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新村小學 許曉玲
全球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世界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的教育體系,必然是我國各類學校所面臨的重大課題。2018 年,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正改變著人類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
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公民。因此教育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的變革而引起的社會經濟的變革。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在變革的時代。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已大大不同于上一代人。因此,對他們的培養(yǎng)方式也必須改變。我校以音樂科的數字化教學為突破口,尋找一條“不做形式主義,只求實際效果”的數字化教學新路。
數字化教學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及我國大城市往往是先請“教學網絡公司”介入,必然動用大量資金;而我校則在無“網絡公司”支持的情況下,立足現有信息技術設備勤儉上馬,走“小米加步槍”的“數字化”之路。
首先整合現有的數字化設備與人力,或重組或加強,充分發(fā)揮其在數字化教學中的作用。在此“零投資”的基礎上果斷起步,以形象思維比重較大的音樂科為突破口,選擇“實驗班”,開設“實驗課”,逐步開展“數字化”輔助教學實驗,不擺花架子,不求“高大全”,一步一個腳印,做到有實驗,有調研,有實效,并融合實踐,申報并立項了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 年度課題《數字化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我校也會在實驗試點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等條件成熟時再適當采用“教學網絡公司”的部分軟件。
互聯網、人工智能會引起教育手段的重大變革,未來的教育變革不光是技術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在觀念上進行變革:從教師的“教”轉變?yōu)閷W生的“學”,學校的任務、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
在“實驗課”《小青蛙找家》《尼羅河畔的歌聲》中,將微課“二維碼”引入音樂教學的全過程,“課前”將預習內容的二維碼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家長的監(jiān)護與陪同下共同預習將要上課的內容;課中將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與微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課后學生還可再次利用此微課“二維碼”進行復習,將課堂教學過程延伸到課后。因此,微課“二維碼”就有機地將“課前”“課中”“課后”聯成一體,滲透了“有效教學”“建構主義”以及“多元智能”的教學新理念,使數字化技術與傳統教學深度融合,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1 世紀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文化的發(fā)展和信息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使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微觀上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方式,宏觀上影響國家的競爭實力,培養(yǎng)學生在信息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所必備的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社會未來主人的小學生,為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更好地適應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應具備相應的信息素養(yǎng)?!岸S碼”的使用在當今信息社會中已相當普及,但幾乎所有的中小學都將智能設備設為禁區(qū),致使最簡便的教學信息終端變成了普遍的難題,我校的實驗課正是針對這一難題,利用二維碼技術繞開了“學生不能使用手機”這一攔路虎,在家長的理解與支持下,逐步有條件地跨進“學生使用智能設備”的雷區(qū),并為以后在“智慧教室”中全員使用平板電腦做好各種準備。
互聯網、人工智能正在改變著世界,也改變著教育。互聯網最大的特點是虛擬性、開放性、互動性、全球性、個性化。它改變著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變著教育形態(tài)、教育方式、師生關系、家庭關系等方方面面。這種變革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說顛覆了整個傳統教育的觀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這種變革,迎接新的挑戰(zhàn)。信息化最大的特點是虛擬性、開放性、互動性、全球性和個性化。
