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旖旎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學,福建 漳州 363000)
群體性音樂活動是當下我國高中音樂教學創(chuàng)新及實踐提升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較大的意義及影響。然而,現(xiàn)階段有關我國阿卡貝拉在高中學生群體性音樂活動中的實踐研究相對較少,基于該問題現(xiàn)狀,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營造音樂氛圍,調動學生興趣,豐富教學模式,引導積極參與、聆聽體驗,提升音樂審美能力,將視聽練耳融入活動中去。本文對阿卡貝拉在高中學生群體性音樂活動中的實踐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群體性音樂活動是指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音樂參與活動,主要以參與人數量為基準。通常如演唱會、大型音樂組織活動等。通過分析后發(fā)現(xiàn),群體性音樂活動的組織實踐對于提升學生藝術認同、音樂審美能力尤為重要。其特點如下:第一,規(guī)模性。參與人數較多,具有一定的組織規(guī)模。第二針對性。即音樂活動,多以演奏、歌劇、演唱為主,內容表現(xiàn)形式上較為專一。第三、可控性。群體性音樂活動具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管理、控制方面較為完善。
當下,我國教育體制改革逐漸完善,素質教育及相關模式理念逐漸成為教學主流。高中階段作為人生重要的轉折時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高中音樂教學對提升學生鑒賞素養(yǎng)及培養(yǎng)審美能力十分關鍵,很多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中都以“活動實踐”方式呈現(xiàn)出來。音樂活動實踐是提升學生掌握音樂實質及體驗其內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我國高中教育的特殊性及學科教育的偏重化,加之素質教育模式及理念應用較晚,導致高中生音樂活動實踐中問題頻出,以缺乏興趣調動最為嚴重。通過對部分高中音樂組織活動走訪分析后發(fā)現(xiàn),很多高中生對音樂缺乏興趣,認為音樂的作用不大,主要休閑活動依然以體育活動、游戲娛樂為主,導致本身音樂素養(yǎng)及欣賞欲望缺乏。另外,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不能從音樂普及層面岀發(fā),對學生參與音樂活動意識進行激發(fā),造成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實踐興趣長期得不到提升。
參與性不夠也是當下我國高中生音樂活動實踐中主要問題之一。首先,從高中生學習生活現(xiàn)狀分析,高中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基于高考壓力,高中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科學習方面,并且利用休息時間進行各項補課。所以,從時間方面對高中生參與音樂活動實踐造成阻礙。其次,教師及家庭缺乏對高中生音樂意識及鑒賞思維引導激發(fā),在學校方面,很多音樂元素被限制、規(guī)避,高中生基本很難在學校學習中發(fā)現(xiàn)音樂元素。而在家庭方面,家長多以促導學生以學習為主,對影視、音樂等多有排斥,造成學生對音樂活動參與的消極性、忽視性。同時,對音樂活動本身進行分析,當下,很多音樂活動過于形式化、片面性,缺乏其音樂核心實質,在曲目、節(jié)奏、樂器及演唱方式等方面缺乏實踐且不具備創(chuàng)新性,這樣也間導致了高中生對音樂活動的參與性降低。
音樂審美能力是一個人鑒賞及審美思維形成的重要基礎。當下,我國高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普遍低下,具體如下:第一,高中學生在優(yōu)秀高端藝術音樂實際接觸方面較為匱乏,很多接觸渠道較為封閉,這樣導致了高中學生不能對優(yōu)秀音樂藝術進行體驗了解,直接導致高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不高。第二、在音樂課程學習中,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yǎng),單一的形式化教學模式只是對音樂內容、曲目演奏進行開展,在音樂審美方面嚴重缺乏科學引導。學生在該過程中多為盲目跟隨、應付了事,這樣導致因音樂審美能力低下,學生參與音樂活動興致不高。
實際能力主要是指高中學生的彈奏及演唱能力,通過分析后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群體性音樂活動參與中缺乏主動性。具體如下:第一,大部分學生不具備音樂彈奏及演唱能力,本身素質能力受限,很難對群體性音樂活動產生興趣,他們認為“去了也聽不懂、不如不去”;第二,出現(xiàn)錯誤意識及思維偏差,部分學生認為不具備音樂能力就不能參與群體性音樂活動,這種錯誤意識導致多數高中學生對群體性音樂活動望而卻步;第三,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不能及時對學生的音樂能力進行提升,缺乏對學生參與群體性音樂活動的引導意識。
