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華
一
脈脈樟溪牽引,巍巍云山呼喚。我走進這一座小山村——福建省永泰縣嶺路鄉(xiāng)寨下村墩柄自然村,走進這韶光深處一顆晶瑩剔透的綠色翡翠,這盎然的夏意,厚重的窖藏。
小小村莊安詳靜謐。廖廖的幾座小屋,土木的,或磚木的,頭蓋著黑的瓦,背倚著綠的山。年深日久,雅潔溫馨。房前屋后,有青青菜圃。在時光的醞釀下,潔白李花變成滿樹綠果,盛夏的彤紅和豐碩指日可待。有雞鳴犬吠,有成群的羊?qū)W⒁捠?,間或用咩咩的溫柔聲音,呼應著枝頭雀兒們殷勤的逗戲。
退休返鄉(xiāng)老干部陳伯迎出門來,他鶴發(fā)童顏,神采奕奕,一雙熱情的眸子,仿佛被青山碧水洗過一般。伴著爽朗的笑聲,陳伯站在小屋門前,向我們指點介紹著眼前的一切——
在永泰縣委縣政府近20 年的牽頭和招攬下,方圓數(shù)十里的青云山,已被外來客商成功打造為融御溫泉、云天石廊、白馬瀑布、青龍瀑布、水簾宮瀑布、桫欏景區(qū)以及花海梯田、云頂?shù)染皡^(qū)為一體的旅游大項目。山中百姓或搬遷出山,或留待景區(qū)從事農(nóng)家樂、民宿的開發(fā)。從事蜜蜂養(yǎng)殖、山珍貿(mào)易的也不在少數(shù)。多數(shù)年輕人被景區(qū)招為員工,賺起穩(wěn)定工資。山里古老的農(nóng)耕文明,逐漸被新型的商業(yè)模式所滲透所同化。零星的偏遠村莊,如眼前的墩柄村等數(shù)個村莊,依然是鬧中取靜,世外桃源一般,在變幻的世界之中,端凝、從容地保留了原生的模樣。
一大片枇杷林。
陳伯摘下枝頭金黃的枇杷待客。那清澈的甜蜜,有純凈的山野氣息。不遠處,苔意蒼蒼的黑色巖石上,有大片大片耀眼的紅色躍入眼簾,那是映山紅??!熾熱奔放、如火如荼!在蔚藍的天穹下,它們擠擠挨挨,爭先恐后,從山腳奔向山腰,又奔向長著松樹、竹林的山崗,猶如獵獵旌旗,乘風鼓勁,穿硝煙越戰(zhàn)火,去占領蒼穹之下雄然險峻的制高點!
久遠的記憶被點燃。一曲老歌緩緩從心中升起——“夜半三更喲,盼天明;寒冬臘月喲,迎春風;若要盼得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
那戎馬倥傯的歲月,驀然再現(xiàn);那早已逝去的堅毅身影,在漸次清晰的歌聲里,歷歷在目!
二
誰能想到,眼前這質(zhì)樸無華的小山村,卻在共和國的歷史天空中,閃耀過灼灼光華。我們腳下的土地,曾灑過先烈殷紅的血。
浩浩暖風把陳伯的話吹得斷斷續(xù)續(xù)零零散散,但如歌歲月依然清晰鮮活——
這小小山村墩柄,曾是中共閩中、閩南特委機關駐地。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1934年10月,在第5次反“圍剿”失敗后,紅一方面軍和黨中央從中央蘇區(qū)向陜甘邊區(qū)撤退轉(zhuǎn)移,踏上二萬五千里漫漫征程。閩中、閩南的革命活動陷入低迷,斗爭形勢十分嚴峻。
閩中工農(nóng)紅軍游擊隊改變斗爭策略,以閩贛莽莽蒼蒼的大森林為掩護,開辟新的革命根據(jù)地。閩中特委書記黃國璋,閩中工委委員、特委委員蘇華等同志,均曾帶領游擊隊在墩柄一帶隱蔽活動過。他們得到了當?shù)匕傩盏臒崃覔碜o和支持。在他們的引導下,當?shù)卮迕耩堅粕降认群蠹尤敫锩犖?,并逐漸成長為革命中堅力量。當?shù)貗D女謝抱治積極發(fā)動群眾為游擊隊員舂米送糧,購買日用品,并提供自己的家作為革命交通聯(lián)絡站。星星之火,終于燎原,革命火種逐漸在莆、永、仙邊界的永泰境內(nèi)蔓延至十數(shù)個村莊,革命勢力不斷壯大。以寧里為中心包括墩柄、水湖里、鳳際和涼傘山、寨下村的莆永邊區(qū)游擊根據(jù)地逐漸建成。
