng)論述。由于近年江西境內出土宋志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且保存完好,故以江西出土宋代墓志為例,來進一步挖掘宋代書法在墓志領域書風取法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承繼漢隸古拙之遺風;二是汲取北碑險峻、莊茂的金石氣;三是取法以“二王”一脈為代表的帖學遺韻;四是受唐代獨尊“尚法”觀念的廣泛影響。
[關鍵詞]江西;宋代墓志;書風;取法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藝術規(guī)劃項目“江西出土北宋墓志研究”(K7000176);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江西出土宋代墓志研究”(19BF079)。
[作者簡介]王德寶(1985-),男,上饒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上饒334001)。
自商、周以來于金石上刊刻文字之風代代相傳,盛衰交替,以便信息的保存與傳遞。東漢時期,由于崇尚厚葬風氣遂刻碑頌德日盛,甚至要為此而散盡家財,直至漢末曹操下禁碑令,以去奢靡之風。隨后的數(shù)百年碑刻數(shù)量雖然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但安葬習俗很難改變,因此出現(xiàn)了將刊刻石碑規(guī)??s小,同墓主一同埋人墓穴內的應對之策,以代替此前墓碑的作用,后世稱之為“墓志”。從近年江西出土宋志的規(guī)模、完整度等方面可以看出,墓志發(fā)展到宋代達到又一座高峰,其書風多樣性也是值得學界深入研究的方向。
墓志白漢魏以來沿襲至明清之際,其間發(fā)展興衰交替。墓志發(fā)展至宋代呈現(xiàn)出形制各異、取法多樣的局面。劉琳、曾棗莊等編纂的《全宋文》收錄傳世文獻中的墓志碑銘,還有《名臣碑傳琬琰集》《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江西出土墓志選編》等文獻中收錄了大量江西出土宋代墓志。從取法上來看,江西宋代墓志書風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一)取法漢隸渾厚樸茂、古拙靜穆書風;(二)取法北碑奇逸俊美、莊茂圓靜書風;(三)取法“二王”帖學一脈飄逸靈動、灑脫自如書風;(四)取法唐楷雍容典雅、莊嚴肅穆的“尚法”書風。
一、取法漢隸渾厚樸茂、古拙靜穆之風
墓志是被放在墓室內并刻有文字的石刻,最早始于秦漢。有實物可證,如《秦刑徒磚》《秦代勞役墓瓦志》《東漢刑徒磚志》《張伯升柩銘》《高彥墓磚》《向壽墓磚》《孫仲隱墓志》等,主要內容是記錄墓主人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跡、社會價值以及對墓主人的哀悼之情。通常在喪葬過程中墓志是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能夠體現(xiàn)出墓主人的身份、社會地位等,也是較為莊嚴肅穆的一個部分,因此在志石上刊刻文字大多選用正書,以示莊重。
目前江西出土的宋代墓志中有部分墓志銘文采用隸書刊刻,如《汀州守汪賡壙記》《宋故通直郎致仕董君墓志銘》《宋故朱學渝墓志銘》《先妣王氏孺人壙記》等。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墓志銘文為楷書,碑額則用隸書,如《宋故黃君德厚壙記》《宋故孺人岳氏墓志》《宋故周氏孺人墓記》《宋饒州長史彭公墓銘》《宋徐氏墓志》《宋故范君德全墓志銘》《宋故清河傅氏墓銘》等,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代墓志對漢隸的取法與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從結構方面解析宋志隸書取法漢隸元素,進一步挖掘宋志隸書的創(chuàng)新之處。宋志隸書在章法上雖遵循漢隸縱橫整齊劃一的原則,但其打破了漢隸中字距大于行距的審美規(guī)范,而使其字距與行距相等,甚至字距小于行距的突破,這足以說明宋志隸書章法趨向楷化。從整體效果上來看,通篇章法呈現(xiàn)出比較松散的布局,這也是宋志中常見的一個弊端。宋志隸書結構上以方為主,寬博古雅,取法《張遷碑》《衡方碑》《西狹頌》《史晨碑》等。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但也存在突破漢隸方、扁固有字形而明顯拉長的現(xiàn)象,大多受到楷書書寫習慣的影響。以《張遷碑》與《宋故通直郎致仕董君墓志銘》為例進行比較,如圖1所示:
第二,從筆畫、線條方面探究宋志取法漢隸元素并總結出在此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性。宋志隸書從筆畫上基本保留漢隸的藝術形態(tài),包括蠶頭、燕尾、撇畫上挑、方切筆、長橫畫與捺畫的一波三折等。筆畫上遵循漢隸筆筆斷,斷而后接的書寫原則,長撇畫、捺畫兩端粗中間細也與漢隸一脈相承,但在筆畫上常有楷化現(xiàn)象,如鉤、捺、撇、點等頗為明顯。如圖2所示,宋志在筆畫上出現(xiàn)較多的露鋒尖筆,燕尾多短促帶有方折,突出上挑之勢,呈現(xiàn)多姿的視覺效果。
正如王僧虔在《筆意贊》中所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边@也正反映出宋代文人“古質而今妍”的審美追求。線條上宋志隸書保留漢隸圓渾、厚重的特征,而線條起筆、收筆處增加了明顯的裝飾意味,降低了漢隸的書寫性,且行筆中力度不足出現(xiàn)中怯以致缺乏神采。正如蔡邕《九勢》所論:“藏頭護尾,力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p>
第三,宋志隸書繼承漢隸方中帶圓、圓中寓方的筆法。首先在起筆處運用藏頭護尾,這種筆法的運用使隸書具有圓潤、飽滿之感。其次,中鋒、側鋒并用時的轉化,在行筆過程中將中鋒轉為側鋒,側鋒再轉為中鋒。中鋒能夠使線條比較圓潤、厚重,側鋒可以使處于聚鋒狀態(tài)下的筆鋒瞬間打開,以起到鋪毫的作用,側鋒有利于取逆勢(也叫澀勢),以增強線條的遲澀感。由此可見,筆法在書寫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鐘繇《用筆法》云:“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弊詈?,方筆、圓筆并用。宋志隸書方筆主要體現(xiàn)在方起筆即豎切起筆,轉至中鋒行筆,方圓融合一體。方折處橫畫、豎畫連貫書寫,呈現(xiàn)折角形態(tài),有方整莊重、沉著雄渾之感。另有圓轉處,書寫后的筆畫外形雖為弧形,但在行筆過程中將弧線分割成若干短直線書寫,寓方于圓。圓筆則是體現(xiàn)在起筆的裹鋒、中鋒行筆、筆畫的圓轉等處,圓筆呈現(xiàn)出圓渾、厚重、飽滿、遒勁之感。
二、取法北碑奇逸俊美、莊茂婉麗之風
兩宋之際,以“二王”為代表的帖學一派大行于世,雖有蘇、黃、米、蔡等帖學名家,然其帖學一脈自東晉以來日趨式微。宋志以楷書人石不僅符合宋代的日常書寫實際情況,還符合刻碑的時代要求,以示莊重。北碑在墓志書法發(fā)展史上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北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今日欲尊帖學,則翻之已壞,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則磨之已壞,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筆畫完好,精神流露,易于臨摹,一也;可以考隸楷之變,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結構,宋尚意態(tài),六朝碑各體必備,四也;筆法舒長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實為唐、宋之所無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宋代出土墓志書風以楷書為主,如《宋故朝散大夫韶州太守汪公墓志銘》《宋故戴氏孺人墓記》《宋故戶部郎中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財賦彭公行狀》《將仕郎袁州萬載縣主簿張君墓志銘》《宋故將仕藍公之墓》《宋故將仕郎梧州司戶曹兼司錄刑曹事張公墓志銘》《宋故壽安縣君葉氏夫人墓志銘》《宋故壽昌縣太君程氏墓志銘》等。從目前出土的宋志書風來看,取法北碑書風主要表現(xiàn)在筆法、結體、神采三個方面。