從高中音樂教學角度出發(fā),利用音樂教學對學生群體性音樂活動參與性進行提升十分關鍵。具體如下:第一,對音樂教學模式進行豐富創(chuàng)新。首先,需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將音樂教學作為高中階段素質教育主體,提升音樂課程內容學習的重要性。音樂教師也不能再進行應付化教學,需要從音樂核心素養(yǎng)、音樂實踐能力及審美能力培養(yǎng)方面入手,將音樂學習及音樂鑒賞的魅力性充分體現(xiàn)出來。第二,應用網絡媒體技術。隨著當下我國高中信息化教學模式日益應用,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應對阿卡貝拉音樂合唱形式進行科學設計,以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形式為實際案例,以增強高中生群體性音樂活動的參與意識為主,將相關合唱內容及影像資料制作成媒體課件,讓學生對無伴奏合唱模式進行認真觀察、發(fā)現(xiàn),并對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形式進行深入了解與把握。教師可對阿卡貝拉相關合唱內容中的要點與技巧進行闡明,讓學生全面了解該音樂形式、合唱方法與配合要點等。通過對阿卡貝拉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及豐富展現(xiàn),提升學生群體性音樂活動的參與性,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打下重要基礎。
音樂審美能力提升是增強學生音樂藝術認同感及喜愛程度的重要基礎,可促進高中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群體性音樂活動中去。因此,在教學工作開展中可以選擇聆聽體驗方法。音樂藝術是人類的智慧結晶,聆聽體驗是充分了解及喜愛音樂的重要基礎。教師可以采用校園小廣播模式,利用課余時間播放阿卡貝拉經典內容,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讓學生滲透到阿卡貝拉無伴奏合唱音樂藝術中去。[4]在進行組織活動中,教師應以聆聽體驗為主,在聆聽體驗過程中對阿卡貝拉合唱小節(jié)、段章等進行具體劃分,而學生可通過小組、班級等方式進行階段性合唱訓練。教師要對該主題內容中的唱法、發(fā)音及現(xiàn)場效果進行細致講解、合理設計,并結合現(xiàn)場走位與排練合唱等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阿卡貝拉 合唱活動中去。
根據阿卡貝拉特點,在其單聲部視唱過程中應采用單一旋律訓練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對合唱旋律進行記憶加深。該方法從學生合唱過程中不同聲部及和聲發(fā)揮層面入手,訓練其合唱的整體配合性,并側重對其音準進行重點訓練。建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分聲部訓練模式,例如,可以先讓其一組學生演唱主旋律,其他組學生進行和聲配合,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和聲及節(jié)奏的聽覺、感知、配合能力。從其基礎音階訓練入手,循序漸進地提升其合唱訓練難度,可以針對性地添加三度和聲與相關練習項目。同時,建議采用輪唱訓練模式,可以對主旋律進行細微改動,如進行節(jié)奏變化,可以選擇二聲部螺旋、逆行卡農等練習方法,進而實現(xiàn)視唱練耳的最佳效果。一旦取得階段性成績,可使學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并激發(fā)學生合唱意識,在合唱訓練中增強視聽能力,充分感受到和聲美感。
在完成其節(jié)奏訓練、單聲部視唱任務后,可以開展其多聲部視唱訓練,既對學生的個人視唱及練耳綜合能力進行檢測,也促進了學生合唱過程中各旋律聲部整體效果及平衡維持的分析技能。建議實踐教學中應選擇多聲部配合訓練模式,讓某學生開展指定聲部視唱訓練,其后可讓其他聲部學生進行演唱配合,教師對其進行綜合性視唱效果評估。例如,對學生進行兩組劃分,一組負責節(jié)奏敲打,一組負責視唱配合,可以對其敲打節(jié)奏、視唱節(jié)奏二者是否一致進行評估。在一段曲目多聲部訓練完成結束后,可以將該曲目節(jié)奏應用到到相關曲目中,使學生可以充分體會到不同曲目中其節(jié)奏、和聲形式的差異性。既擴展了學生的理論知識,也培養(yǎng)了學生樂感。
綜上所述,通過對阿卡貝拉在高中學生群體性音樂活動中的實踐進行分析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對當下我國高中音樂教學現(xiàn)狀、群體性音樂活動參與性缺乏等進行闡明,并結合具體問題與發(fā)展需求進行分析,其作用主要如下:第一,提升了學生對無伴奏合唱形式的認知與喜愛程度;第二,提升了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第三,讓學生更為快樂地融入實際合唱氛圍中去,為高中學生積極參與群體性音樂活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