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寧/內蒙古師范大學
情感在藝術思維中對表象運動起選擇、提煉、分解、組合的作用。藝術家對記憶庫存的眾多表象有些棄置,有些加強,有些變形……并且在情感的指揮下將零亂的,散雜的表象逐漸組合成有統(tǒng)一情調的完整的藝術形象。畢加索認為,色彩和形式一樣,與我們的感情形影不離。他由于對法西斯德國狂轟濫炸西班牙小鎮(zhèn)格爾尼卡的悲憤感情,所以在創(chuàng)作名畫《格爾尼卡》時選用了陰冷低沉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在這幅畫中,圖象也強烈變形,并怪異地組合在一起,畢加索畫了受傷嘶叫的奔馬,獸性發(fā)作的公牛,托著死嬰的母親,橫尸在地的戰(zhàn)士,驚惶嚎叫的婦女……又用一只驚恐的以電燈泡為瞳仁的眼睛來注視這一切。這些觸目驚心、錯落交織的變形圖像的創(chuàng)作,凝聚著畢加索為和平生活遭到破壞,無辜人民慘遇殺害而發(fā)出的無比痛苦的呼聲,以及對法西斯暴行的極端憤慨。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情感還引導著藝術思維的發(fā)展,為表象運動、想象活動組織材料和定向,甚至還可以直接成為藝術加工的原料,化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成果。
藝術思維表現出個性色彩和主觀傾向性。不用說不同的藝術家,即使是同一個藝術家也會因情感、心境的不同,而對同一的審美對象產生不同的感受。不僅如此,藝術家還常常把自己的情感灌注到對象之中,給對象以生命,使之染上濃郁的主觀色彩。這就是藝術思維中的“移情”現象。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由于詩人的移情作用,而使無情之物有情。對象的生命是藝術家的情感鑄就的,因此具有主觀性、獨特性。
形與色是造型藝術中最基本的要素,它是一切造型藝術的根基。形是怎樣構成的,如何運用形,以及色的要素是什么,在作品中色的作用如何?通過作品的總體關系或通過具體造型要素反映出來的觀念,來說明東西方美術家對形與色的不同理解。因此,這里探討的不是技巧問題,而是理論問題。正是由于東西方美術家對形與色的不同認識,產生了東方美術與西方美術不同的造型風格。認真分析東方美術的傳統(tǒng)觀念與西方美術的傳統(tǒng)觀念在形與色范疇的反映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歸納起來有:視覺傳統(tǒng)、線與面、平面性與空間深度、色彩的主觀性與色彩的客觀性等方面的問題。為了在東方與西方造型觀念的總體方面說明這些問題下面具體地論述一下這些問題。
西方繪畫中的透視,是從文藝復興時起,逐步完善的。焦點透視代表了西方的視覺傳統(tǒng)。從古希臘以后的繪畫中,特別是從文藝復興的繪畫里,明顯地反映出西方視覺上的這一傳統(tǒng)特點。而東方人觀察事物,表現事物的視覺方法同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東方人更注重于人的理性精神,看物質,注重于事物之間的關系,具體反映在繪畫中的透視觀念,就是透視的主觀性。這兩種觀察方式的不同,造就了兩方的繪畫精神不同,以及最終的繪畫形式不同。
從繪畫的歷史性來看,波納爾和馬蒂斯等現代畫家,都是在擺脫傳統(tǒng)繪畫方法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繪畫風格。但不管他們如何擺脫傳統(tǒng)形式因素,其表現出的空間效果仍脫離不開傳統(tǒng)的范圍,波納爾的色彩空間效果就是如此。他畫中的色彩空間是建立在西歐傳統(tǒng)遠近法基礎之上的,但不難看出在他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柔和的平面感。因此,無論從西方現代繪畫還是從東方近代繪畫來看,其藝術價值不在于作品本身,而在于它的探索精神。我們通過波納爾追求縱深色彩的效果,追求橫向發(fā)展的平面色彩效果來看,可以看到東西方的傳統(tǒng)觀念。如果將繪畫中有深度的色彩說成是西方的,那么繪畫中平面性的色彩就是東方的。中國民間年畫與日本的浮世繪版畫的平面色彩,的確代表了東方藝術的裝飾特性。但這特性很快被西歐近代藝術家所關注,這是西歐藝術家發(fā)現了東方藝術中裝飾效果的長處的必然結果。并且他們將此種手法運用到現代藝術之中,使它成為今日世界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西方的色彩不同產生的兩種繪畫,我認為并無高低之分,而是從民族性不同產生的不同,他們之間的差異,使兩方藝術家互相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從而為世界藝術的進步作出貢獻。我們都該去深入了解,求同存異,達到共同進步。