1936 年11 月,閩中抗日義勇軍分三路從山溪突圍撤退,分別轉(zhuǎn)移到莆永邊界的寧里、旗插鞍。之后,義勇軍在當?shù)剡呎栠呥M行抗日宣傳,發(fā)展謝抱治、陳蘊、陳洪等加入黨組織,并接納包括肖均芬在內(nèi)的多人參加革命隊伍。
1940 年2 月,閩南特委在墩柄舉辦了為期三天的革命訓練班。青云山下一燈如豆,如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星空。借助于黃國璋主講的革命課程,參訓的30 余人了解了黨的基本知識,看清了國內(nèi)外革命形勢,并探討出了抗日的更有效方法,逐漸實現(xiàn)了革命實踐向革命理論的升華,尋求到了革命理論指導革命實踐的有效途徑。擎著革命必勝的信念,學員們目光如炬心堅如磐。崇山峻嶺間,清清溪流畔,多少逶迤的鄉(xiāng)間小道曾印下急促又堅定的腳步,多少春生秋落的美麗葉片,把革命的細節(jié)一一記載和珍藏!
不曾忘記的,還有艱苦歲月的軍民魚水情。那情誼,伴著溫暖的話語、堅定的掩護,融在每一碗濃稠的地瓜米飯里,每一雙針腳細密的手工布鞋中,每一個漫漫冬夜中破敗卻溫暖的一床棉絮里!
而今,過往硝煙早已消散。青云山中,靜謐安詳;天地乾坤,滿眼清朗。墩柄這個小小的村莊,又歸復最初的質(zhì)樸無華。季風吹拂,一茬茬映山紅蘇醒、綻放,那鮮紅,是鮮血的凝聚,是紅旗的招展,是久已走遠卻深深烙在墩柄人心中的永恒記憶!
三
正是江山永固、四海升平的好時候!
1998 年6 月,當年閩中革命根據(jù)地及莆仙永邊區(qū)和永泰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始人、老紅軍蘇華同志蘸墨揮毫,為陳蘊烈士題寫紀念碑,并為墩柄村題下“墩柄革命基點村”“墩柄村——閩中特委機關所在地”字樣。耄耋老者事務繁忙,卻依然念茲在茲,撥冗重返墩柄故地。她始終記掛的是,新時代墩柄的發(fā)展啊。
英雄可慰。泱泱中華時局和穩(wěn),黨的惠民政策遍澤每一寸大地山川。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在墩柄村結出累累碩果。近年來,扶貧工作深入人心。干部們風塵仆仆,來到田間地頭,來至破椽爛屋。他們體察民情整治屋宇,敏銳而睿智地指導老區(qū)百姓鋪橋修路改進生產(chǎn),以發(fā)展的眼光憧憬和建設著墩柄的未來。
陳伯帶我去尋訪當年黃國璋等領導人在墩柄的住處遺址,但見土墻傾頹,綠蔓爬滿石基。不遠處的墩柄訓練場遺址,但見翠竹婆娑,荒草滿地。所有的一切,靜默、無聲。
山下,蜿蜒曲折的公路,已經(jīng)連接起莆田、仙游和永泰三縣,如悠悠流云拋下一根絲線串起數(shù)枚珍珠,共成一體,卻又彼此獨立,那么自由,又如此沉默。
成熟的枇杷,被一雙雙勤勞的手摘下,挑揀分類裝車,送往山外千家萬戶,讓世人品嘗。而山里的農(nóng)人,在甜美的日子里歡笑聲聲。眼前這日子,是80年前,所有在這片土地上戰(zhàn)斗過的人的終極夢想,入眼,入心,是置身和平、享受發(fā)展的我們,對逝去一切的最好告慰。
風流不曾云散。青山碧水皆有幸,留下這一段段的歷史記憶,供無數(shù)墩柄人咀嚼、回味,也給無數(shù)駐足此地的人,留下緬懷,留下景仰,留下對歲月的感慨與珍惜。
把盡春風夏作熟啊,前人栽樹,后人才有這享不盡的幸福。而后人,終將懷著感恩,把這一切傳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