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瑩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本文試圖通過案例分析的形式來進一步解釋敲詐勒索的主客觀要件:“2019年3月,乙與甲的女朋友丙相識后多次發(fā)生不正當男女關系,并引起被告人甲的懷疑。2019年5月10日,被告人甲稱自己去外地進貨,丙遂約乙到家里約會。當日下午1時許,甲發(fā)現(xiàn)乙與丙躺在臥室內,便手持甩棍恐嚇并掌摑乙,同時威脅乙要將此事告知其單位領導和妻子。乙提出賠償甲10萬元將此事‘私了’,甲要求乙立即支付現(xiàn)金未果。后雙方商議由乙免除甲于2019年2月向其借款5萬元的債務,并當場為甲另出具一張5萬元的借款憑證。①”
敲詐勒索是指行為人通過威脅的方式向特定人索取財物的行為,實質是侵害財產權益的犯罪,由此可見,敲詐勒索罪是一個復行為犯,即行為人既需要滿足威脅行為,也需要滿足索財行為,根據(jù)行為的違法與否,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模式,其一,威脅行為違法,索財行為非法;其二,威脅行為合法,索財行為非法;其三,威脅行為合法,索財行為合法;無論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還是司法實踐中的裁判案例,均不認為敲詐勒索罪只有在威脅行為和索財行為都具有違法性時才具有可懲罰性。關于第一種模式,自應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而且第一種模式也是敲詐勒索罪的典型模式,關于第二種模式,筆者以為,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是允當?shù)模淅碛芍饕獮?,行為人所采取的手段具有不道德性,行為人雖然威脅行為合法,但是其索財行為具有不正當性,如甲告知乙,如果乙不給甲10萬元,甲就要將乙受賄的事實向有關機關告發(fā),乙無奈之下,只得給甲10萬元,此種情形,是敲詐勒索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但是關于第三種模式,筆者以為無須以敲詐勒索罪定罪處罰,理由如下:第一,此種情形通常是行為人具有正當?shù)脑V求,即確實存在債權債務,既然存在相應的債權債務,那么在行為人的兩種行為都合法的情形下,就難以認定行為人具有侵害他人財產權的故意;第二,威脅行為和索財行為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在手段和目的都是正當?shù)那樾蜗?,就難以將其整體認定為犯罪;第三,“人只能是一種目的,不能是一種手段?!边@個規(guī)則始終是被刑法學遵循的,在雙向行為都合法的情形下,仍以犯罪定罪處罰,實際是在某種程度上將人當作一種手段,其結局具有不正當性。
威脅行為是手段行為,索財行為是目的行為。作為威脅內容的“惡害”不要求是違法的,即使是正當權利中所包含的內容,也不必然影響本罪的成立。如威脅舉報貪官的貪污行為,要求貪官支付封口費,舉報貪污雖然合法,但當該威脅成為謀取非法利益的手段時,該行為就具有了“違法性”,也成立敲詐勒索罪。本案中,甲以曝光奸情威脅乙,使乙產生恐懼情緒,目的是獲得財物,最終乙通過歸還借條和出具借條的形式實現(xiàn)了債務的消除和債權的形成。
敲詐勒索罪當中的給付財物通常具有隱秘性和被迫性,也即從外在表現(xiàn)形式來看,敲詐勒索罪的索財行為并不像搶劫罪或者盜竊罪那樣容易判斷,更多的是被害人自己提出以錢財私了,但是不能以被害人提出以錢私了就否定行為人的索財行為和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換言之,敲詐勒索犯罪中,被害人看似自主做出的財產交付行為并不具有有效性。因為這種在強制下所做出的同意為有瑕疵的同意,并不具有同意的法律效果,因此不受法律保護,而且被害人在此種情形下采取的交付受當時環(huán)境所限,即行為人利用了被害人“孤立無援”的地位,其內心目的就是迫使其交付財物,而誰提出以錢財私了只是一種索財?shù)谋憩F(xiàn)形式,并非索財?shù)奈ㄒ皇侄巍?/p>
