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焓
陳溪雪花潭,竹林似海,靜謐祥和。綠色恣意地生長,淹沒了我的思緒。站在千年香榧下,閉上眼,那幽香仿佛可以帶你穿越古今。曲徑通幽,循著蜿蜒的石子兒路,伴著簌簌風聲,隨手翻開一本書,夕枕朝讀,有香如故。
這已是我二探雪花潭了,初次相見大約是在小學畢業(yè)后的假期,短短兩年,故地重游,雪花潭之風貌不曾改變,可如今的所感所思和當年大不相同。
說起雪花潭,就不得不提南宋詩人陸游的評價:峰回內史曾游地,竹暗仙人舊隱村。走過入口處的小牌坊,便能看到景區(qū)內修葺一新的涼亭、小池。
剛入景區(qū),便可遠遠地望到那株千年香榧。溪水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早早地將潺潺水聲送入游人耳畔,可令人稱奇的是,這潺潺水聲并不讓人感到聒噪,反倒洗滌身心。天朗氣清,風煙俱凈,在冬日難得的暖陽下,我與家人慢慢地登山訪潭,不愿錯過眼前的任何美景。
空谷傳響。
“竹”是這里的靈魂,沿著高低錯落的石級拾級而上,空氣濕潤,山谷間溪水縱橫,飛流直下形成一汪汪潭水,那清澈透明的綠意直撲眉宇。山上的竹緊挨著,風颯颯地舞動竹葉,竹身蒼勁挺拔,像極了當地人沉穩(wěn)堅忍的性格。竹葉好似深閨的女子,一有游人到來便羞澀地搖曳著,推搡著,講著悄悄話,時不時地探出頭來,偷偷瞥一眼,將江南女子的婉約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竹葉不似竹身那般正襟危坐、神態(tài)自若,它默許陽光穿透身旁的縫隙,愧疚地為蜷縮在身下的草葉帶去些許饋贈。
山路雖崎嶇卻不難走,繞過問石潭就快到“仙人趕豬”響石山了。擇一座涼亭,欲坐下歇息半刻,竟意外找到了亭外石碑處的“紙?zhí)吝z跡”,這是我第一次探訪時忽略的景觀。紙?zhí)吝z跡自然與造紙有關,相傳自清朝起,二百多年間,這里的居民在此處用石灰腌稚竹,引陳溪水漿洗竹絲制作紙漿,每年可出產土紙四千余擔,主要銷往豐惠縣等地,是當地居民一筆可觀的收入。清流作弦,竹濤相和,在這片竹海中,先輩們過著勤勞儉樸的生活。
響石山就在不遠處,因每當陰雨天就能在石浪下聽到叮當聲響而得名。黑色的石塊成群結隊,挨挨擠擠,推推搡搡,自上而下,真有當地人口口相傳的仙人趕豬之勢。
一路徐行,溯溪而上,有時前面明明沒有路了,走過小山坳,竟然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大自然給予我們的驚喜使我一路上絲毫沒有因熟悉而厭倦。
轉過幾道彎,雪花潭映入眼簾,上游的溪水如瓊漿玉液,從石縫中噴涌而出,如白練當空拂巖而下,形成飛瀑,最終匯成大大小小的潭。
溪水如堆砌的雪水,處處翻涌。瀑布的規(guī)模并不宏大,卻別有一番風味。綿綿不絕從山徑上流下,在陽光下堆起晶瑩剔透的泡沫,讓人眼醉神迷。
還記得初見時,潭水清冽如嬌俏少女,純凈無瑕,只有在巖壁下才透出絲絲蕩漾的綠意,似少女嬌羞的憨態(tài)。再見時又覺潭面碧色如玉,并不是曾經厭惡的古井無波。她更像是山下村民們的守護神,既有少女的生機與活力,又有淑女的嫻靜與安然,不驕不躁,守著一方鄉(xiāng)土,灌溉著山下的土地,是村民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源。
夢里虞南,枕水而眠,蛙鳴蟬唱。小樓獨坐,且聽風吟。我們腳下的土地,我們的竹,我們的潭,我們的家鄉(xiāng)。隱隱地,我似有一種歸屬感,仿佛我本該屬于這里,在這片山水間逍遙自在,縱情奔跑。
萬籟俱寂。
此時此刻,聆聽心音。靜一點兒,再靜一點兒;慢一點兒,再慢一點兒。在這種甜甜的滿足感與淡淡的愁緒中,拋開這個時代的焦慮,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一片詩意的棲居地,一條曲折蜿蜒的小路,在我眼前鋪開……
教師點評
小作者按照游覽順序,依次描寫了竹海、響石山、紙?zhí)吝z跡、雪花潭等景色,將雪花潭的靜謐、清幽、典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心馳神往。
(寧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