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廁用具越來越舒適、切合人的生理需求。但是,蹲便和坐便之爭從未停止。到底是蹲著好還是坐著好?如廁有正確的姿勢嗎?
蹲便優(yōu)點
蹲便更符合人體生理結構,排便應該更順暢。這主要是因為人在下蹲時,腹部的壓力比坐著時要大,能減少腹部用力,對排便有助力作用。人體有一根U形恥骨直腸肌,它從一側恥骨出發(fā),在直腸后繞一圈,連接到另一側恥骨,形成一個環(huán),正好把直腸鉤拉住,使直腸形成一個尖端向前的角度,這就是肛腸角。人在一般坐姿中,肛腸角是80°~90°,而蹲姿時肛腸角為100°~ 110°。從理論上講,肛腸角越大,直腸越直,排便就越順暢。人在蹲著的時候,人體曲線還原到最原始狀態(tài),兩腿分開,肛門也會自然分開,肛門括約肌撐開,更利于排便。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排便時間蹲著平均只需要51秒,而坐著則需要114~126秒,時間是蹲著的兩倍多。從另一個角度看,蹲便以下肢為受力支撐點,比較吃力,往往會促使人“速戰(zhàn)速決”,縮短如廁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痔瘡的發(fā)生率。從一定意義上講,蹲便還更衛(wèi)生,因為蹲便時身體不會直接接觸蹲便器,能減少交叉感染的概率。
蹲便缺點
蹲便的下蹲姿勢膝關節(jié)受力較大,容易加重膝關節(jié)的損傷,對有膝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或者半月板損傷的人不太有利。此外,長時間蹲著容易導致下肢血管神經(jīng)受壓,從而誘發(fā)或者加重下肢神經(jīng)血管的病變。如果長時間蹲著,腹壓增大壓迫血管,反而會增加痔瘡的發(fā)生率。部分人群在蹲便完起身時,容易出現(xiàn)體位性低血壓,表現(xiàn)為頭暈、耳鳴。尤其是老年人,容易跌倒進而導致嚴重后果。
坐便優(yōu)點
坐便的舒適性是蹲便無法比擬的?,F(xiàn)在的坐便器還具有許多人性化的功能,如自動清洗、風干、加溫,等等。與蹲便同等時間的話,坐便不會導致下肢神經(jīng)血管受壓,從而不會誘發(fā)或者加重下肢神經(jīng)血管病變。此外,坐便不容易導致體位性低血壓等情況,因此,對于老年人更為安全。
坐便缺點
坐便時,肛直角與腹壓都相對變小,排便流暢度不如蹲便。而且由于比較舒適,坐便容易讓人忘記時間,大部分人還會在坐便時玩手機、看視頻,不知不覺就延長了排便時間,無形之中增加了痔瘡的發(fā)生概率。坐便還會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因為坐便時屁股直接跟馬桶接觸,馬桶上容易附著細菌、寄生蟲等,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要注意,采用何種姿勢排便,更多是個人習慣而已,很難講哪種姿勢更為健康。但無論是蹲還是坐,上廁所時間都不宜過長,壓力不要過大,做到規(guī)律排便即可,大便的時間最好控制在5分鐘以內。
對一些特殊人群來說,還是推薦坐便。比如老年人體力比較弱,蹲的時間過久,如果快速站起來,容易誘發(fā)短暫性腦缺血,從而發(fā)生頭暈、眼花、摔倒,甚至導致骨折等意外事件。特別是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來說,應盡量采用坐便,因為蹲便腹壓增大,再加上排便用力,容易出現(xiàn)心血管意外事件。
鏈接:小妙招讓坐便更健康
在如今這個馬桶逐漸普及,蹲便器逐漸減少的年代,只要掌握好方法,在坐便器上也可以擁有蹲便時的順暢感。
坐馬桶時,腳下踩一個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傾,這樣可以模擬蹲便,增加腹壓,有助于順利排便。沒有小板凳時,雙肘抵在雙膝,雙手撐住下巴并微微用力托起,能起到刺激大腸蠕動的作用。(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