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q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 董 燕
在我國基礎教育從較低水準“達標均衡”走向高水準“優(yōu)質均衡”的大環(huán)境下,國家課程改革系列文件中提出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等重要概念,這也意味著學科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素養(yǎng))從“全面”走向“優(yōu)質”。對此,如何讓音樂學科走向“優(yōu)質”(立德樹人)成了音樂教師和音樂教育教學面對的挑戰(zhàn)。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音樂教材也在不斷更新中。對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注意不同材料要研究它的不同內涵,采取不同方法、選取不同環(huán)境、參考中外素材、形成不同學習共同體,因材料的不同而呈現出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思維方法,眼光應放在從不同角度培養(yǎng)孩子未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各種必備素養(yǎng)上。
如何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大發(fā)展,這是“優(yōu)質”的本質。張揚個性、顯現特長、保持幻想、敢于批評、善于創(chuàng)作……這些品性不可能集中在每個孩子身上,這就要求教育者以敏銳的眼光去區(qū)分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而采取不同教與學的方法,精準施教才是“因才施教”,而分層教學、同趣教學、個體教學成為未來教學組織的必然方式。這些對學生來說各取所需的教與學方式可以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去回報社會,形成正確價值觀。
我國上一輪課程改革三維目標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新一輪課程改革側重“核心素養(yǎng)”下“學科素養(yǎng)”概念,也就是說前一輪課程改革的三維目標在新一輪改革中落腳點應是“素養(yǎng)”,而“學科素養(yǎng)”服務于“核心素養(yǎng)”。
音樂作為極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在培養(yǎng)學生情感體驗、文化理解等方面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課程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把情感放首位,對音樂教育來說更體現了其本質是情感教育。學生通過音樂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使情感世界在音樂海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對人類、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我們在教學中應時刻關注。例如:在教學花城版音樂八年級(下)第三單元“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悲”時,其中的學唱歌曲《生死不離》一課中,由于2008 年“汶川地震”發(fā)生時學生還年幼,如果單純闡述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很難引起學生對這一悲痛事件的共鳴,更不能準確掌握歌曲《生死不離》的情感表達。為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我從講述“汶川地震”時的感人故事開始,如“敬禮娃娃——郎錚”“師者之魂——譚千秋”“偉大母愛——何滿滿”等,從母愛、師愛到大愛,讓學生感同身受,明白在災難面前生命雖脆弱,但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而不是化悲痛為哭泣,從而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tài)看待災難。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目標遵循核心素養(yǎng)中“文化底蘊”的要求,強調“尊重藝術,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通過系統(tǒng)地學習母語音樂文化,以“熱愛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學習世界其他民族音樂”來“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從而明確表達對世界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理解,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和傳承,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文化自信的價值觀。例如:教學花城版音樂課七年級(下)第一單元《嶺南春早》(之一)時,其內容主要反映嶺南人“敢為人先”的精神,而學唱歌曲《嶺南春早》時將最后一句歌詞“問聲朋友好”嘗試用廣東方言歌唱,這個小小的變化既添加了學習的趣味,同時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廣東方言的韻味和嶺南地域的獨特音樂特色。
中學音樂課是藝術教育中的基礎學科,以音樂作為知識信息傳遞媒介,不僅能健全學生的藝術認知構架,讓學生打好較高的藝術素養(yǎng)的基礎,更能強化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藝術感受,促進學生形成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審美能力。所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目標必須緊隨核心素養(yǎng)的腳步,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增強文化底蘊上下功夫。
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框架中,明確了學生應具備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教學中“過程與方法”如何服務這一目標尤為重要,而音樂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教學目標往往蘊含在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音樂、喜歡音樂并在音樂發(fā)展上可持續(xù)。
《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將“過程與方法”細化為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和綜合等,意在通過豐富多樣、生動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深化教與學的過程,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深入參與音樂課堂學習活動;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既增進獨立思考能力,又養(yǎng)成合作與共享的個性品質,所以在教學中如何與要求吻合十分重要。例如:在教學花城版音樂七年級(上)第四單元《時代在奔馳》中,賞析管弦樂曲《剪彩波爾卡》這一課時,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對交響樂這一音樂體裁有距離感,為了讓學生不覺得交響樂“高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視頻聆聽、律動、模仿、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賞析樂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都能引發(fā)自己的思考與收獲;在分析作品曲式結構時,將每一個樂段結構通過繪畫火車車廂拼接的圖樣,以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既增加課堂的趣味,同時將枯燥的理論內容生動地教授給學生,達到“寓教于樂”在有聲的過程中獲得無聲的價值觀的目的。
對于一名現代音樂教育者來說,更應注重對學生音樂思維與方法的教授,達到“授人以漁”的效果。從音樂教學的角度闡述知識、技能、素養(yǎng)三者的關系——音樂理論是知識;演唱演奏等就是技能;藝術審美和體驗就是素養(yǎng)。它們交融在一起,不可分割,彼此影響。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感知音樂畫面,聆聽充滿幻想的音樂旋律,通過旋律、節(jié)奏、音色、調式等音樂要素將知識與技能以學生易于接受的各種音樂體驗方式切入,引導他們有意識地將自身對音樂的主觀感受融入客觀世界的感知體驗中去。在此基礎上,再將這種感知能力融入生活,引導學生立足自身生活經驗的積累,從對音樂的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的認知和辨析,從而升華藝術審美。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教育依舊注重分學科教學。這從某些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學科的孤立更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新課程改革從“核心素養(yǎng)”概念提出“學科素養(yǎng)”,在目標達成過程中十分明顯的走向就是學科融合。所以,在未來的中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每一堂課的目標達成融入其它學科的學習中,融入學生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課堂將連接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同項目,在各種未知中去跨越界限生成“無限”。
當前是對數字技術、大數據的應用,在我國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下,各學科都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然而,音樂教師的電腦技術的運用普遍停留在初級階段(如下載、播放音頻、視頻軟件),缺乏對課件素材的制作能力,而且下載的音、視頻像素質量都不高,更別提對作曲、錄音等專業(yè)軟件的操作和使用了??梢哉f,未來信息技術給音樂教學帶來的不僅是生機和活力,更多的是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教師如果能夠有效地運用人工智能,將會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變得無可估量,從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教師居家教學,不論是網課、集備,還是線上調研、問卷調查,都少不了信息技術的支持。尤其是一度火熱的“電視課堂”,無論是欣賞課、歌唱課還是課外音樂實踐活動,都將信息技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例如:在教授歌曲《東方之珠》前,我插入了1997 年香港回歸交接儀式視頻,有效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升了課堂學習的高效性,既能生動教學內容,又能拓寬學習范圍,對深入探究音樂作品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激發(fā)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為接下來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課后,在布置音樂實踐活動作業(yè)時,依然需要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線下查找資料、自主學習。通過網絡的拓展來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綜上所述,中學音樂的教向和走向說明:現在開始應以“素養(yǎng)”導向為教學軸心,以跨學科大融合為切入點,把教學真正融于學生生活,從學生生命需求出發(fā),認真研究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認識規(guī)律,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去創(chuàng)作、去合作、去展示、去體驗豐富多彩的音樂,讓學生充分發(fā)展其思考力、表現力、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為美好的生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