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
器樂教學,不僅能陶冶學生情操,豐富音樂課堂內容,更能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加大對學生美育的培養(yǎng)。葫蘆絲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百花園中的瑰寶,因其具有音色亮麗、旋律優(yōu)美、造型美觀、簡單易學、價格便宜等諸多因素,深受廣大青少年兒童及音樂愛好者的喜愛。縱觀學校開展葫蘆絲音樂校本課程以來發(fā)現學生吹奏葫蘆絲水平參差不齊,差異化日益加大。優(yōu)秀學生經過兩年系統(tǒng)的學習,能吹奏《月光下的鳳尾竹》《打跳歡歌》等獨奏曲目,水平中等的學生也能吹奏出《映山紅》《美麗的神話》等曲目,但發(fā)現一部分學生基本音階、單音轉換和手指按孔等最基礎的知識與能力都未能達到,這部分學生后期出現了上課不帶樂器、故意搞小動作、破壞課堂紀律,嚴重影響課堂效果與進度。針對這一問題,我開始追溯問題根源:一方面學生認知水平與個性差異存在不同,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能力與品質水平定會形成不同層面,葫蘆絲的吹奏也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
對于一個班45 個左右的學生,一周一節(jié)葫蘆絲校本課程不可能做到一對一輔導的效果,有的學生接收新知識的能力與速度非常敏捷,而有的學生需要反復講解與練習才能吸收,老師一節(jié)課的時間難以面面俱到的服務于各層次的學生,滿足大家的需求。
傳統(tǒng)器樂教學模式一般以老師為主導地位,一張掌控全局的嘴推動著整堂課的發(fā)展。一講一練,一招一式地按部就班,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嚴格推進教學進度。采用傳統(tǒng)器樂教學模式將會呈現以下現象:
一個老師面對四五十號學生,講授的知識高度統(tǒng)一,在吸收知識的時候,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不夠吃、還有的學生不想吃,課后的復習與消化就得看個人。努力自律的學生能加強鞏固練習,并做到自我延伸與拓展。
一個聲部的吹奏常常出現了多聲部合奏的效果,這種自發(fā)式的交響曲暴露出學生掌握樂曲程度的差異性,吹奏與識譜等能力開始分層。
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能力、性別搭配、音樂學科水平與合作意識形態(tài)等多方維度來分組,一般以五至六人為一小組,設立小組長。小組長組織組員們圍繞葫蘆絲樂器等相關元素開展小組文化建設,組名、組牌、座右銘、組員分工、職責安排表等相關建組信息。
積極互助和思想共享是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保證,合作必須以自己的認知能力為基礎,個體的思考無法有他人或小組來替代,只有個體通過深入探究或較好地完成了個人承擔的任務,才能與同伴進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從而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每一個學生對需要合作學習的內容進行充分的獨立學習,一要有時間保證,防止剛開始有點思路就被老師叫停,教師可通過巡視學生學習的狀況確立到底給多少時間。一般來說,一部分學生均已完成學習,而另一部分學生雖沒有完成學習,但即便再延續(xù)下去估計也不會有新的進展,這個時刻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才是合適的。器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室內,校園里的操場、樹蔭下、禮堂、樂音長廊、微笑小舞臺,校外公園、社創(chuàng)中心、社區(qū)居委的舞臺每一處都留下孩子們吹奏葫蘆絲的身影。
藝術是追求美的學科,器樂教學課堂里應有美妙的旋律、悅耳的聲音、動人的演繹、深情的感染。整合資源提升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感悟、體驗與分析,幫助學生在演繹音樂作品與實踐展示的過程中更好詮釋作品內涵與表達的情感。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整合資源的方式,在學習的過程中量化管理、明晰細則,做到有數據的支撐。
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器樂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和不良現象,對推進教育改革、提高教學水平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有利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發(fā)展交往與判斷能力;有利于體現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斷自我積累學習經驗,提高自我修養(yǎng);更有利于營造生動有趣的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