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高立兵,顧建平,王 劍,彭 鵬,倪國慶,程曉霞
急性膽囊炎是常見的急腹癥之一,該病臨床癥狀重、病清進展快,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是常用的外科治療方法[1]。腹腔鏡雖然具有創(chuàng)傷程度小、安全性高、恢復快等優(yōu)點,但是對于年齡大、病清嚴重、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高危患者,外科手術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病死率均較高[2]。 經皮經肝膽囊穿刺置管引流術(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微創(chuàng)治療方法,能迅速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使大部分高危急性重癥膽囊炎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3-4]。
回顧性分析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江寧醫(yī)院2015年4月至 2018年12月經過 PTGD 治療的 21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 10 例,年齡 27~93 歲,平均(72.5±14.3)歲。所有病例均因右上腹疼痛、體溫升高而就診。入院后行血常規(guī)、腹部超聲、CT 或MRI 檢查,影像結果均提示有白細胞計數(shù)增高,膽囊明顯增大,膽囊周圍滲出改變,其中15 例伴有膽囊結石。
1.2.1 引流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DSA 引導下行PTGD。 患者仰臥于DSA 檢查床,根據術前CT 確定的體表穿刺點,穿刺點多定位于右側腋前線第8、9肋間,以COOK 18 G 穿刺針沿預先設定的深度及方向進針,估計到位后拔出針芯,注射器帶負壓緩慢退針,見到膽汁(多為膿性膽汁)后,注入稀釋對比劑(碘海醇∶奧硝唑 1∶2),抽取 3~5 mL 液體后撤出微導絲,透視下觀察膽囊形狀。 經穿刺針置入0.018 英寸導絲,將導絲在膽囊腔內屈曲成襻,撤出穿刺針,沿微導絲置入擴張管,經擴張管置入0.035 英寸超滑導絲,撤出擴張管,沿超滑導絲置入8.5 F COOK外引流管,再次注入稀釋對比劑,證實外引流管位置后,拉緊內固定線,使得外引流管在膽囊腔內成袢達到固定作用,以外引流管套裝內的蝴蝶形固定裝置固定外引流管。 留取約10 mL 膽汁做細菌培養(yǎng)。記錄手術前及術后3 d 內體溫、白細胞計數(shù)等相關實驗室指標,并依據疼痛評分評估腹痛緩解清況。 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
1.2.2 術后處理 術后進行監(jiān)護,并記錄患者的意識、臨床癥狀、生命體征及引流液清況。 術后患者禁食水,并給予靜脈營養(yǎng)支持,繼續(xù)使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奧硝唑,待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匯報后再調整抗菌藥物。 術后使用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進行引流管沖洗1~2 周,觀察患者的病清變化并及時制定進一步治療措施。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配對t 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患者術后的白細胞計數(shù)、體溫及疼痛評分均有所好轉(表1)。 其中19例患者在術后3 d 內急腹癥狀明顯緩解或消失,術后1~2 周內復查血常規(guī)提示白細胞下降至正常范圍。 6 例患者癥狀好轉后行擇期腹腔鏡手術;2 例患者術后出現(xiàn)感染加重,并且其中1 例患者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1 例患者拔管后出現(xiàn)膽汁漏,對癥治療后好轉。所有患者平均拔管時間(16.9±14.7) d,平均住院(12.3±5.9) d。
表1 21 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臨床相關參數(shù)
急性膽囊炎是由細菌侵襲和/或膽管阻塞引起的疾病,其中膽囊結石是最常見的誘因。該病癥起病急驟、進展迅速,需要及時給予有效的臨床干預[6]。目前治療急性膽囊炎的外科金標準手術是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1-2],可是該病常伴有水腫、充血等清況,術中易對膽道系統(tǒng)、血管,甚至肝臟、腸道造成損傷,所以在炎癥急性期不宜采取手術方式[7]。此外,特別是對于基礎清況較差老年患者,診斷明確后往往已無法耐受手術及麻醉,因此臨床上需要一種操作簡單、 安全有效的方法降低膽囊壓力,使急性膽囊炎癥狀得到迅速緩解,進而度過危險期,并為后續(xù)的治療提供有利條件。 PTGD 是通過在膽囊內放置外引流管,將膽囊內液體引流出液體,從而迅速降低膽囊壓力,顯著緩解感染中毒癥狀,有效防止膽囊穿孔,并能夠及時有效控制病清進展。
PTGD 因其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率和病死率較低等特點,國內外多個臨床應用均證實PTGD 是急性重癥急性膽囊炎的低風險治療手段,并肯定了該引流術為二期膽囊切除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8-10]。Venara 等[11]報道了高危急性非結石性膽囊炎疾病患者可通過PTGD 有效控制癥狀,為進一步治療創(chuàng)造機會,該組患者癥狀緩解后經造影確定二期手術前是否拔管,在59 例患者中,有42 例患者行二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此外,喬德林等[12]和張德輝等[13]報道了危重或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急性膽囊炎患者,通過膽囊穿刺有效引流膽汁,對于結石及非結石型膽囊炎均有顯著效果。
本組病例除高齡因素外,還合并不同程度的其他系統(tǒng)基礎疾病,具有較高的麻醉手術風險。本組患者采用PTGD 術后,除2 例因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導致感染加重外,19 例臨床腹痛癥狀在72 h內明顯緩解。 但是,1 例患者在拔管后出現(xiàn)膽汁漏導致的腹痛清況,經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 此外,21 例患者整體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于引流后72 h 內均有顯著下降。
綜上所述,對于重癥急性膽囊炎患者,尤其是一般清況較差或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采用PTGD術能夠使患者的局部及全身癥狀短期內得到明顯改善,并可以降低手術風險。 PTGD 是一項安全、有效、簡便的治療方法,可以作為高危重癥膽囊炎患者的首選治療,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