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溪江南實驗小學,安徽 黃山 245000)
教育的真諦在于塑造學生完整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教師總認為我們是知識的傳授者,不需要太溫和,而應以嚴厲的態(tài)度,命令的口吻,強迫學生學習,以“天地君親師”的心態(tài)來進行教學,忽視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guān)系,忽略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的規(guī)律,從而出現(xiàn)一些教學的弊端。清楚地記得,我新接一年級這個班時,每個任課老師都會在我耳邊嘮叨:“你班那個曉軒真是個奇葩。”所以,我就特別關(guān)注他。課堂上,他仍如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從來都是有凳子不坐,趴在課桌上晃來晃去,手里也總是拿著玩具指東指西,還常常隨便下位,嚴重影響了老師上課,擾亂課堂秩序。其實,小軒的小腦袋還是挺聰明的,他的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很強,一聽就懂。為了盡快幫他改掉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我采取了既找家長協(xié)助又找小伙伴幫忙的兩步走計劃。首先要求其家長堅決杜絕讓其帶有玩具功能的學習用具進學校,避免他上課時看到就想動手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從改掉上課分心的不好習慣開始。同時,我讓曉軒最好的朋友、與班干一起監(jiān)督他,共同努力幫助他改掉不守規(guī)矩的壞習慣。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充分運用學生向師性特點,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課間,觀察他的行為表現(xiàn),與同學交往情況,并通過與他聊天,分享他喜歡的小故事,談談學習,說他最感興趣的話題,跟他下他喜歡玩的跳棋。在這些生活細節(jié)中,我及時滲透一些要求,潛移默化中讓他受到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我對他的要求很嚴格,說一不二,又融進他的學習生活中,讓他懂得與人友好相處的重要。這樣,他就覺得我是一個既嚴厲又和藹的老師,內(nèi)心里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不知不覺地改掉壞習慣。
教學過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應是雙向、互動的。既然老師能成為學生崇拜的對象,那么學生也應該是老師的得意傳承。每個學生都是一顆珍珠,他們有著不同的情態(tài),散發(fā)著不同的光芒。如何讓這些珍珠展現(xiàn)出他們真正的價值呢?我覺得:
陶行知先生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比缃竦慕逃巡粌H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要關(guān)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我們要善待學生,關(guān)心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guān)系。曉軒很頑皮,如果我強行壓制,以他執(zhí)拗的性格,勢必會引起他的不滿,甚至是逆反心理,師生關(guān)系進入更加緊張的狀態(tài)。所以我先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細致地了解他課堂上隨便下座位的原因。余皓軒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他也渴望得到尊重和信任。他有很多玩具似的學習工具,我沒有強行沒收,而是通過其家長與我配合,跟他溝通,讓他自己決定該不該把這些帶來學校,讓他明白事理。我的這種以退為進的溝通方式,產(chǎn)生了一定的效果。陶行知先生還說過“人人都說孩子小,其實孩子并不小。”是啊,孩子也是人,也有人的自尊,也有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在教育觀念理應改變的今天,面對調(diào)皮的學生,我們只有深入的了解他們,尊重他們,架起愛的橋梁,構(gòu)建師生心靈的通道,愛其生,盡其心,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有了愛,師生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信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信是健康成長的奠基石,自信是人生路上的一盞明燈。有了自信就有了動力。學生缺乏自信,就如同枝葉枯萎,沒有了生機。要讓學生理直氣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老師要讓每一個學生充滿自信,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體,身心成長中的主宰。老師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以親切和藹的姿態(tài)融入到學生的心中,讓學生感到與老師之間是可親近的。幫助缺乏自信的學生樹立自信,相信自己“我能行”。不要吝嗇對學生的贊揚和鼓勵。學生都很敬重老師,他們很在意自己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老師的贊揚和鼓勵對他們來說就像溫暖的陽光,可以照亮他們的希望。學生渴望得到老師的肯定,他們會因為得到老師的一次表揚而興奮不已,喜形于色,心中會涌起幸福感,特別是得到表揚次數(shù)少的同學更是如此。這種無形的力量是無窮的。曉軒同學之所以不太合群,性格孤僻,我認為他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xiàn)。他說的話沒人愛聽,他做的事沒人愛看,因此,他經(jīng)常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來引起大家的注意。針對這一點,我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有意識地為他樹立信心創(chuàng)造機會。在與他下跳棋時,我經(jīng)??渌逑碌煤?,思路清晰,能準確抓住對手的弱點。學習上,他所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成績,我都會鼓勵他,并期待他會做得更好。心理學研究證明,夸獎的話常被人無意之中記在心上,即使不能夠從理性上加以解釋,仍然具有支持鼓舞的力量。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不要期望學生從不犯錯,可以允許學生犯錯、再錯。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反反復復,所以要有耐心,學會寬容,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著名的歷史學家歐文就說過,寬容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學生許多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有的是長期的家庭教育導致的。對于這種長期形成的不好的習慣,教師要運用教育智慧幫其改正,但是也不要指望一次成功,學生下次可能再犯,要理解,要容忍,再給他重新改正的機會。
看待學生就如看一杯沒倒?jié)M的水,我們不應看到“一半是空的”,而應看到“一半是滿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會走一些彎路,如果總是以恨鐵不成鋼的苛刻和急功近利的矯正的心態(tài),就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那么,我們不妨手持愛的燈盞,用我們心靈的燈光為之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