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與犯罪學學院,北京 100038
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在世界范圍內(nèi)普遍存在,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發(fā)達,各類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通過網(wǎng)絡不斷進入公眾視野,引發(fā)人們對此類事件的關注和思考。研究校園欺凌的學校預防策略,并非認為學校應對校園欺凌承擔唯一的責任,而是由于學校作為正式的社會組織,具有發(fā)揮和應用預防策略的獨特優(yōu)勢地位。
1978年瑞典心理學家丹.奧維斯(Dan Olweus)率先提出校園這一概念。他認為,校園欺凌是指某位同學在某一段時間里,被一位或多位學生不斷或反復施以負面行為,導致其出現(xiàn)心理或身體的傷害或不適的行為。這些行為包括身體上的踢打、抓咬、勒索、搶奪財物,以及語言上的辱罵、威脅、嘲笑戲弄、取綽號等。
欺凌行為對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觀者和校園文化都具有不良影響。欺凌會造成被欺凌學生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還可能使被欺凌者陷入人身傷害或財產(chǎn)損失的恐懼中,甚至導致被欺凌學生自殘、自殺。而欺凌者如果多次得逞并未能受到相應的懲罰,就會形成攻擊性人格特點,在未來遭遇到其他挫折和困境時,也會采取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丹.奧維斯的研究表明,經(jīng)常欺凌他人的兒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①學生作為校園欺凌的主要旁觀者,也會受到欺凌事件的影響。如果欺凌者得不到有效的懲罰,對這些旁觀者也會形成心理傷害,導致其認同攻擊和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甚至會效仿欺凌行為。
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對這種失范行為的最佳策略是預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始關注風險因素預防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觀點是先確定出非法行為的風險因素,這些風險性因素是指能預測將來出現(xiàn)高違法行為可能性的一些變量,這些變量包括一些長期性的影響因素和短期的誘發(fā)因素。長期性風險因素會導致特定的行為傾向,結合短期風險因素,即某些具體的環(huán)境條件,就會誘發(fā)失范行為。這類變量是二元對立的,即這類風險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這些風險因素針對的是一些可以改變的變量。那些對失范行為有影響,但無法改變的變量如家庭規(guī)模、父母的教育程度等,就不加入分析。然后通過設計好的各種策略來抵消這些風險因素。風險因素預防模式被大量地運用于預防青少年犯罪當中。對于校園欺凌這種失范行為,可以借鑒學者們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成果,通過對學校環(huán)境中影響青少年校園欺凌行為的長期風險因素和短期環(huán)境因素的分析,找出行之有效的預防策略。
1.部分學生較低的同理心
同理心又稱為共情,是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它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同理心的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核處理問題。欺凌行為的誘因有些僅是因為誤會,或者僅僅是因為處理共同事務時一方的態(tài)度不良,但由于缺乏同理心,在需要妥協(xié)的問題上無法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僅以自身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利用責怪、嘲笑、譏諷甚至暴力的態(tài)度讓對方服從,最終形成欺凌。
2.學習成績不佳及其負面效果
學習成績不佳也同越軌和犯罪行為有密切關系。在美國進行的“費城生物社會計劃”(Philadelphia Biosocial Project)、 “佩 里 學 前教 育 計 劃”(Perry Preschool Project) 和 丹 麥哥本哈格進行的“大都會研究計劃”(Project Metropolitan) 等長期的青少年行為研究計劃,都揭示出學習成績不佳往往同越軌和犯罪行為相關。②
