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東平
雖然報紙向新媒體轉型是大勢所趨,不少傳統(tǒng)媒體也認識到這一趨勢,并紛紛投身其中,但從實際效果看,由于未能找到穩(wěn)定的盈利模式,許多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上要么是淺嘗輒止,要么是堪堪維持,要么是陷入困境……以致于嘴上天天掛著新媒體轉型,但不少報社身體卻是誠實的,在新聞采編、資源分配等方面,依然集中在紙媒上,由此也引發(fā)了內部的公開爭議,讓報社轉型備受詬病。不僅如此,令人氣餒的是,許多從事新聞采編的同仁依舊停留在傳統(tǒng)媒體的思維,無論是稿件寫法抑或是第一時間的發(fā)稿渠道,均以傳統(tǒng)報紙為主,比如記者寫稿經常把當天要發(fā)到新媒體平臺的新聞稿件寫成昨天,從從業(yè)記者的習慣寫法這一細節(jié)就可窺見報社轉型之難,難在思維的改變。
事實上,從經營上看,許多傳統(tǒng)媒體的新媒體之路雖不能說是坦途,營收雖然占比仍小,但業(yè)務增長率、利潤率較之傳統(tǒng)紙媒是具備成本優(yōu)勢的,比如,作為目前相當成熟的新媒體營收模式,微信廣告以及代運營在一些報社獲得了空前的重視,比重逐年上升,有些報社甚至業(yè)務多到接不過來。而冉冉升起的抖音等平臺的代運營和廣告業(yè)務未來可期,必是未來報社兵家必爭之地。而且,從社會影響力上,微信動輒10萬+、抖音1000萬+的閱讀,更不是目前日漸萎縮的傳統(tǒng)媒體所能比擬的??梢哉f,假以時日,只要策略得當,在新媒體掘金并不是一件遙遠及非常困難的事。
很多報社在轉型新媒體的時候,在向潛在廣告客戶推介時總是強調自己的新媒體矩陣,似乎這樣倍有面子,才能凸顯報紙的影響力,才能有底氣獲得客戶的認同。
確實,新媒體矩陣真能做起來自然是皆大歡喜,但現(xiàn)實總是很骨感,而為之努力拼湊則得不償失。姑且不說這是小看客戶的智商,就單純從報社的經營來說,或許也是不可承受之重,畢竟這些都是需要投入資源的,每個平臺都做投入,即便是簡單的投入,對許多正處于艱難轉型期的報社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更何況,這樣撒胡椒面所能獲得的收益和影響力,極可能并不能和投入成正比。
另一方面,對按照市場規(guī)律經營的客戶來說,求全求大的效果是邊際遞減的,也是不可持續(xù)的,長此以往,客戶對報社合作的信任或將打折扣,為報社長期經營埋下隱患。
所以,報社發(fā)展新媒體還是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切忌跟風,需因報制宜。多數(shù)報社在新媒體轉型實踐中更多的還是要分析清楚自己的條件、特長、需求,定好位,找對路。在此,筆者以為,還是宜以市場經營為指揮棒,重點發(fā)展耕耘自己所擅長的新媒體平臺,相信總會找到活路。當然,“家里有礦”的自然可以大干一場,但如果資源有限,就把官方微博微信、小程序、頭條等利用好,同時再挑選幾個適合自己特點的新媒體平臺的官方號入駐,基本就可以滿足日常需要,勿貪大求全。
“流量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流量是萬萬不能的”,很多報社只片面關心“沒有流量是萬萬不能的”,往往過分追求表面上的粉絲、閱讀數(shù)的“虛假繁榮”,但如同演藝界的流量明星一樣,沒有演技空有流量,終將曇花一現(xiàn)。更何況,粉絲和閱讀數(shù)也是大有學問的,比如,微博、抖音等發(fā)布平臺有一定的算法,往往第一時間蹭熱點就能獲得不菲的流量,但實際上,這些流量既不為報社所掌握,也非報社的目標粉絲,更非許多地方報紙的在地讀者,說白了就是中看不中用,這些粉絲不僅并未轉化為實際影響力,還常常讓報社自我感覺很好,導致在需要發(fā)揮實際效果時往往掉了鏈子,像在直播帶貨中,就出現(xiàn)了平臺官方粉絲很多,但消費寥寥、帶貨幾乎無人問津的尷尬場面。之所以如此,報社未對粉絲大數(shù)據進行全面、精準分析無疑是主因,一方面可能是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另一方面也受到缺乏大數(shù)據分析經驗及人才的掣肘。
即便有不少困難,筆者以為,報紙的新媒體平臺仍應該針對自己的目標受眾群體,熟悉并充分總結利用所能得到的讀者肖像畫等大數(shù)據,根據微信、微博、頭條、抖音、APP等新媒體平臺讀者群不同的閱讀方式以及不同喜好的特點,創(chuàng)新推出相應的新聞信息和相關新媒體產品。這樣既了解了受眾的需求,又讓廣告客戶找到了新的目標讀者,既叫好又叫座,一舉兩得甚至多得,報社能由此進入良性循環(huán),新媒體轉型之路自然也能行穩(wěn)致遠。
