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杭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隨著掃黑除惡斗爭的深入開展,各地司法機關辦案中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參與黑惡犯罪問題凸顯,嚴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我們亮起了“警示燈”。筆者針對近年來L省檢察機關辦理的案件情況進行分析,以期對防治未成年人參與涉黑涉惡犯罪提出可行的對策建議。
通過梳理2018年L省檢察機關辦理的40件未成年人涉黑惡案件,總結出以下幾點特征:
在統(tǒng)計的40件案例中,僅有3件是未成年人涉黑犯罪,其余37件均為涉惡犯罪。黑社會犯罪組織有嚴格的組織構成、成員較為固定,犯罪行為、手段比之惡勢力犯罪社會危害性更加嚴重,未成年人較難參與其中。
涉黑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均為從犯;在涉惡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系從犯的占77.75%。這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身心發(fā)育還不成熟,進入社會時間較晚,在有組織犯罪成員中的地位較低,導致其往往只是最底層的犯罪參加者,聽命于他人,不參與策劃、組織,在實施犯罪過程中不是主動參與者,實施部分犯罪的作用多體現(xiàn)為次要作用。
未成年人參與的涉黑涉惡犯罪中,以聚眾斗毆罪和尋釁滋事犯罪案件為主,分別占27.08%和22.91%。聚眾型犯罪占比重較大且多為未成年人之間的偶發(fā)矛盾引發(fā)的輕傷害案件,沒有典型意義上的暴力犯罪案件。很多涉罪未成年人沒有豐富的犯罪經驗,與成年人相比,也不具備較高的犯罪手段和方法,大多源于一時沖動,其犯罪后表現(xiàn)出悔恨的態(tài)度。犯罪組織多為“臨時合作”,并未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和穩(wěn)定的分工,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在涉嫌黑惡犯罪案件中,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文化水平均在初中或者中專以下,普遍存在輟學的情況,部分在義務教育階段即離開學校。這些未成年人進入社會后往往只能到歌廳、網吧等容易滋生犯罪的場所工作,加之僥幸心理作祟,極易實施違法犯罪行為。而正由于他們無法進入正規(guī)單位工作,意味著他們在很難獲得向往的體面、輕松生活。這些未成年人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人生觀、價值觀,給了不良社會人員引誘其犯罪的可乘之機。
通過社會調查及成長軌跡分析發(fā)現(xiàn),涉罪未成年人普遍存在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監(jiān)護、教育缺位等現(xiàn)象。教育是一個由淺入深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家庭教育是個體成長的奠基性、全方位的教育。有的家長是“虎媽鷹爸”,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家長是“貓媽兔爸”,對孩子過分溺愛,予取予求等等諸如此類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仍然廣泛存在。有研究表明,身體、情感虐待和忽視等做法,與兒童的攻擊行為、違紀行為、注意力缺陷多動問題、焦慮、抑郁、自殺等均有關系;而過分溺愛,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感,獨立思考和自理能力發(fā)育遲緩,做事懶散無紀律。此外。因父母離異、關系緊張等原因造成的關愛缺失,家庭教育缺位,進而導致未成年人犯罪,也是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主要原因之一。
除家庭教育之外,學校教育極為重要。但在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之下,成績成為評價孩子的主要標準,部分學生不堪重負,輕則消極逃避、抵抗,重則沉迷游戲、輟學,這些“后進生”“問題生”被放任自流。在校學生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法治德育教育,但后義務教育階段的未成年人處于無人管理狀態(tài),法治觀念和規(guī)則意識淡薄,極易受到社會不良人員的誘惑,走上犯罪道路。此外,部分學校特別是住宿制學校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有的犯罪團伙專門利用在校學生、輟學人員與校內的聯(lián)系,將犯罪組織觸角延伸到校園,但學校的管理者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制止,導致學生逐漸被浸染。
