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蓮芳
(開化縣北門小學,浙江 開化 324300)
“同步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指在遠程開放教育理論指導下,利用網絡視頻技術,將城市學校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及課件畫面?zhèn)鬏數狡h小規(guī)模學校,將小規(guī)模學校班級的場景也傳輸到城市學校,從而實現兩地班級同步互動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當前,我國教育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城鄉(xiāng)教育差距很大。一般來說,農村的學校規(guī)模都比較小,而且鄉(xiāng)村教師數量也不多,并且教育資源較為落后,無論是教學條件還是教學設施,這對農村學生的發(fā)展沒有多大的幫助作用。所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城市學校的音樂課堂同步到農村小學課堂,一個教師可以同時給多個班級授課,能讓農村學生享受到和城市學生相同的音樂教育,這樣不但能夠實現備課、教研、教學融會貫通的正態(tài)化教學模式,有效解決薄弱教育地區(qū)長期存在的師資力量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而且提升和強化了農村小學音樂的課堂效果,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很大的裨益。
在偏遠農村的小學音樂課堂,學生對于音樂,要不就是沒興趣,要不就是興趣被扼殺。但與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不同,在“互聯網+”技術加持下的音樂同步課堂可以在農村學生面前迸發(fā)出強大的魅力,因為農村學生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面對的是冰冷的黑板,枯燥的音符和文字,但在“互聯網+”技術的音樂同步課堂上,教師可以將這些枯燥無味的內容用一種學生認為有趣的方式展示出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于音樂的熱情,從而提高小學音樂的課堂效果。
“互聯網+”技術加持下的小學音樂同步課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講述課本內容。因為有“互聯網+”技術的支持,城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面找到許多與音樂課堂有關的教學資源,比如音頻、視頻以及圖片。在進行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音樂同步課堂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將這些資源逐一展示給學生,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投入到課堂中,感知和享受音樂的美,從而在音樂的海洋中遨游。
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音樂課堂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而且還能找到許多學生需要的學習資料等,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要構建出城鄉(xiāng)課堂互助平臺或者遠程教育平臺,幫助學生激發(fā)潛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城鄉(xiāng)課堂互助平臺,將城鄉(xiāng)的學生統(tǒng)一到一起,讓他們對音樂課堂中的學習內容和問題進行討論,然后給他們布置任務。然后,我們還要對課上的課件進行創(chuàng)新,這不但能培養(yǎng)城鄉(xiāng)學生的交際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現如今,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小學音樂同步課堂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給學生音樂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許多教學資源,但是,教師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整理和創(chuàng)新,然后根據課堂內容進行選擇,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激發(fā)他們的音樂潛能和創(chuàng)新能力。
在運用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音樂同步課堂教學模式前,我們要縮小城鄉(xiāng)學校在硬件設施上的差距,完善和更新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比如互聯網設施等,保證對這些硬件設施更新換代,這樣才能在“互聯網+”背景下音樂同步課堂教學模式中,保證教學不會因硬件問題而中斷,保證了農村學生的學習時間,也為學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小學音樂同步課堂的教學方法不是單一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尋找,如翻轉課堂、微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城鄉(xiāng)遠程同步課堂的建設、共享課堂的建立等,這些都是可以運用到同步課堂中去的教學形式。同時,尋找更多課堂方法和形式,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充實自己,更好地掌握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音樂同步課堂的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觀能動性。這樣能夠明顯地縮小城鄉(xiāng)教育、教育資源、師資力量之間的差距。
