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煥煥 王晶晶 王迎帆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產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52
孕婦受到來自生理、心理以及外界等多層壓力,易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可能會直接影響產婦的分娩方式,還可能通過影響子宮收縮而增加助產率和產后出血風險[1-2]。產婦會面臨產后恢復和嬰兒照顧問題,生活作息方式會發(fā)生明顯變化,容易出現(xiàn)不適應新角色的情況,調查顯示僅有約40%的初產婦在嬰兒出生后能較好適應母親角色[3]。隨著“以人為本”護理理念的轉變,人文護理模式強調要多給予患者人性化的關懷,護理模式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4-5]。為探討多角度人文護理模式干預對初產婦分娩方式及產褥期角色勝任情況的影響,本研究選取102例初產婦進行了干預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進行定期產檢待產的初產婦102例為研究對象,孕婦單胎妊娠,無流產史,無剖宮產指征,無胎位異常,無妊娠合并癥。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將納入研究的初產婦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2)。對照組產婦年齡20~33歲,平均(26.18±5.52)歲;孕33~38周,平均(35.14±3.56)周。觀察組產婦年齡19~32歲,平均(25.84±5.77)歲;孕33~38周,平均(35.40±3.79)周。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基礎護理、飲食指導和常規(guī)分娩教育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多角度人文護理干預:(1)人文關懷。孕婦入院后由責任護士熱情接待,介紹住院環(huán)境,消除孕婦緊張心理;與孕婦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強孕婦自然分娩信心。(2)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責任護士通過積極與孕婦溝通,了解孕婦分娩知識的認知情況,對孕婦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讓其充分認識自然分娩的優(yōu)點、分娩過程中的配合技巧等相關知識,增強自然分娩信心。(3)產前及產時的人文關懷。通過細心照料、專業(yè)指導、耐心鼓勵,營造良好的氛圍,使產婦產前充分放松,對自然分娩充滿信心;進入產房后積極鼓勵和安慰產婦,通過閑聊分散其注意力,緩解其緊張情緒,減少體力消耗。(4)產后人文關懷。產后保持產婦病房環(huán)境安靜、舒適,保證產婦休息良好;鼓勵產婦進行母嬰互動,盡快適應母親角色;指導產婦為嬰兒更換尿布、沐浴、正確進行母乳喂養(yǎng)。(5)做好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家屬協(xié)助照顧嬰兒,給予產婦必要的心理支持,使產婦更快、更好地適應母親角色的轉換。
1.3 觀察指標
1.3.1 焦慮抑郁評分 護理干預前及產后1周,采用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對兩組產婦的焦慮抑郁情況進行評分比較,HAD由焦慮分量表(HAD-A)和抑郁分量表(HAD-D)組成,共14個項目,得分越高代表產婦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
1.3.2 母親角色適應情況 產后1周,使用母親角色適應調查問卷對兩組產婦進行調查,得分越高,表示角色適應能力越強,64~80分表示良好,48~63分表示中等,16~47分表示較差。
1.3.3 產婦應對方式評分 產后1周,使用醫(yī)學應對方式量表(MCMQ)對兩組產婦的應對能力進行評分比較,量表由面對、回避、屈服三個維度組成,應對量表得分越高,則表示產婦越傾向于采取此應對方式。
1.3.4 護理滿意情況 產后1周,使用自制調查問卷就兩組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分為不滿意、基本滿意、滿意、非常滿意4種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護理干預前后的HAD-A和HAD-D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前,兩組產婦的HAD-A、HAD-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產后1周,兩組產婦的HAD-A、HAD-D評分均顯著下降,觀察組產婦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護理干預前后的HAD-A和HAD-D評分比較 (n,x±s)
2.2 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比較 觀察組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比較 [n(%)]
2.3 兩組產婦的母親角色適應情況比較 產后1周,觀察組產婦的母親角色適應能力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的母親角色適應情況比較 (n)
2.4 兩組產婦的應對方式評分比較 產后1周,觀察組產婦的面對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回避、屈服維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產婦的應對方式評分比較 (n,x±s)
2.5 兩組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比較 產后1周,觀察組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比較 (n)
人文關懷起源于國外的人文主義思想,其核心是充分肯定人性及人的價值[6]。產科人文護理強調以產婦為中心,強調給予產婦人性化的關懷與照顧,使其生理、心理均處于良好的狀態(tài),盡可能減少不適。產科多角度人文護理模式是將人性化的護理管理方式引入到產科,護士給予孕婦必要的心理支持,同時通過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指導和鼓勵提升產婦自然分娩的信心;助產士全程“一對一”的陪伴,進一步強化了情感支持及生理幫助,使產婦得以在身心皆宜的狀態(tài)下分娩。
初產婦一方面缺乏分娩經驗,另一方面面臨社會角色的轉換、身體激素水平改變,加上分娩疼痛,心理狀態(tài)極易受到影響,會感到恐懼和無助[7-8]。王云芳等[9]報道,僅約40%的初產婦能在嬰兒出生后初期較好適應母親這一角色,而心理狀態(tài)不佳是導致初產婦產后不適應母親角色轉換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產前精神較為緊張,產后激素水平快速降低,會導致初產婦產后情緒不穩(wěn);另一方面,產前以產婦為中心,產后以照顧寶寶為主,這種家庭關注度的突然轉變會導致產婦短期內不適應。人文護理干預一方面能讓產婦對分娩相關知識有更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能改善產婦的心理狀態(tài),使其傾向于選擇自然分娩方式[10-11]。應對方式是個體面對內外環(huán)境變化、情緒困擾時采取的方法、手段及策略,不同的應對方式對事件的結局有不同影響[12-13]。就初產婦而言,積極應對有助于改善其自身的不良情緒,對照料嬰兒和身體恢復充滿信心[14]。
本研究中,對照組初產婦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初產婦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多角度人文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產后1周,觀察組產婦的HAD-A、HAD-D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多角度人文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初產婦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自然分娩率;觀察組初產婦母親角色的適應能力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MCMQ量表中的面對維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回避、屈服維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多角度人文護理干預有助于初產婦更好地適應母親角色,有助于初產婦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問題,有助于初產婦提高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