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 羅燕翔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兒童文化是兒童這一群體特有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意識方式的結合,體現(xiàn)著兒童獨特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兒童文化是滋養(yǎng)童年生活的精神內核。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兒童文化中有效捕捉有教育價值的文化形式,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把教育要求、期望接續(xù)到兒童生活經驗之中,在兒童生活經驗中找到基礎,經由兒童生活經驗生根生長,讓學生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價值判斷得到培養(yǎng),品德得到發(fā)展。如何讓兒童文化真正走進道德與法治課堂,并讓課堂生動起來,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教學中,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嘗試和探討:
兒歌童謠,是兒童文化重要表現(xiàn)形式,簡明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喜歡讀,易接受,是小學生喜歡的一種語言形式。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兒歌童謠的可唱性、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一年級學生剛入學,沒有遵守課堂常規(guī)的意識。學習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時,出示兒歌《我是小學生》:“我是小學生,小手放得好,小腳并并攏,身子坐得正。眼睛仔細看,耳朵專心聽,說話先舉手,我是好學生?!边@樣簡單有節(jié)奏感的童謠,學生齊誦、對唱,讀一讀,做一做,比一比,營造競爭氛圍,學生很快集中注意力,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課堂常規(guī)能熟記于心,易于養(yǎng)成遵守課堂常規(guī)的好習慣。
合理有效運用兒歌童謠還能有效促進學生體驗道德情感,實踐道德行為。如:教學二年級下冊《做個“開心果”》時,在學生認識、尋找、推薦、辨別“開心果”后,讓學生思考怎樣做“開心果”時,出示兒歌《我是一個開心果》:“我是一個‘開心果’,快樂機靈還幽默,真誠贊美多助人,勤勞能干愛勞動,學習認真勤動腦,快樂別人我快樂!”歡快活潑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使學生明白了生活中做個“開心果”不僅自己快樂,還要能給別人帶來快樂,這樣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學生熟記了兒歌,有了形象感知和情感體驗,能更有效促進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在童謠中品味,在童謠中思辨,在童謠中成長,富有童趣的語言使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富有童趣,教學事半功倍。
繪本圖文兼?zhèn)?、形神兼具,具有兒童性、藝術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可以降低小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學中,可以把對繪本故事的理解作為學生學習的切入點,讓繪本故事成為貫穿課堂的組織線索,讓繪本成為連接學生生活與內心體驗的橋梁。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們愛整潔》時,將繪本《皮皮的故事》作為整節(jié)課的線索,先讓學生觀察繪本的前兩幅圖,思考:小狗皮皮有哪些不愛整潔的表現(xiàn)呢?進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討論:在自己和同伴身上,有哪些類似皮皮不整潔的表現(xiàn)與做法?接著繼續(xù)閱讀繪本,了解皮皮做客的遭遇,并進行探究:在生活中為什么要養(yǎng)成整潔的習慣呢?學生根據(jù)小狗皮皮的表現(xiàn),聯(lián)想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對比思考,體會到整潔會有健康相伴、別人樂意接受、愿意交往等結論。然后,繼續(xù)借助閱讀繪本,一邊了解皮皮的的轉變,一邊思考:平時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保持整潔呢?對學生進行策略指導。最后,抓住繪本故事中山羊伯伯的話,對教材中展示的一些困惑展開辨析,讓學生明白愛整潔的重要意義。這樣,通過繪本情境導入、將學生帶入角色、互動換位體驗、激發(fā)道德情感、引領自主學習的教學流程,有目的地分解繪本故事的情節(jié),并作為貫穿課堂學習的線索,在與繪本、教師、同伴的交流對話中不斷豐富、提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促進道德觀念的養(yǎng)成。
閱讀繪本故事還可以作為對教材正文的補充和拓展,達到開拓視野、豐富認知的目的。如:教學二年級下冊《做個“開心果”》一課時,學生了解、尋找到“開心果”之后,通過繪本故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呈現(xiàn)生活問題的情境:大頭兒子惡作劇,把快樂建立在小頭爸爸的痛苦之上,引導學生思考:大頭兒子這樣做,是真正的開心嗎?在你的生活中有這樣的類似的經歷嗎?通過交流討論,聯(lián)系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和想法,從而使教學有的放矢,指向對學生實際生活的具體指導,使學生明白真正的開心不能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別人開心,自己才會更開心。