1.未雨綢繆于課前
課前,主教教師要與輔教教師共同備課,明確任務與分工, 教學內容要充分了解遠端學校的教材差異性、教學進度、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以便保證遠端學生在教學中能夠接受所學的新知識;備好課后,網上提前上傳和接收課件和視頻,雙方做好課前準備;直播前互動與暖場,聯結線上與線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2.運籌帷幄于課中
課中,授課教師按照教案,通過遠程直播,同時面對多個班級授課。主教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兩個課堂,分課堂的學生不只是聽課看視頻,而是要參與上課,因此主課堂教師既要關注本課堂的學生,也要關注分課堂的學生,即引導雙方學生進行互動,互相交流反饋、互相提問、互相評價;遠端輔助老師在遠端課堂全程協(xié)助,組織好分課堂的學生積極參與到互動教學中, 及時關注學生上課紀律、聽課效率和課堂情緒,以便于遠端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的消化吸收。
3.拓展延伸于課后
課后,授課教師布置相應任務,遠端學生要及時與輔導老師溝通交流,完成課后任務;線上課堂學生反映的問題和課堂遺留問題,遠端老師要真實地反饋給主講教師,使其及時調整授課節(jié)奏和方式;課后在線集體教研,總結分享當堂課收獲和不足,找出學科短板,有助于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
在“互聯網+”音樂同步課堂中,集音、視、圖、文字與一體,運用聲勢學習節(jié)奏,體態(tài)律動感知樂句、節(jié)拍等,在促進學生音樂學習動力的同時也增加了雙方教師的緊迫感。建議通過信息互聯讓線上主講教師和線下助教教師定期集中備課,學習先進教學理念,認真鉆研教材,找到能讓學生快速掌握教學內容的技巧,并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每節(jié)課后,主講教師結合自己的授課情況和助教教師的實時反饋進行課后總結反思,聽課教師要提出意見和建議,評課組要全面客觀地做出總結評價。同時,通過課堂實錄的鏡頭回放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優(yōu)化教學行為,并且從學校實際學情出發(fā),多收集學生及家長意見,努力使“同步課堂”教學模式提質增效。此外,助教教師要善于與主教教師溝通、交流和反饋,切實提升教師個人業(yè)務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具備個人發(fā)展及終身學習的能力,而終身學習的能力依靠的是主動的、自覺的探索、求知及創(chuàng)造。由于教學對象是從未上過或者很少上音樂課的偏遠地區(qū)孩子,其認知水平和基礎學情并未達到當前的階段目標,所以,筆者在設計課程時,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運用形式多變的教學手段,從音樂的基本要素節(jié)拍、節(jié)奏、力度、速度、旋律、結構進行理解與感知,層層鋪墊,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教學方式直指教學重難點,打造高質音樂課,促進學生主動探索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
不同的地域、民族、時代有著不同的音樂創(chuàng)造,通過音樂教學,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文化理解能力,樹立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幫助偏遠地區(qū)的孩子樹立文化自信是音樂課堂的重中之重,教師要聯系當地音樂文化,系統(tǒng)建構校本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分階段、分層次地理解家鄉(xiāng)音樂文化及精神內涵,不能把文化從音樂中脫離出來,而要融入文化的語境中感知、體驗并創(chuàng)造音樂,從而克服心理障礙。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結合學生的學情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引導孩子發(fā)現身邊的美、創(chuàng)造自己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為了提高教師開展“同步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促進此項活動的常態(tài)化,可以采取“雙考核三掛鉤”制度。教師“同步課堂”開展情況由本?;蚪虒W點雙方考核。同時,教師開展“同步課堂”情況與年終績效考核、與先進年級組評比、與同步教學課評獎掛鉤,以此對授課教師進行評價和激勵,充分調動教師參與同步教學的熱情,促進“同步課堂”活動常態(tài)化開展。
簡言之,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去,是教育的需求,也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音樂同步課堂的構建,不但會使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和熱情水漲船高,還能夠提升教學效果和課堂質量。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小學音樂同步課堂教學中,農村地區(qū)的學生也可以得到像城市學生一樣的教育資源,縮小了城鄉(xiāng)教育的差距?;凇盎ヂ摼W+”背景下的小學音樂同步課堂,無論是教學效果,還是它本身的優(yōu)勢,與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相比,它無疑是更加出色的一方。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秉持著學生是第一位的理念,我們更應該積極地更新教學方法和方式,不斷學習新事物,將新事物與教學內容相關聯,打造出更多的基于“互聯網+”技術背景下的新型音樂同步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