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成都市成華區(qū)的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滿眼青翠,滿耳鳥語。這里繁育著地球上生存了800萬年的動物活化石——大熊貓。這里是全球少有的建在大都市中的動物保護單位,被稱為大都市中的國寶生態(tài)家園。盡管身處大都市,卻因纖塵不染,保護得力,被聯(lián)合國授予“全球環(huán)境500佳”稱號。那它的建立背后,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一場“舌尖上的困難”席卷了整個大熊貓世界。
在青川唐家河、北川小寨子等大熊貓棲息地,大片大片的箭竹開花枯死。這箭竹,屬于禾本科竹類常綠植物,主要生長在海拔2500~4000米的高山地帶。因古代常用其枝作箭桿,故名箭竹。
這箭竹的傳宗接代有兩種,一是根部發(fā)筍,二是開花結(jié)子。而箭竹開花,卻是一種“鳳凰涅槃”式的繁殖方式,開花周期大約是60年至80年左右。箭竹每次從開花、結(jié)子到成長為新的竹林,需要10年到30年時間。也就是說,箭竹的涅槃重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期間也就是大熊貓難熬的大饑餓時期。
大熊貓是世界上最挑食的動物之一,它的口味獨特,箭竹是它為數(shù)不多的主糧之一。因而,從1974年起,因大面積的箭竹開花枯死,導致了大熊貓世界面臨著大饑荒的威脅。
據(jù)當年國家林業(yè)部的調(diào)查報告顯示,在川北的大熊貓棲息地,只見大片的竹林枯黃發(fā)黑,失去了青春活力。最為觸目驚心的是,不斷有大熊貓尸體被發(fā)現(xiàn)。竹葉低垂,北風寒號,山巒縞素。一百多只大熊貓陳尸山野!
調(diào)查隊的專家連續(xù)解剖了十幾只大熊貓,個個腸胃空空,透著光亮。這不是人們常說的“餓得前胸貼后背”是什么?足見其饑餓到何等程度。
與此同時,各地保護區(qū)不斷有奄奄一息的大熊貓被送到成都動物園,只只皮包骨頭,虛弱得連吞咽的動作都做不出來。那時,成都動物園剛從百花潭搬遷到昭覺寺,百廢待興。沒辦法,大黑熊、大猩猩只得讓出館舍,甚至擠到了昭覺寺大殿。
1983年夏季,邛崍山和岷山山系的糙花箭竹與缺苞箭竹又大面積開花枯萎,500多只大熊貓面臨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遭遇?!按颂幉涣魻?,自有留爺處”。野外不能生存,換個地兒就不能吃飯?于是,一個大熊貓遷地保護的思路在動物保護人員中悄悄流傳。
斧頭山,原來也叫回龍山,是成都北郊一片淺丘,海拔約四五百米,滿山石谷子地夾雜著貧瘠的農(nóng)田,這里也有一處屬于市農(nóng)林局的苗圃。
1985年的一天,斧頭山苗圃。幾位年輕人拼接起簡陋的桌椅,擺上碗筷,在陣陣松風中,邊喝酒邊沖殼子(四川方言,即吹牛)。席間,就聊起兩年前的大熊貓鬧饑荒事情,遷地保護的話題再次被提及。
環(huán)顧成都平原周邊,斧頭山微微隆起,竹樹茂密,植被覆蓋。在這里,樹葉絮語,藤花搖葉,有著與都市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觀,這里距最近的大熊貓棲息地祟慶縣僅二十余公里,周圍工廠少、污染輕,氣候、溫度、濕度都比較適宜,高山主食竹及平壩竹較豐富,這無疑是大熊貓遷地保護的最佳選址。
1986年春節(jié),成都市文化宮。彩燈搖曳,人流攢動。逛燈會的市民在這里猜謎的猜謎、賞燈的賞燈,一派傳統(tǒng)佳節(jié)的喜慶氣氛。建設(shè)部鄭淑玲、四川省林業(yè)廳胡鐵卿、成都市園林局張安居等人鬧中取靜,相會八角亭,商量基地建立問題。
基地的定位,不僅僅是解決大熊貓溫飽的圈養(yǎng)場所,更應(yīng)該是探索大熊貓奧秘的科研機構(gòu),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知識的大課堂。其次,它雖建在成都市園林局斧頭山苗圃,但一定要面向全中國,面向全世界。
對基地建立的目的和任務(wù),就是通過人工繁育擴大大熊貓遷移地的種群數(shù)量,經(jīng)野化訓練和適應(yīng)性過渡階段后,最終將其放歸大自然,以擴大和復生種群,維持和提高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從而達到延續(xù)該物種,讓其與人類共存之目的。最后,一個日后名揚四海的名字敲定,那就是——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市興建大熊貓繁育基地的動議,得到了中央及各省市各級領(lǐng)導、有關(guān)部門和海外許多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在建設(shè)部、林業(yè)部和中國動物園協(xié)會的直接指導下,規(guī)劃占地約36公頃的基地項目,開始付諸實施。
談到基地的話題,成都市白蓮社區(qū)的社區(qū)書記廖成發(fā)顯得十分興奮,他說,他當年僅25歲,是公社的拖拉機手,親眼見證了基地的開工儀式,而且第一車砂石就是他親自拉來鋪上的。
廖成發(fā)回憶說,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開工奠基儀式,是在那年的3月25日舉行的。時任成都市市長的胡懋洲揭開奠基石上的“紅蓋頭”,只見一塊石碑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都市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奠基石”22個字,并配有大寫英文。胡懋洲揮起鏟子掊下第一鏟土。鞭炮響起,禮花飛濺。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正式破土動工啦!
一期工程80畝地,以園林局白蓮池苗圃為基礎(chǔ);二期工程560畝土地,有一大半是從農(nóng)民手中征得的。為了緩解失地農(nóng)民與建筑單位的矛盾,基地成功地讓當?shù)剞r(nóng)民參與基地建設(shè),綠化工程,使他們順利完成了從農(nóng)民到園林工人的轉(zhuǎn)化,在新的工作崗位大顯身手。一年之后,一期工程基本完成。
回想基地創(chuàng)建初期,職工們一邊蓋房,一邊種樹,費盡苦心。什么琴絲竹、觀音竹等大熊貓的最愛,首先種滿山頭。葉大如掌的闊葉林,如綠色的波浪,也漫過山脊。
為了早日為大熊貓安一個舒適的家,職工們咬緊牙關(guān)堅持著,天天在工地奔忙,一年穿爛了幾十雙草鞋。有人還一不小心滾下溝,摔傷了腰,落下多年不愈的傷痛。但是,再苦也不能苦熊貓。豪華的“14號獸舍”建成了。辦公室的破墻還露著縫,簡陋得令人咋舌。
一天,分管此項工作的副市長黃寅逵來到斧頭山,跟職工們一起吃飯。他端著飯碗,幽默地說:“吃著碗頭,要望著鍋里?,F(xiàn)在做一期工程,要想著二期的規(guī)劃、三期的藍圖。這不是成都的基地,這是全中國、全世界的熊貓基地?!贝撕螅?jīng)十余年的建設(shè),投資近4000萬元,完成了占地約36公頃的一二期工程,建成了大熊貓成體、亞成體、幼體獸舍,運動場、獸醫(yī)院、科研實驗樓等建筑。
大熊貓基地不僅受到普通游客的青睞,也是各國政要的最愛,他們來到成都,到基地看望大熊貓幾乎成為“規(guī)定動作”。
(摘自四川文藝出版社《白蓮池》 ? ?作者:劉小葵 ?蔣松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