在教學中,對繪本故事的理解,不能只是采用單純的閱讀文字、欣賞畫面等靜態(tài)的教學方式,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模擬表演、故事續(xù)編等動態(tài)的教學活動,讓繪本在學生心中“活”起來,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饒有興趣地“走進”繪本,與繪本故事人物同歡共悲,再走出繪本,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繪本中學到的生活體驗作參照,使繪本成為提升學生品德養(yǎng)成,促進學生精神世界成長的積極有效的力量。
兒童理解這個世界的最佳途徑之一就是游戲。對于兒童而言,游戲就是學習,就是成長。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適當插入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向當下生活學習,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內在的道德意蘊。
在教學中,用游戲的形式導入新課,學生在課堂上玩起來,學生在游戲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滿足。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安全記心上》時,通過做游戲,唱歌曲《我們去郊游》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游玩的情境,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學習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能使學生興趣盎然投入新課的學習。
有了正確的道德認識作基礎,要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須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作為催化劑,才能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學中適當插入游戲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產生學習內驅力,有利于養(yǎng)成自覺的道德行為。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大家一起來合作》時,讓學生做兩個游戲:獨自蒙眼畫鼻子以及兩個小朋友互相配合、共同完成畫鼻子,通過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明晰合作的內涵,引導學生理解合作的意義和價值;然后再讓學生表演情景劇《為啥合作不下去》,引導學生尋找劇中的孩子《西游記》演不下去的原因,發(fā)現(xiàn)成功合作的秘訣:遇問題,不埋怨,團結合作才快樂。教學中,適當開展游戲教學,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對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行為,陶冶兒童的社會情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小學生還沒有形成自覺的生活反思意識,在生活情境中對道德意義的即時性理解與感悟能力還有待增強。在教學中有目的地設計情景短劇,通過現(xiàn)場體驗,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道德意義的敏感性與能力,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我們有精神》時,設計情景劇表演:升旗手升旗時的表現(xiàn),日常生活中“有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通過表演,引導學生理解“有精神”就是有“精”“氣”“神”,直觀理解在正式莊嚴的場合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有精神”狀態(tài)。情境短劇作為鮮活的教學素材,把“教學點”變?yōu)閷W生的“發(fā)展點”,激發(fā)兒童探索現(xiàn)實問題,以實現(xiàn)從思維到行動的深度學習。
課堂上還可以利用情景短劇設計一些道德兩難情境,顯現(xiàn)出道德的意義與價值。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家人的愛》,讓學生表演情景短劇《明明的一天》:父母外出打工,讓明明在奶奶家生活;上學時,書包重,奶奶沒有幫明明背,而讓明明自己背著上學;得知明明犯了錯誤,奶奶嚴厲批評教育。讓學生觀看后討論:明明的爸爸、媽媽、奶奶的這些做法是不是不愛明明?通過辨析,學生明白了家人的愛有多種表現(xiàn)方式:關心疼愛是愛,培養(yǎng)自理自立的能力也是愛,學生有了充分的愛的情感體驗,從小就能對家庭盡自己的責任,做力所能及的事回報家人的愛。
另外,一些特殊現(xiàn)實生活中所需要的實踐智慧,如逃生、救護等,很難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課堂上可以通過情境短劇表演體驗,讓學生獲得預備的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應對突發(fā)情況的能力。如教學一年級下冊《風兒輕輕吹》,讓學生表演情境短?。河龅斤L兒“生氣”了,我們怎么辦?幫助學生學會在遭遇到臺風這樣惡劣天氣時,要學會自護,學會在緊急情況下逃生、求助的方法,以實現(xiàn)“健康、安全地生活”這一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等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讓兒童文化走進道德與法治課堂,用兒童文化充實課堂、滋養(yǎng)兒童心靈。在兒童文化的浸潤中,促進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