黑和白是不是顏色,在色彩科學中一直是個爭論的問題,但是使用黑白二色表現出無限深遠空間的藝術,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首先值得提出的就是中國的水墨畫。在中國從宋代起,更早一些時候,藝術家就開始自如地運用水墨單純地表現對象了。例如宋代水墨畫家李迪就出色地運用黑與白二色表現出無限遼闊空閬,他在《雪中歸牛圖》中用水墨成功地表現出了森嚴、寂寞、巨大的自然空間.他所表現出的巨大空間是任何一位西方畫家也無法比擬的。
與中國民族氣質有些近似的日本,也是水墨畫家輩出的國家。日術很多畫家同中國畫家一樣,運用墨色巧妙地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空間關系,以及色彩關系。如:日本畫家雪舟在他的作品中雖然僅是黑白兩色,但表現的效果卻超出了黑白二色,具有真實的色彩效果。
與東方水墨畫相比,西方繪畫完全是色彩的世界。西方藝術家從文藝復興時代起:便成功地運用油畫顏色,再現了真實的色彩空間。使畫面中的對象具有真實的質感,甚至感到可以觸摸。雖然西方畫家使用墨色來表現對象遠不及東方畫家,但使用黑白來表現自然,卻有些獨到之處。如,挪威畫家蒙克就很善于運用黑白表現對象。在他的版畫中除了黑白二色外,人們還可以感到運用黑白二色組成的灰色。他正是巧妙地運用了黑、白、灰三色創(chuàng)作了激動人心的作品,使觀者的視線被緊緊地栓在那令人恐怖、不安的藝術空間中。又如英國近代插圖畫家比亞茲萊也巧妙地運用了黑與白色,再現了虛構的現實空間,深深地抓住了觀者的心,以上兩者的作品,雖然遠遠地超出用色表現對象的西方繪畫范圍,但他們必定只是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叛逆者、代替不了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主流。而中國畫家李迪、日本畫家雪舟,卻完全是用墨色表現對象的東方畫壇的代表者,從他們的作品中反映出了使用墨色表現客觀事物、表達藝術境界的東方繪畫主流。因此,使用墨色來表現用手觸摸不到的非物質的空間,是東方藝術的特色之一;而采用色彩表現出客觀物質的真實空間,是西方藝術的特色之一。
從藝術的發(fā)展來看,藝術的風格是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在不斷的變化。十九世紀之前的西方繪畫,其風格變化僅局限在寫實的范圍,并沒有出現以眾多藝術家為團體的一致性的藝術風格。十九世紀以來以法國為首的西方繪畫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眾多藝術家相繼結成團體發(fā)表宣言,開創(chuàng)了繪畫有史以來具有生氣的藝術時代。僅十九世紀就相繼出現了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征主義等不同的藝術流派。在此階段中,其中每一個流派都統(tǒng)治了世界畫壇一段時間,并贏得了世界范圍的支持和肯定。但在二十世紀初,藝術家開始發(fā)表宣言,要“把世界美術從近一百年來一直在法國的支配下解度出來,掙脫舊的藝術羈絆,創(chuàng)造嶄新的藝術風格?!庇纱爽F代藝術脫穎而出,僅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出現了近幾十個現代流派。
現代藝術流派其藝術風格變化速度之快,是今日世界畫壇的重要特征之一?,F代藝術風格變化速度之快與現代社會的時代變遷息息相關。
水墨畫是東方人擅長的繪畫技巧,但是,在今天許多東方藝術家開始對它失去了興趣,只是在油畫畫到一定程度,才去轉想水墨畫。筆墨的轉動,是東方傳統(tǒng)形式感情體現的軌跡。是區(qū)別于西洋繪畫自然表現客觀事物的陳規(guī),達到了藝術主觀精神客觀化的創(chuàng)作目的。東方的抽象,是將客觀現實高度提煉,在作品的形式結構表現出人為的世界。因此,在這種自然的世界中,包含了作者的主觀感情以及人的情懷,并且使作品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與觀賞者的心靈發(fā)生共鳴。
此外。還有很多現代畫家在作品中,用抽象的藝術語言以及東西方人共有的眼光去看待大自然。表現自然,在這些畫家的作品中,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高于自然的人的主觀因素,從而使作品在抽象化的時候,也能表達人的情感。
西方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不同于東方人,他們注重人的本身,因而在現代藝術中是人的抽象。
現代藝術是一個多元化的藝術總體,僅僅將某一種藝術現象界定為國際性的藝術,是片面的,也不符合實際,藝術的發(fā)展趨勢必定是多元化的。從藝術表現的本質來看,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填補人心靈的空白,用可知的視覺形象,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從中得到美的熏陶。由于人的發(fā)展更加個性化,作為反映人的精神的藝術及其形式必然是豐富多樣的,各具風采的。所以,東西藝術有差異,我們在其中取長補短,尋找適合自己的藝術之路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