第一,宋志楷書取法北碑的切筆、立鋒、逆頂?shù)裙P法。
宋志楷書在用筆上與北碑一脈相承,基本上保留了北碑的方筆,無論是在起筆還是轉折,方筆的運用貫穿始終。宋志中常見的方筆以切筆來體現(xiàn),分為豎切和斜切兩種方式,豎切筆法使線條更加干凈凝練,從視覺上會有一種氣息不斷的延伸感,同時也會增強線條的渾厚質感。斜切筆法應用在起筆處多為側鋒,側鋒取妍,極大程度上增加單字甚至是通篇風貌的柔美清秀之感。另外,宋楷轉折處多為方筆,此處方筆運用先立鋒繼而斜切的筆法表現(xiàn)出棱角分明的折角,折角處盡顯陽剛之氣,這也是北碑與墓志共有的特征。除此以外,立鋒是石刻書寫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種筆法,即使毛筆在行筆過程中處于豎立狀態(tài),鋪開筆鋒部分,并借助于逆頂筆法增強毛筆的彈性,從而表現(xiàn)出線條的遒勁、爽利之感。逆頂也稱回頂,即在起筆或者是行筆過程中反壓毛筆使之呈現(xiàn)為S形,宛如被拉彎的弓箭一樣,其中蓄積著一股反彈的力量,當再次行筆后這股力量隨之爆發(fā)出來,極大增強了行筆的力量,使線條富有彈性。用刻刀在志石上刊刻志文時,刀鋒正是克服石頭的阻力逆頂行進,這種逆頂筆法的運用徹底克服了帖學“中怯”問題,以宋代書家中黃庭堅為代表。如沃興華先生所言:“因為字小,筆畫線條短,刻的時候沖刀一直到底,線條暢豁、爽捷、勁挺,不像刻大字那樣,非得一點一點切過去,積點成線,以致中段出現(xiàn)起伏跌宕的感覺?!闭怯捎谥臼|比較細膩,經過打磨平滑如鏡,字形較小,在刊刻過程中一些墓志甚至采用單刀刊刻,筆畫不易殘損,因此墓志字口多清晰如初,刻出來的線條表現(xiàn)出清秀、細勁、凝練的視覺效果,未得北碑樸拙、厚重之感??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十六宗第十六》論:“古今之中,唯南北與魏可為宗,可宗為何?日:有十美;一日魄力雄強,二日氣象渾穆,三日筆法跳躍,四日點畫峻厚,五日意態(tài)奇逸,六日精神飛動,七日興趣酣足,八日古法洞達,九日結構天成,十日血肉豐美?!比纭妒T銘》《張猛龍》《爨龍顏》《暉福寺》《張玄墓志》《高植碑》《楊大眼造像記》《刁遵》等碑刻,然宋志整體氣勢薄弱。如圖3所示:
第二,宋志楷書取法北碑峻拔方整、奇逸開闊的結體特征。
“密”“方”“險”“奇”可以充分概括北碑結構特征。從目前發(fā)掘自北魏至宋代墓志來看,基本延續(xù)了北碑的這些特征。宋志楷書在結構上取法北碑結構之“密”,即每一個字的筆畫都遵循著內緊外松的結構原理,長筆畫向四周舒展,由于宋志志石較小的原因以致志文字跡偏小,正如康有為所言:“六朝筆法,所以過絕后世者,結體之密,用筆之厚,最其顯著。而其筆畫意勢舒長,雖極小字,嚴整之中,無不縱筆勢之宕往?!彼未怪倦S葬風氣盛行,無論是皇室宗親、大臣,還是鄉(xiāng)間百姓一直延續(xù)此風俗,以至于在江南地區(qū)出土了大量的宋代墓志。從書法取法的角度來看,碑、帖各有所長,阮元《北碑南帖論》:“是故短箋長卷,意態(tài)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蹦怪緦儆诒畬W范疇,但其與造像、摩崖、碑闕等有所區(qū)別。墓志在結體上取法北碑的“方”,這里的“方”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用方筆,即切筆,包括橫切、豎切、斜切等。二是結體方整,由于墓志中多以直線為主,其結構偏長或者偏方,尤其是一些帶有轉折筆畫的志文,轉折處皆為方折,棱角分明,直線與方折的融合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框架結構的力量感,張力十足,可謂神采奕奕。“險”則是指墓志志文的結構姿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出單個字左低右高的欹側之勢。從視覺效果上來看,能夠保持視覺重心平衡,已達到斜而不倒的藝術效果。這方面,墓志取法北碑“險”勢較為普遍,如衛(wèi)恒《四體書勢》所論:“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副規(guī)。抑左揚右,兀若竦崎,獸跤鳥躊,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背艘酝?,也可從同時期墨跡中得到進一步證實。如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等書法作品皆取“險”勢。由此可見,宋代書法以“險”取勢乃承續(xù)魏晉以來的古法,這一元素也正符合宋代“尚意”書風的理念?!捌妗敝傅氖悄怪窘Y構奇特,空間布白比較有意趣,能夠給人帶來視覺上美的享受。主要體現(xiàn)在字的形狀方面,漢魏書法肇于自然,自然之奇有千萬種,而宋志取之莫不于其中,古人多有論及。