敲詐勒索罪中的索財行為,從形式上既包括明示的索要,也包括暗示的索要。暗示的索要是指行為人通過言行舉止向被害人發(fā)出索要錢款的信號,暗示如果不交出財物,被害人將會在未來某一時間遭受某種不利后果?!氨咀飿嫵梢Y構中的‘財產處分’客觀上是指任何一種法律或事實上的作為、不作為或容忍,其能直接地引起經(jīng)濟上的財產總額的減少?!睋Q言之,與其判斷被害人是否系主動交付財物,不如判斷被害人是否喪失了或者被限制了財產處分權。在喪失的場合,由于行為人的威脅程度已經(jīng)超出了敲詐勒索罪所能涵蓋涉及的范圍,其有可能構成搶劫罪;在限制被害人處分財產的場合,行為人有可能會構成敲詐勒索罪。
在本案中,甲威脅乙揭露其隱私,并讓乙給個說法,不然不讓乙離去,在當時的情況下,甲實際上便是利用了乙孤立無援的地位進行了敲詐勒索,甲的行為客觀上使乙產生恐懼心理,擔心自己如果不支付錢款,就難以脫身并會因甲揭發(fā)其隱私而遭受不利后果。結合當時的整體情境考察甲的行為,理應得出以下結論:甲雖未明確提出“私了”,但其行為實質上屬于以暗示的方式向乙索要財物。這一點也可以從乙基于內心的恐懼提出用錢私了后甲當即表示同意這一事實得到印證。由此可見,為了避免陷入主觀歸罪旋渦,在推定行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時,必須采取訴訟上證據(jù)證明的手段予以印證,不能僅憑被害人具有交付財物的行為就輕率認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法秩序建構在主體的自由之上,并由主體的自由所規(guī)定。”筆者以為,當一種行為為了另一種結果而服務之時,這種才具有評價的意義,而那種結果既可以是另一種行為,也可以是一種獨立的結果,敲詐勒索罪中威脅行為是手段行為,索財行為是目的行為,行為人是通過使用威脅、要挾的行為達到自己索財?shù)哪康?,質言之,敲詐勒索的威脅行為是為了索財行為而服務的,而威脅行為和索財行為綜合性指向他人的財產權,如果僅僅存在威脅行為或者僅僅存在索財行為,那么這種單獨的行為是毫無意義的。例如,甲告知乙,甲要向有關機關告發(fā)乙受賄的事實,此種情形下,甲無非是行使了監(jiān)督權和舉報權,難以將其囊括到刑法的評價范疇,再如,甲向乙索要財物,但是并未威脅,此種情形,只是行為人索要正當債務,并不具有非法性。敲詐勒索罪中的手段行為與結果發(fā)生之間具有因果聯(lián)系,且行為人對此有認識并持故意,以實現(xiàn)某結果而實施某行為,這也是本罪非法占有的體現(xiàn),如果缺乏這兩者的關聯(lián)性,就難以構成本罪。
敲詐勒索所侵犯的客體是被害人的財產權,筆者認為,財產罪侵害對象的財物應做廣義理解,應包括財產性利益,財產性利益是包含一定的價值,獲得財產性利益的方法:一是使對方負擔債務;二是使自己免除債務;三是接受別人提供的勞務。財產犯罪所侵犯的法益除財產利益,還有對被害人實現(xiàn)債權的途徑進行實質上的妨害,使其難以實現(xiàn)債權,如銷毀借條之類的。
本案中,在甲的脅迫下,乙免除其與甲間存在的五萬元債務,并另出具一張五萬元借條。借條是財產權利的主要憑證,有時甚至是唯一的證明憑證,喪失此憑證,債權人就難以甚至根本無法向債務人主張財產權利。
“維權行為超過一定限度,其行為就會由正當變?yōu)椴徽?,其受害者的身份也會轉變?yōu)榧雍φ叩纳矸荨4藭r,對其按敲詐勒索罪或者相關犯罪處理也并無不可。”
筆者認為,是否具有索財?shù)臋嗬荒芤孕袨槿说闹饔^認知為判斷標準,而應以在客觀上是否給被害人帶來實際的利益損害為標準,行為人相信自己是在行使權利,但客觀上卻無權利依據(jù)的,此時應當適用事實認識錯誤的情形進行處理;如果行為人沒有發(fā)生認識錯誤,僅僅是自以為有權利去索財,此時應當參照一般人的認知標準,來判斷是否符合社會相當性,否則就應當認定為沒有相應的權利基礎。
綜上,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敲詐勒索罪,在構成要件的范圍內,運用恰當?shù)慕忉尫椒ㄟM行解釋,既要堅持罪刑法定原則,也要遵循刑法的謙抑性原則。
注釋:
①參考2019年遼寧省本科生大學生模擬法庭競賽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