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成斌
(貴州省六盤水盤州市第二中學,貴州 六盤水 553500)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較強的特點,其不但在學生形象思維能力鍛煉方面有突出作用,而且在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方面也將具有重大貢獻。在進行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時,教師將需要同時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鼓勵學生研究探索,引導學生以靈活的方式處理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系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之中,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提問策略尤其值得注意,它將以強大的引導功能,深度思考啟發(fā)功能等,對上述教學目標的實現提供重要幫助。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爆F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在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課堂提問在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
說到提問,絕大多數教師可能都會說自己做到了,如“對不對”“好不好”的口頭禪式提問,但這種提問流于形式、言之無物。當然,也有教師的提問用力過猛,導致學生對提問甚至學習都產生了畏懼心理,適得其反。什么才是真正的提問?有效提問。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有教學方案的設計,并在設計中預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為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庇纱丝梢姡挥芯牡恼n前預設,才可能生成精彩的課堂。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苯處熓恰邦I頭羊”,不是“傳道士”。課堂教學不是突出教師的照本宣科,而是突出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活動。課堂教學尚且如此,課堂提問更是如此。
提問并不是說教師把問題提出來就結束了。有沒有達到提問的效果,得到的又是什么樣的問題反饋更加重要。這直接決定了這個提問是不是有效提問,這個課堂是不是高效課堂。
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的提問方式都是一邊講解一邊提問,課堂提問的次數也非常多,提問內容未經過精煉,學生也基本上很少對教師所提問題產生質疑,數學課堂提問之后教師能夠使用的方式即課堂的及時提問,教師未考慮到學生的反應,也沒有做好及時的信息反饋,未觀察學生是否對問題進行了思考,很少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課堂知識在提問上局限性比較大,學生無法敞開思維去思考,也不能很好的做好課堂知識的掌握。
教師課堂提問本身是為了考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但是很多在提問中并未能夠正確的精確的理解教材的內容,這些問題基本上都不具有代表性,教師甚至信口開河,課堂的提問通常難易程度不一,有些非常難,有些又過于簡單,這些問題很難讓學生去回答,并且在課堂上也占據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甚至變得十分懶散。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堂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應當成為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構建自己有效的數學理解的場所。為了更好地闡述上述內容,筆者選擇高中《數學》必修一1.1.2《集合間的基本關系》教學片斷為例:
集合A={x|-1≤x<7},集合B={x|k+1≤x≤2k-1},若A∩B=,則k的取值范圍是。
利用兩個集合間的基本關系求字母范圍的問題在這一小節(jié)是重點,也是易錯點。教師可以參考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提出相應的問題:“這是與什么有關的問題?”“已知什么?求什么?”“兩個集合中的元素范圍是否明確?”“能否數形結合?畫什么圖形?”“兩個集合是否有關系?”“交集是空集是否意味著在數軸中集合B中的元素在集合A中元素的范圍之外?”“是不是只有這一種情況?有沒有遺漏?”
王金戰(zhàn)老師有句話說得好:“別看空集什么元素也沒有,解題中如果你忽略了它,那就會大禍臨頭?!北绢}對于空集的討論一定要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學生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直接從老師或書本那兒被動地不假思索地接收過來的知識,可能很快忘掉,難于成為自己的東西?!?/p>
通過上述提問引導,學生可自己動手分類討論解決這道題。在解答完這道題之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若將題目中的條件A∩B=改為A∩B=A或者A∩B=B,又該怎樣解答?”這是對集合間基本關系的進一步鞏固;“若題目中的條件集合B以B={x|ax2+bx+c<0}這種形式給出,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這是對用形如一元二次不等式(要討論二次項系數是否為零)的形式描述集合中元素的進一步研究。以此題為例,有效提問應做到以下幾點。
1.對教材:抓住難點、發(fā)散點、興趣點。針對教材提問,教師應多次提問抓住重點,多角度提問攻克難點,巧用興趣點提問調動課堂氣氛,用易錯點、引申點、發(fā)散點提問增強課堂的廣度與深度。
2.對學生:具有時機性、層次性、啟發(fā)性。教師應在恰當的時機對恰當的學生提出恰當的問題,并對學生有一定啟發(fā),引導他們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鉆研問題,對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預期效果。
3.對教師:要求隨機應變、積累經驗。
作為一名教師,筆者有幸在執(zhí)教之初拜讀了考澤爾的《給青年教師的十五封信》。書中的一句話令筆者信心倍增:“孩子會記得你和你的話。這一點,不會因為教師的年輕與否而有所動搖!”這句話更加堅定了筆者雖然年輕,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得好的信念。提問,會提問,會有效提問——筆者在今后的教學中將繼續(xù)堅持并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