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淼泉中心小學 黃 麗
課前導讀課能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引導學生讀整本書,讓學生讀得快樂,讀得收獲滿滿,并能由會讀一本書發(fā)展為會讀一類書,這是我在高年段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經(jīng)常思考的問題。
比較閱讀就是指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對的兩段文字或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對比著進行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將其有關內(nèi)容不斷進行比較、對照和鑒別,這樣既可以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使認識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別,把握特點,提高鑒賞力。
本文將以我執(zhí)教的一堂課外閱讀指導課《小兵張嘎》為例,探討在小學語文高年段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比較閱讀”這一法寶來進行深度研讀。
《小兵張嘎》中的主人公張嘎是個充滿“嘎氣”的孩子,他的父親和奶奶都被日本鬼子殘忍地殺害了,5 歲時媽媽病死了,但他由一個孤兒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抗日小英雄,說明張嘎在故事前后是有很大變化的。學生看完小說也能發(fā)現(xiàn)變化,但是肯定不會關注到作家徐光耀在同一人物刻畫上的精妙之處。要想讓學生有滿滿的閱讀收獲,就需要老師帶領學生深度研讀,于是我選取了張嘎前后的兩段外貌描寫進行比較:
“在那圓圓的腦袋上,兩只大眼活脫脫地亂跳;翹著一只小尖鼻子,一笑,嘴角就向上勾,露出兩排尖尖的小虎牙來,時不時地眼珠兒一轉,那條小舌頭便在牙縫里逗動,好像在為一件惡作劇發(fā)著信號。那一臉的機警和嘎氣,是多么的照眼??!”
“這——”小嘎子眨瞇著眼一笑,“那就得看事做事啦!反正我得往回跑?!?,只管打你們的,不用管我!”他說得很激動,很嚴肅,甚至把小拳頭激烈地揮了兩揮。地道里一陣寂靜。墻上小土龕兒里的油燈,忽悠忽悠地閃著紅光,紅光射在小嘎子臉上,兩顆烏黑晶亮的大眼珠閃動著,那是一股靈敏而又莊嚴的神情。
通過比較這兩段文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發(fā)現(xiàn)兩段文字的描寫方式不同:第一段是純粹的外貌描寫,第二段是動作、語言等更全方位的描寫。還發(fā)現(xiàn)第二段中的嘎子依然活潑,但多了份堅定,多了份成熟,從中看出嘎子的成長。
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寫作風格,為了讓學生以后閱讀時能關注于此,我讓學生比較曹文軒《青銅葵花》中青銅和徐光耀《小兵張嘎》中嘎子的外貌描寫。學生通過比較很快發(fā)現(xiàn)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語言風格,人物性格不同,語言描述自然不同。曹文軒的小說是唯美的,這是曹文軒的風格,因為青銅這個人物是質(zhì)樸的,所以對青銅的這段外貌描述的語言是比較樸實的。而嘎子是充滿嘎氣的,所以徐光耀爺爺對嘎子的描寫則比較有情趣,是那種活潑潑、俏皮的語言。
《小兵張嘎》被拍過同名電影、電視劇。是書中文字寫得精彩還是電影拍得更精彩,這也是值得比較的。這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先通過平板觀看電影片段,再靜心閱讀相關文字,然后通過研學單來比較,來交流,來總結。最終,學生一致覺得電影直觀形象,吸引觀眾眼球,文字則將人物刻畫得更為細膩,更有味道,更讓讀者有想象的空間。這樣的跨媒介閱讀學生各抒己見,收獲的是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是原著還是被搬上銀幕都是值得去深度研讀和觀賞的,因為它們各有千秋,這樣的高年段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就比較有意義。
小學語文高年段會開始接觸越來越多的小說,所以引導學生愛上小說,會讀小說是作為小學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徐光耀的《小兵張嘎》是一本人物刻畫非常細膩、情節(jié)描寫異常生動、環(huán)境描寫畫龍點睛的小說。所以整堂閱讀課深度研讀的教學設計我是緊扣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展開的。沒有直白的學術語言的闡述,一切教學都在“比較閱讀”中“潤物細無聲”地進行著。上述的第一點及第二點的比較是感悟小說中人物的刻畫細膩,第三點的比較是感悟情節(jié)的生動有趣,此刻的第四點則是感悟環(huán)境描寫對于小說的重要性。
總之,“比較閱讀”的比較點還有很多,如“同一個作家的不同作品之間進行比較”、“把內(nèi)容或形式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閱讀,進行比較”等,不能一一贅述,但運用“比較閱 讀”進行高年段整本書閱讀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真正讓學生掌握深度研讀的閱讀策略,有滿滿的閱讀收獲,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當然,在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中還有很多很多有效的閱讀策略,本文的寫作目的,也在于找到更有效的方法,開展更多切實有效的實踐,讓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高年段學生素養(yǎng)的生成中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