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蕾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技術”一詞源于希臘文techne(工藝、技能)和logos(詞、講話),英文technology最早出現(xiàn)于17世紀,主要泛指各種正在應用的工藝,它是關于實用技藝的討論。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機械的出現(xiàn),技術的含義被擴大,它包含了工具、機器及其使用方法和過程。英漢詞典中有多個詞可以表示技術,如skill、art、technology、technique等。前兩者更多的指的是技能、技藝,后兩者更對應漢語的技術一詞。如今,技術一詞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并滲透在自然科學、人文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中。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chǎn)勞動中體現(xiàn)出來的經(jīng)驗和知識,也泛指其它操作方面的技巧”①?!蹲匀槐孀C法百科全書》解釋,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依靠自然規(guī)律和自然界的物質(zhì)、能量和信息,來創(chuàng)造、控制、應用和改進人工自然系統(tǒng)的手段和方法②。第二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中,技術是人類改變和控制其周圍環(huán)境的手段或活動。繁殖更具生產(chǎn)實踐經(jīng)驗和科學原理而發(fā)展形成的各種工藝操作過程、方法、器具和技能。《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將技術分為廣義與狹義,狹義技術是具有工具意義的,是“技術工作”中的技術,如生產(chǎn)技術、工程技術、醫(yī)療技術等。關于技術的定義還有很多,且視角都不同,這里就不一一闡述。
技術是人類為達到某種目的,在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下所使用的手段、方法、工具、材料、知識等活動方式的總和。它應該既包含它原有的工藝、技藝這一實踐層面的動態(tài)過程,又包含科學原理而形成的方法、原理和知識這一理論層面的含義。音樂教育實踐中的技術學習包含了音樂的理論知識和音樂的實踐技能、操作兩個方面。音樂的理論知識部分包含了各種民族音樂的基礎知識,如音高、節(jié)奏、旋律、體裁等,也包含多種音樂背后的歷史、背景等文化知識。音樂實踐技能指的是能夠進行或更好地進行音樂活動的手段、技藝和技巧。隨著科學技術在音樂領域的運用,音樂的實踐技能還涉及到信息技術的部分,如計算機技術、電子音樂技術等科技手段。
基礎音樂教育實踐是一個以音樂為教學內(nèi)容或載體,在特定的社會、政治背景下,為完成某個或某幾個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師生互動的動態(tài)活動。音樂是人類活動的產(chǎn)物,各個民族的音樂都有各自的音樂知識并以各自的形式進行傳承,有的是以樂譜的形式,有的是以活態(tài)的形式。因此,音樂教育實踐中必然包含了理論知識和技能、技巧這兩個部分的學習。
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全面認識音樂、體驗音樂、理解音樂的必要一步。無論是審美觀念下的音樂教育還是實踐觀念下的音樂教育,它們都離不開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雷默認為,音樂教育是提高人類情感的教育,他撇開音樂的社會性、功利性的價值,將音樂的審美價值和審美目的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如此的審美教育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歐洲古典音樂中的美的音樂知識和原則,如歐洲音樂的音高、調(diào)式、曲式、和聲等。音樂教育審美范式下的技術學習是圍繞著歐洲古典音樂的基本知識。音樂教育實踐范式跳出了審美范式關于知識的狹隘理解,將目光投向了全民族的音樂現(xiàn)象,并將音樂的定義擴展到了人類的實踐活動,重視音樂背后的文化意義。實踐范式下的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圍繞歐洲音樂,而且是各個民族的音樂知識,且該類知識擴展到了文化的范圍并與人類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這類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為了了解各個民族的音樂知識,如其他民族在音高、曲式等方面的技法,通過將音樂放置到具體的文化、情境中的方式來分析音樂現(xiàn)象,從而理解音樂,最終獲得文化的理解。
音樂作為一門實踐性如此之強的藝術,學習、掌握音樂實踐中的技能、技巧是進行音樂表演、創(chuàng)作等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從物理角度來說,聲音的產(chǎn)生是由某一物質(zhì)通過振動而產(chǎn)生聲波,通過某種介質(zhì)進行傳播,被人或動物的聽覺器官所感知的。因此,聲音的產(chǎn)生離不開物質(zhì)。然而,如何運用不同的技法、技巧使物體發(fā)出各種類型的聲音,再創(chuàng)作出音樂需要借鑒前人的技法或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教導才能最快的掌握這些技能或技巧。如在歌唱過程中,站姿、嘴型、腔體、咬字;或是彈琴時的坐姿、手型、樂曲處理等都需要教師通過身體力行的講解、示范、糾正等方式指導學生。通過對音樂技能的教授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運用這些音樂技巧,從而更好地表達音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進入音樂課堂,如何操作這些電子設備,如何使用這些工具做出音樂也需要音樂教師的指導,音樂教育實踐中還需要學習這些電子工具的操作技術,甚至是電腦編程技術。