根據(jù)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追求優(yōu)于他人的需求。學習成績不佳易導致挫敗感,缺乏被老師和同學們認同的機會,這種挫敗感會促使人在其它方面尋求補償,一種可能就是表現(xiàn)為外在的魯莽無禮、膽大妄為、反抗背叛等行為。當具有這些心理傾向的人結成群體,會形成一種贊賞逃學、打架、崇尚暴力、對失范行為加以肯定的群體亞文化。
3.學校對于校園欺凌常常缺乏積極應對的能力
出于保護學校聲譽的考慮,學校往往不愿意媒體公開與其有關的校園欺凌事件。例如,2011年10月,日本大津市某中學一位男生因遭受欺凌而跳樓自殺。學校和教育委員會對該事件以全校師生為對象先后進行過兩次事實調(diào)查,很多學生聲稱該男生受到欺凌。但學校并未向社會公開其調(diào)查結果,在死者父親要求公開信息之后,教育委員會以保護學生隱私為由,將公開的文書幾乎全部涂黑。直至最后因為社會輿論和媒體的壓力,學校和教育委員會才轉變態(tài)度,承認欺凌行為確實存在。③
另外,學校教師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以及研究任務,也缺乏時間和精力來應對校園欺凌事件。如日本“欺凌問題對策民間組織”的調(diào)查顯示,對欺凌問題認為能自主解決的教師在小學占11.3%,在中學占7.4%。認為其它工作影響了欺凌問題處理的教師在小學占84.4%,在中學占87%。④
存在長期風險因素的中小學學生,并非必然會卷入校園欺凌。能夠順利實施欺凌行為,是因為存在適合的當前環(huán)境。因為人的偏差行為“嚴重地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誘因和機會的影響,并高度適應情境的變化”⑤
短期風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無人監(jiān)管的非結構性時間
校園欺凌發(fā)生的時段往往是一些缺乏教師或家長監(jiān)管的非結構性時間,如課間、午間休息或放學后。2007年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了由蘇格蘭皇家銀行資助的一個兒童研究項目。項目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英國有1/4的小學生都曾在學校操場上受到過欺凌。欺凌發(fā)生的一個主要原因竟然是學生們感到無所事事。有1/6的學生報告說他們在操場上無事可做,從事欺凌僅僅是因為他們感到膩煩了。那些對操場進行了改造,增加了體育游戲設施的學校,欺凌事件下降了64%,破壞公物的事件下降了28%。⑥
2.易于接觸到被欺凌者
即使存在欺凌者和欺凌動機,如果欺凌目標被保護的足夠好,也能夠避免校園欺凌的實際發(fā)生。但是,由于學校中集體生活的時間具有穩(wěn)定性,當欺凌者選定了攻擊目標之后,被欺凌者在一定時間內(nèi)都不得不在欺凌者的周圍活動。這些活動時段中,有些場所如廁所、走廊、操場、教學樓與學校圍墻之間的夾道等地方,是無人監(jiān)管的。這就為欺凌者提供了輕易接觸被欺凌者的大量機會。
3.欺凌事件發(fā)生時無人介入阻止
欺凌者通常選擇在沒有家長、教師或是保安人員等權威人士在場的情況下實施欺凌行為。然而,多數(shù)發(fā)生在校園內(nèi)的欺凌事件,是存在其他同學作為旁觀者的,旁觀學生是有介入干預和阻止欺凌行為的可能性的。琳.霍金斯(Lynn Hawkins)和黛博拉.J.帕普勒(Debera J Pepler)對加拿大的一些中小學進行的一項相關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85%的欺凌行為發(fā)生時有其他同學在場。在這些看到欺凌行為的同學中,有86%的學生報告說他們對欺凌行為很反感,有43%的學生表示會介入阻止欺凌行為,但實際上只有19%的欺凌行為有其他同學介入阻止。阻止的效果良好,通常在介入11到17秒之后,欺凌行為就停止了。⑦
結合上述的長期和短期風險因素,我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目前,在校園欺凌中,語言欺凌行為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身體以及網(wǎng)絡欺凌行為,占欺凌行為的23.3%。有些學生在進行欺凌行為時,本身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失范行為,已經(jīng)違反了正常的社會規(guī)范。因此有必要在學校規(guī)范中詳細列舉出屬于欺凌行為的各種形式,讓學生明確了解哪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
從前面琳.霍金斯(Lynn Hawkins)和黛博拉.J.帕普勒(Debera J Pepler)的調(diào)查中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85%的欺凌行為在發(fā)生時是有其他同學在場的,但只有19%的欺凌行為有其他同學的介入阻止。阻止的效率相當高,多數(shù)有人介入的欺凌行為在11到17秒內(nèi)就結束了。他們的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那些主動介入阻止欺凌行為的學生,往往會得到其他同學的高度贊賞。這說明對欺凌行為的反感是普遍的,缺乏介入可能是因為缺乏相應技巧或怕受到欺凌者的傷害、報復,或是欺凌者的人數(shù)超過了要介入者的人數(shù)。對此,英國一些學校的做法值得借鑒。這些學校讓一些身材高大、體格健壯、正義感強的孩子組成反欺凌小組,這些小組成員佩戴特殊徽章。在課間和其它沒有教師監(jiān)管的時間內(nèi),他們都成組地活躍在校園中,在欺凌事件發(fā)生時會及時介入。這些反欺凌小組的成員,往往是同學們欽佩的對象。⑧
