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評論員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jié)合的制度,是馬列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結(jié)晶,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根本的組織制度、領導制度和政治紀律,是當代中國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的基礎,是一條有別于西方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治國理政之道。
民主集中制是領導干部的基本素養(yǎng)。古人講,國無賢臣,圣主難治;山有猛虎,獸不敢窺。賢臣之所以賢,首先賢在素養(yǎng)。領導者都在某種既定的體制中履職。與西方政治家比較,中國的各級領導干部職責更多、任務更重、素質(zhì)要求更高。但是,一個人本事再大,也不可能精通所有學科,窮盡一切知識。這就要求領導者博采眾長、集思廣益,養(yǎng)成研究的習慣、傾聽的習慣、辯論的習慣、服從多數(shù)的習慣,切忌淺嘗輒止、不懂裝懂,弄懂了再表態(tài);切忌自以為是、主觀武斷,聽清了再鑒別;切忌官大表準、壓制異見,說明了再表決;切忌個人專制、一意孤行,成熟了再拍板。民主集中制是當領導的常識和基本功,必須納入應知應會范疇。
民主集中制是正確決策的必要途徑。決策是領導者的核心業(yè)務,決策正確是領導正確的前提。不論是誰,只要違背民主集中制,都會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陳獨秀如此,王明、博古如此,“文化大革命”也如此。貫徹民主集中制,決不能流于一般號召,擺擺民主集中制的架勢,假而不真;決不能忽視操作系統(tǒng),走走民主集中制的過場,虛而不實;決不能缺乏約束機制,唱唱民主集中制的高調(diào),飄而不定。決策失誤多由獨斷專行或者軟弱渙散造成,預防之道,即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民主集中制要在決策過程中落地生根,必須有一套非做不可的程序規(guī)定、違者必糾的具體罰則和鐵的責任追究制度作保障。
民主集中制是中國民主的核心內(nèi)容。民主形形色色,千姿百態(tài),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近代中國是在模仿西方模式失敗以后找到民主集中制的。民主集中制的奧妙,在于用民主抑制專制,用集中克服渙散。凡事皆有度,自由過度等于放任,民主過度等于渙散,集中過度等于獨裁。從晚清到民國,中華民族因頂層專制獨裁、中層袖手旁觀和底層一盤散沙而走到毀滅的邊緣。新中國之所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功不可沒。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功,就是民主集中制的成功。在中國的土壤之上,適合中國人特質(zhì)的民主,最恰當?shù)男问骄褪敲裰骷兄啤?/p>
民主集中制是國家治理的根本原則。治國理政,無外乎法治和德治。法治靠的是法律的硬約束和國家強力對違法行為無情懲罰所產(chǎn)生的外在威懾力。德治靠的是道德的軟約束和社會輿論對失德行為進行道義譴責所形成的內(nèi)在自律力。法治和德治的前提,是人們對規(guī)則的普遍認同和普遍遵守。東方不是西方,中國不同于美國,西式民主曾經(jīng)讓苦難的舊中國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只有民主基礎上的集中與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jié)合,才能代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xiàn)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形成上下同欲、舉國協(xié)力的生動局面。實現(xiàn)中國的有效治理,最根本的制度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民主集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