互聯(lián)網時代,充斥著各類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未成年人接觸到不良誘惑的途徑越來越多。隨著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網絡直播自媒體的興起,一些價值觀扭曲的信息泛濫,未成年人是非分辨能力不足,如果無人正確引導,極容易效仿,最終釀成惡果。網吧也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多發(fā)區(qū)域?!痘ヂ?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經營單位不得接納未成年人……應當在營業(yè)場所入口處的顯著位置懸掛未成年人禁入標志”。但該規(guī)定的實施效果不甚理想,網吧營業(yè)者對未成年人身份查驗并不嚴格,通過冒用他人身份證等方式依然能夠輕松混入。該條例賦予相關部門行政處罰的權力,但并未規(guī)定與之相應的強制措施,導致取證困難。這種尷尬的局面還體現(xiàn)在未成年人進入歌舞廳、購買香煙及酒類商品等行為,雖有相關法律規(guī)制,但依然存在監(jiān)管、執(zhí)法不到位等情況。
許多實施犯罪的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屬于“二進宮”,公安機關給予的行政處罰措施已無法形成懲治和威懾效力。我國刑法第17條規(guī)定的“責令家長加以管教”的措施,由于這類家庭本身就缺少監(jiān)護教育條件,所謂管教大多流于形式;同時,收容教養(yǎng)制度因缺乏操作性而難以實施,專門學校也因招生難、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而無法發(fā)揮作用,實際上對這類未成年人缺乏有效的矯治,處于“一放了之”的境地,在犯罪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監(jiān)護人和學校要更加關注未成年人,避免“后進生”“問題生”被邊緣化,及早發(fā)現(xiàn)其與黑惡勢力聯(lián)系的傾向和征兆,最大限度地限制接觸社會不良人員、事物,從源頭上遏制;對留守兒童、外來人員子女要重點監(jiān)護、教育,盡量減少其因無法融入新生活而誤入歧途。同時,監(jiān)護人、學校和司法機關應形成聯(lián)動機制,相互配合,將犯罪預防教育和法治教育落到實處,通過法治宣講、新媒體網絡等方式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法治思維,讓未成年人認識到黑惡勢力的本質和危害,自覺遠離。
司法部門要與共青團、婦聯(lián)等相關單位形成聯(lián)動機制,實現(xiàn)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專業(yè)化和全覆蓋;對部分輟學進入社會的未成年人,由本地人力資源部門提供就業(yè)指導,引導其在正規(guī)企業(yè)就業(yè),對暫不具備就業(yè)能力的和監(jiān)護人長期不在身邊的未成年人,應要求其監(jiān)護人切實履行監(jiān)護責任,跟蹤了解未成年人的活動狀態(tài);加大對學校等未成年人聚集地周邊治安環(huán)境監(jiān)控管理力度,加強對酒吧、網吧、歌廳、洗浴中心等場所從業(yè)人員監(jiān)管,嚴禁接納和招收未成年人,對相關場所實行身份登記制度,引導未成年人遠離涉黑涉惡犯罪“高發(fā)行業(yè)”。
對于以未成年人為主的黑惡勢力犯罪,要堅持區(qū)別對待,注重分化瓦解,對首要分子、糾集者、骨干成員要依法懲治,對于初犯、偶犯,罪行較輕的,當寬則寬,盡力挽救;對于成年人拉攏、糾集、教唆、脅迫未成年人參與黑惡犯罪的,要依法從重懲罰。訊問、庭審過程注重與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思想和情感交流,盡量使用親情式的語言,開啟其心智,喚醒其良知。充分利用庭審時機,全面剖析導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根源、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促使未成年被告人對自己行為的性質、危害性進行深刻反思。幫教機關在對涉黑涉惡未成年人進行幫教時,要加強對家長親職教育,向未成年人及其監(jiān)護人專題講解涉黑涉惡的政策,涉及罪名和行為后果,防止其再犯。
根據涉嫌黑惡違法犯罪未成年人保護性處遇的精準化、個別化需要,推動形成類型多樣、輕重有別的處罰措施體系。以《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為良機,加強對罪錯未成年人保護處分體系建設,推動構建集家庭監(jiān)護、學校教育管理、訓誡、專門學校矯治、收容教養(yǎng)、社會化幫教等內容于一體的多元保護處分體系,特別是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加強幫教矯治,對存在不良人格和心理問題的未成年人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防止其“惡逆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