學校的走廊、教室、運動場、上學和放學時段的學校大門附近,都是學生容易聚集的地區(qū),言語沖突和肢體碰撞,乃至發(fā)展成欺凌現(xiàn)象等,都容易在這些地區(qū)發(fā)生。因而,要把這些地區(qū)作為重點區(qū)域,分時段進行區(qū)域劃分的監(jiān)管,保證在學生在校期間,上述地區(qū)有人監(jiān)管。而對于綠化區(qū)、廁所等僻靜、教師罕至的地方,可以安裝報警器和組織志愿學生進行巡視。
雖然存在欺凌者和欺凌動機,但如果將被欺凌者保護得足夠好,也會減少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讓欺凌者難以接近被欺凌者,也是預防短期風險的有效方法。欺凌發(fā)生的原因常常是因為被害人具有或者被認為具有某些不同于其他人的特征,這些特征包括種族、膚色、宗教、民族、性別、性取向、經(jīng)濟或社會地位、外貌以及心理、身體、感知等方面的缺陷、學業(yè)能力低下等等。具有這些特征的學生,學校要將其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相關教師要關注這些學生,并可以從其同學中招募有正義感、身體強健的志愿者,對其進行幫助,保證其在校期間持續(xù)受到保護。
學校必須要有明確的、有關學生行為的校規(guī),內(nèi)容要具體,要逐一列舉出哪些是欺凌行為,不同的欺凌行為會相應受到哪些懲罰。學校要形成一個常規(guī)的組織化架構,確保有傾聽被欺凌者訴說其被欺凌經(jīng)歷的專門工作人員,并對其有切實的援助措施。教師要及時處理和上報學生欺凌事件,保證履行逐級上報的程序,并由學校領導最終負責。學??梢远ㄆ冢缑繉W期進行一次有關欺凌行為的全校問卷調(diào)查,掌握此類事件的情況,并據(jù)此調(diào)整預警和處置機制。
總之,盡管校園欺凌表現(xiàn)為個案形式,要預防這類失范行為,學??梢岳米陨淼膬?yōu)勢地位,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注釋:
①章恩友,陳勝.中小學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心理學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14.
②Brandon C Welsh David Farringt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rime Prevention”[J],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50-51.
③陶建國.日本校園欺凌法制研究[J].日本問題研究,2015(2):56.
④陶建國.日本校園欺凌法制研究[J].日本問題研究,2015(2):61.
⑤Ronald V Clarke,” Opportunity Reducing Crime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tegrating Crime Prevention Strategies:Propensity and Opportunity,edited by Per-Olof H Wikstrom,Ronald V Clarke,Joan McCord[J],Stockholm,Sweden,1995.57.
⑥ Sarah Womack,“Boredom leads to School Bullying”[EB/OL],7th Oct.2007,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1565456/Boredom-leads-to-school-bullying-says-report.html.
⑦ Lynn Hawkins,Debera J Pepler,”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of Peer Interventions in Bullying”[J].“Social Development”,2001:512-527.
⑧“No Place for Bullying,how schools Create a Positive Culture and Prevent and Tackle Bullying”[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school-strategies-for-preventing-andtackling-bull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