第三,宋志楷書取法北碑的峻偉奇宕、清麗閩爽之風貌。
宋志與北碑相比較而言,宋志在神采上取法北碑俊朗的方筆、直爽的線條、抑左揚右的結體、干凈利落的行筆、張力十足的氣息等方面,表現(xiàn)出俊偉奇宕、清麗闿爽的神采。如《胡夫人墓志》《宋故長興縣君墓志銘》等。神采在書法藝術的諸多元素中極為重要,李世民《旨意》論:“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和,則字無態(tài)度也?!碧K軾《論書》:“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神采優(yōu)劣要根據其取法的高低,它是由多種藝術元素相融合而成,不同的藝術元素融合出不同的風格面貌,北碑中仍有諸多風格元素未被宋志所汲取,如沃興華先生所說:“墓志書法具有以上幾個特點,風格面貌雖然很多,但是沒有其他各種碑版書法那么博大、寬厚、蒼茫、沉雄、奇拙,主要表現(xiàn)為清秀、峻挺和端整,也就是說,它們缺少碑版書法所寶貴的金石之氣,缺少重拙大的精神風貌,因此從碑學的角度來看,也就降低了借鑒意義。”宋志書風的形成也受到宋代主流書風的影響,雖然承繼魏晉部分古法,但世人的審美已趨向“古質而今妍”,打破“唐尚法”的束縛,開創(chuàng)“尚意書風”。
宋志風貌的形成也存在一定的客觀原因。北碑歷經千百年來的時代變遷,暴露在外,或風吹日曬,或水流沖刷,或遷移殘破,或人為殘損等原因致使字口不清,筆畫殘缺。另外其自身筆畫也比較粗壯,字形寬大,結體開張等因素,造就了北碑如今濃厚的金石氣。而宋志從刊刻完畢到出土這一漫長時期都是放置于墓室之內,況且有墓志蓋蓋于其上,保護得完好如初,筆畫細節(jié)處清晰可見,如墨跡一般。宋志與北碑在規(guī)模上也有所差別,宋志志石由于放于墓內故規(guī)模相對較小,志文內容較多,所刻志文字跡略小,其筆畫也比較細勁。
三、取法“二王”一脈飄逸靈動、灑脫自如的帖學書風
江西目前出土的宋志中多以楷書為主,然亦有行書,或是楷中帶行,此類取法以二王帖學一脈為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二王書風,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宋志有的《宋故吳公承事墓碣》《宋故應君墓志銘》等;另一類取蘇黃書風,如《宋故將仕郎袁州萬載縣主簿張公行狀》《宋夫人徐氏墓志銘》《宋故陳公佐墓志銘》《宋故陳居士墓志》《宋故承奉熊公墓志銘》《宋故傳公墓記》《宋故甘公墓志銘》等。取法二王書風的宋志多以《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為宗,自咸亨三年立碑以來備受學界重視,評價極高?!缎蜁V》云:“模仿羲之之書,必自懷仁始。豈羲之之絕塵處不可窺測,而形容王氏者惟懷仁近其藩籬耶?亦似之而非,且世所有惟見其行字耳?!庇霉P上中鋒與側鋒相生相發(fā),靈動轉換。側鋒取妍,圓潤飽滿;中鋒取質,遒勁有力。運筆不激不厲,上下映帶,形態(tài)欹側而又能整飭,充分表現(xiàn)出靈動飄逸、自然灑脫之感,如《宋故將仕郎袁州萬載縣主簿張公墓志銘》取法《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形神兼?zhèn)?,如圖4所示:
取法蘇黃書風的宋志頗多,北宋后期以蘇軾為首的文人打破了“書之廢莫廢于今”的局面?!吧幸狻睍L興起,其原因有二。第一,宋之前唐代“尚法”,法度森嚴,受到嚴謹法度的限制而不便于書寫。正如蔡襄的“藝益工而人益困”,宋代文人欲改變這種局面?!澳敲此匀绱耍耸且驗樗梅ǖ奈:ν鶗谷讼萑胩疃ゾ影菜嘉5木?,因而他只須風聞章悖、蔡卞以《蘭亭》為日課就可以預測他們必然很難自展步分,而一旦被法所縛,那只有做書奴的份了。歷史上畢竟沒有書奴的立足之地。所以,蘇軾推崇變法出新意的顏真卿,也就是為自己樹立了發(fā)揚其精神的表率?!钡诙?,宋代文人多有人世的煩惱和苦難,故尋求一條可以自我解脫的途徑,便崇尚禪宗。文人將內心的想法和感受通過書法的抒情性釋放出來。“尚意”書風正吻合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內心需求,以宋四家為首的“尚意”書風對兩宋書壇影響廣泛,從江西近年出土宋志書風中可以體現(xiàn)出來。如圖5所示,《宋故將仕郎袁州萬載縣主簿張公行狀》與黃庭堅行書進行比較,可知其影響之深。
梁巘《評書帖》論:“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tài)?!碧拼吧蟹ā辈粌H迎合了久經戰(zhàn)亂、初步安定的社會心理,還是經濟、文化等逐步趨向繁榮發(fā)展的政治需要,因此,唐代極為重視書法教育。唐代東西兩京國子監(jiān)設國子、太學、四門、律、書、算六學。書法學習內容以《石經》《說文》《字林》為主,并要參加國子監(jiān)嚴格的考核?!爸劣谔拼婆e,無論是貢舉還是銓選,書法都列為重要科目或作為任用的先決條件?!屵x是吏部考核六品以下文官的一種制度,原則上有四條標準即所謂四才:一日身(取身體貌豐偉);二日言(取其言詞辨正);三日書(取其楷法遒美);四日判(取其文理優(yōu)長)?!奔词官F胄子弟就讀的崇文館、弘文館亦皆有“楷書字體,皆得正詳”的明確要求,有歐陽詢、虞世南等教示其楷法?!胺ā痹谔拼?、文化等領域的重要性,對宋代的書壇影響頗深。從目前出土的江西宋代墓志來看,楷書以取法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名家為主,如《故袁孺人岳氏墓志》《宋尚書考功郎中開國朝議洪公墓志銘》《宋故夫人馮氏墓記》《宋故干氏地券》《宋故考江隱君壙記》《宋大理丞董公壙銘》《宋夫人程氏墓銘》等。
宋志深得唐楷之遺法,主要表現(xiàn)在筆法、結體、章法三個方面,與之相對應的便是筆畫、字勢、風格?,F(xiàn)存墓志取法唐楷名家以顏真卿書風居多,以顏書為例。第一,每一方宋志的筆法多有出處,其用筆沉著,點畫厚重、飽滿,以篆籀之法人楷。第二,宋志取其外拓結構,即字內留有大量空白,內松外緊,勻穩(wěn)謹嚴,呈現(xiàn)開張、寬博之氣象。第三,宋志整體的精神面貌取其古樸端莊、正大光明之狀。《宋故大理承董公壙銘》便是較為典型的取法顏書宋志,得顏書之精髓。
自宋以來學顏者比比皆是,然氣象多遜顏書一籌,魯公實為書品與人品完美結合的典型代表。宋代董迪評曰:“魯公于書,其過人處正在法度備存而端勁莊持,望之知為盛德君子?!庇钟忻鞔叫⑷嫜裕骸肮畷私灾錇榭少F,至于正而不拘,莊而不險,從容法度之中,而有閑雅自得之趣,非知書者不能識之,要非言語所能喻也?!薄鄙w書為心畫,心正則筆正,其發(fā)為訓誥誓命之文,回造化于掌握,豈微臣形容之所能盡?!彼沃救√浦ǎ灶佌媲渲畬捲?、歐陽詢之峭勁、虞世南之圓融,褚遂良之舒朗為宗,格調高古,自有一種廟堂之氣。
余論
目前,江西出土的宋志取法多樣,風格迥異,以漢隸、北碑、二王帖學一脈、唐楷為宗,其中宋志在取法漢隸名碑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首先表現(xiàn)在宋志隸書筆畫較漢隸妍美,裝飾性較強。宋志隸書中存在楷化現(xiàn)象,宋代距漢時代久遠少有書家研習,致古法漸失??瑫l(fā)展至唐代達到鼎盛,宋代文人才子受科舉考試的影響多以精研楷書,年深日久形成一定的書寫習慣致使隸書中出現(xiàn)楷法亦屬正常。其次表現(xiàn)在宋志的結體上,宋志隸書比漢隸的結體略偏方、偏長。最后表現(xiàn)在宋志的章法上,宋志隸書章法更加緊密,字距大于行距的特征比漢隸明顯弱化。宋志中取法北碑、唐楷居多,常出現(xiàn)二者筆法相互雜糅的情況,這種情況有利于進一步深入研究從魏碑到唐楷的發(fā)展過程。雖然宋志中行書較少,但其多以取法二王帖學一脈書風為宗,由此可知復古之風與蘇黃為代表的“尚意書風”在宋代書壇的并存。江西宋代墓志書風取法問題的研究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認識宋代碑刻書法,也有利于分析漢隸、北碑、二王書風、唐楷等對宋代書壇的影響,更有助于學界對江西宋代書法史的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