結合省教育科學立項課題的教研活動,我校建立了“數字化教學教研群”,跨區(qū)跨校開展教研活動,以線上討論為主,線下適時交流,資源共享,多校協作,向無圍墻的“數字校園成長共同體”方向努力,從2017 年5 月份開始運作至今,群成員有省小學(音樂)學科教學帶頭人、中青年(音樂)學科帶頭人、市小學學科教學名師、市直屬小學藝術學科校際教研組長、市教育信息化應用專家?guī)斐蓡T、音樂學科教研員及實驗校音樂信息組長、優(yōu)秀青年教師。成員參與積極性高,資源共享,熱烈討論音樂科的數字化教學見解。
最近,我校用數字化技術建設了《數字化“教與學”》的教研專用公眾號,參與者除了“數字化教學教研群”中的成員外,還廣泛擴展至本校師生及學生家長,也歡迎校外廣大教師與朋友們參與,跨校、跨區(qū)、跨市、跨省,在此公眾號中,還開設師生互動窗口,全力使數字化教研活動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我校的數字化教學活動以“音樂科”作為突破點,是為了“從易到難”“以點帶面”,并以現代化的課堂教學為切入點,逐步將傳統教學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起來,設備從簡,但終極目標依然高遠——從“音樂科”的數字化教學推廣到“多學科”,一步一個腳印地創(chuàng)建具有泉州特色的小學數字智慧校園。
數學科,2018 年5 月申報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小學數學高年級學生說題的嘗試與實踐研究》已于2018 年8 月立項,此課題與我校“音樂科”類似,在研討過程中建立數學學科“微信群”,共享資源,討論課題內容;并同時參與學校的《數字化“教與學”》公眾號進行教研探討活動,力求利用數字化技術手段與新思維,促使“有效教學”“建構主義”以及“多元智能”在鯉城教育的土壤上開出艷麗的智慧之花。
語文科,學校自編了四本校本教材《守望鄉(xiāng)愁——泉州的飲食記憶》《守望鄉(xiāng)愁——泉州的地名記憶》《守望鄉(xiāng)愁——泉州的植物記憶》《守望鄉(xiāng)愁——泉州的習俗記憶》,圖文全部由老師獨立撰寫、拍攝。在教材中將主要章節(jié)制作成二維碼有聲讀物,在傳統教材中注入“數字”元素,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掃碼”閱讀與思考,結束了我校只有傳統圖文校本教材的歷史,跨進了“數字化”的新時代。
美術科,學校美術組在音樂組數字化教學活動的啟發(fā)和帶動下,也開始了大膽探索,陳曉蘭老師在《玩偶大本營——手指偶》的實驗課教學中,課前就制作好二維碼,讓學生在家中提前觀看視頻預習圓柱形指套的做法,為課堂上制作手指偶打基礎。這一堂公開課在鯉城區(qū)小學美術現場教學比賽中獲得二等獎。
此外,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有的班級受數字化教學的啟發(fā)已開始嘗試將“數字化技術”引入學生的品德教育之中,將干枯的訓話變成啟發(fā)式的生動的視頻短片,就是批評,也在動聽委婉的音樂中進行,讓“數字化”擁抱傳統的德育教育,使其生動活潑,生龍活虎!
科學科等其他學科的老師也都積極參與音樂、數學、語文科的數字化教學活動,為全校全面展開數字化教學做好準備工作。
學校在“零投入”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現有數字設備與網絡,在“勤儉辦學 說干就干”的新思路指引下,大膽而穩(wěn)健地向前走,邊實驗邊完善,學校在數字化教學方面雖然已經起步,但離“數字校園”的目標還遠,需要向四個方面努力。
繼續(xù)建設好“實驗班”,開好具有特色的“實驗課”,并輔之以相應的調查問卷、小型座談、聽評課研討等教研活動。及時總結經驗,提高數字化教學理論水平。雖然我校省課題的階段性總結論文《關于數字化技術在小學音樂課程中應用問題的思考》已在國家級CN 刊物上發(fā)表,但不能因此止步,還要爭取在省、市、區(qū)級獲獎。
在硬件方面,要初步建設好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學數字化資源庫》《電子閱覽室》及《多媒體科普室》,完善《多媒體音樂教室》。
用數字化的新思路協助“泉州開智學校”與“泉州市盲聾啞”學校,探討新方法來逐步解決兩校的視聽與智力開發(fā)難題。
我校將在數字化教學實驗的基礎上,在省、市、區(qū)教育部門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變革教學方法,逐步將數字技術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師生多元互動,并用二維碼拓展課堂,實現“無邊界學習”,落實“個性化”學習,真正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
經過近兩年的省課題實踐,我們深切體會到:數字化教學之路要不等不靠,“零投入”就要起步,試點先行,先從某一學科開始,邊實驗邊改進;要找到適合本校實際的切入點,創(chuàng)造性地將“二維碼”引入教學與教材建設之中,有條件有準備地突破學生使用智能設備這一“雷區(qū)”,穩(wěn)步地踏“雷”前行;要群策群力,利用數字化手段組建跨校跨區(qū)跨市的“教研共同體”及“教與學”教研公眾號,師生互動,資源共享。經過不斷努力,我們堅信,不用太長的時間,學生們將會背著輕盈的“智慧書包”進教室;通過平板電腦直接搶答與學習;較規(guī)范的錄播室里可以直播、點播、回看。一個具有特色的“數字小學”將在古老的城隍廟邊誕生,五百年的古榕樹邊,定然會開滿艷麗的“數字 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