目前新媒體呈現(xiàn)方式日益多元化,技術手段層出不窮,不少報社也由此迷失,在新媒體的運營過程中過于強調新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傳播渠道的拓展,諸如視頻直播的剪輯創(chuàng)新、H5不分場合的應用等,導致很多報紙轉型投入巨大、收效甚微。
其實,無論傳播形式如何變化,做好新聞內容都是根本。傳播手段和形式只是圍繞內容服務,受眾最終需要的還是新聞信息。很多報社做新媒體影響力收效甚微,最根本的在于沒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很多報紙網站、“兩微一端”的內容都還是簡單照搬報紙上的,不僅沒有時效性,更遑論原創(chuàng)性。此外,即便網站、“兩微一端”早于紙媒發(fā)布新聞消息,但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往往新聞制作比較粗糙,打不動受眾,也難造就強勢品牌,因而吸引不到廣告客戶的關注。
這里筆者援引《華爾街日報》營運副總裁弗蘭克曾說過的這樣一段話:“內容是最重要的,我們首先應該做出最棒的內容,至于讀者的閱讀形式,我們不應該苛求。如果讀者希望看到報紙形式的,我們就將內容放在紙上;如果讀者希望看到網絡形式的,我們就將內容放在網絡上;如果讀者希望看到有聲書形式的,我們就將內容放在有聲書上。”看了這段話不難明白,不管傳播方式如何變化,內容始終是根本。與其每日更新多篇不怎么樣的文章,還不如花時間打磨一篇好文章,可能效果會更好。因此,傳統(tǒng)報紙無論如何轉型,仍必須堅持內容為王。
簡單地將設立網站、“兩微一端”進行新聞創(chuàng)作和發(fā)布等同于報紙的新媒體轉型,也是許多報社新媒體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隱形認識誤區(qū)。在他們眼里,將跟風發(fā)布方式、發(fā)布渠道的革命性改變奉為新媒體轉型的圭臬,而視報社其他新業(yè)務的擴展、流程的改造為原有傳統(tǒng)業(yè)務的延伸,只能說這樣的理解是片面、過于簡單的!
“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捉得住老鼠的都是好貓”在新媒體時代依舊適用。以筆者的理解,報社新媒體轉型不應該是狹隘的僅局限于新聞發(fā)布渠道、新聞作品產生方式的改變,而更應該看作是報社整體業(yè)務的轉型和涅槃,即告別過去依靠報紙廣告、發(fā)行生存的單一經營模式,向主動迎合市場需求,業(yè)務向報紙產業(yè)鏈上下游如印刷、出版,以及活動策劃組織等領域拓展和延伸的轉變,都屬于報社新媒體轉型的范疇。其實,目前很多報社經營的“新業(yè)務”和“舊業(yè)務”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割裂。以新聞活動組織策劃為例,除了傳統(tǒng)的版面支持之外,往往還需要為客戶提供從創(chuàng)意策劃、全媒體傳播、網絡引爆、效果評估到線下場景活動相結合的完整解決方案。
“海闊憑魚躍 ,天高任鳥飛”,新媒體轉型不應自我設限,倘若真正邁出了這一步,就會發(fā)現(xiàn)新媒體轉型原來如此“美好”,那些能夠深刻認識、把握自身新媒體運營方向和規(guī)律的報社,相信以后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雖然報紙的新媒體轉型道阻且長,但轉型成功的關鍵歸根到底還在于一個“融”字,誠如“融合發(fā)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堅持一體化發(fā)展方向,通過流程優(yōu)化、平臺再造,實現(xiàn)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實現(xiàn)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傊?,傳統(tǒng)報紙目前仍是立身之本,新媒體則是報紙的未來和希望之所在。把握當下,夯實根基,擁抱未來,報業(yè)方可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