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技術的學習是音樂教育實踐的組成部分,不是主要部分,更不是核心。技術的學習是為了學習、體驗、表達、創(chuàng)造音樂,而學習音樂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全方面的能力,包括音樂能力、合作能力、理解能力等。
當今,音樂人類學倡導以理解為目標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且被文化理解的音樂教育觀已經(jīng)進入我國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的目標定位在了人和文化上。然而,技術的學習仍然是我國音樂教育實踐的重點,可見,我國的音樂課堂仍然未走出“西方中心”。在西方音樂的發(fā)展史中,技術一直是西方音樂家追求的目標,如器樂演奏中跑動的速度、聲樂演唱中炫技等。音樂家們對技術的極度追求彰顯出西方傳統(tǒng)的認識論哲學,即主體超越自身達到客體,從而認識世界的思想。由于西方傳統(tǒng)認識論哲學是在近代自然科學和理性主義哲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傳統(tǒng)認識論中充滿了技術理性的思想,并極度強調(diào)數(shù)理的推理,這在西方音樂和音樂教育中得到極大的體現(xiàn)。自中世紀以后,西方音樂的內(nèi)容、主題和記譜法等都充滿著嚴密的理性邏輯,如復調(diào)技術、主調(diào)技術、作曲技法等。因此,理性主義確立了“音樂教育的內(nèi)容就是學習音樂理論組織和理解音樂素材的規(guī)范原則或者是甚至在21世紀仍然成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則”③。如今,技術的學習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實踐中基本處于主位,圍繞音樂的雙基教學活動(即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展開的教學活動也多種多樣。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的課程理念中明確寫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話語,因此,圍繞西方音樂的音樂知識和訓練方式成為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但這種以技術為主體的音樂課堂將學生與音樂割裂開來,采用的仍然是主客二分的思維來認識音樂,它并沒有將音樂與人、生活和音樂背后的文化聯(lián)系起來,它極容易使學生陷入對技術的盲目追求,將音樂教育變成了音樂技術訓練。這與倡導的以理解為目標的音樂教育完全相悖,且完全忽視了音樂教育中人本位的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國音樂教育課堂融入了現(xiàn)代科技的音樂技術,如MIDI音樂的制作技術和數(shù)字音頻制作技術等。學生除了一般的音樂課本外還配有平板電腦,學生可以使用有一百多種音色的制作軟件進行多軌模擬演奏,只需要簡單觸屏就可以演奏各種各樣的樂器。2017年1月12日中國數(shù)字音樂教育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音樂教育進入數(shù)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在音樂教育實踐中也成為了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但我們一定要警惕信息技術的異化,即技術的發(fā)展是否有利于人,而非陷入技術的盲目發(fā)展。
如今,音樂技能、技術和信息技術都是音樂教育實踐中的重要部分,但技術是學習音樂的途徑,不是最終的目的。音樂教育應該投向人,音樂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目標等建立都應該將人作為考量的標準。技術由人創(chuàng)造,服務于人、有益于人。音樂教育中的技術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音樂、表達音樂,促進學生理解音樂、理解文化;同時,培養(yǎng)人的綜合能力,完滿人的人格。
學習技術是體驗音樂的一種方式,掌握技術能更好地表達、創(chuàng)造音樂。隨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進行,音樂的多元帶來了技術的多樣。學習多樣的技術能夠使學生進入到各類音樂現(xiàn)象中,獲得該音樂文化的音樂經(jīng)驗。技術不再僅僅是工具,它還應該包含文化的部分,正如雷默曾說:“我們的音樂應該注重這兩個方面(技術與文化)的結(jié)合;當你正在從你的文化中教授音樂時,你將向你的學生強調(diào)并解釋清楚:音樂在哪些方面捕捉中國生活方式和中國人如何感受生活挫折。”④技術學習是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要提醒自己把握好追求技術的那個度,時刻謹記人本位的前提。
注釋:
①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598頁。
②于光遠《自然辨證法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頁。
③依里諾v.斯圖布里著,孺子牛譯《音樂教育的哲學基礎》,載《中國音樂》1997年增刊。
④管建華《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