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滎陽市博物館
滎陽京城花園位于河南省滎陽市東部檀山北麓的平地上,具體位置在索河路南側(cè),京城路東側(cè),扁擔(dān)王村以北。 (圖1)2002 年開工建設(shè)之前, 滎陽市文物勘探隊在此鉆探出古墓42 座,經(jīng)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滎陽市文物保護(hù)管理所聯(lián)合發(fā)掘, 其中的M5、M8、M35 出土器物較多①此三墓平、剖面圖上未標(biāo)明器物位置,文中器物位置根據(jù)現(xiàn)場照片及發(fā)掘記錄進(jìn)行描述。,茲介紹如下。
M5 為長方形豎井墓道土洞墓,由墓道、墓門、墓室三部分組成,方向180°。 (圖2)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大致長方形,斜坡底。 口長4.26米,南寬1.2 米,北寬1.12 米,深2.14~2.86 米。
墓門 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寬1.12 米,高1.07 米。
墓室 大致長方形, 東、西壁較直,北壁折曲,底與墓道呈自然傾斜狀, 拱頂。 長3米,南寬1.12 米,北寬1 米,頂高1.1 米,深3.66 米。 葬具朽蝕嚴(yán)重,僅存木棺灰痕,灰痕平面近長方形, 南北長約2.2米,寬約0.6 米,存高0.1 米。棺內(nèi)見零散人骨,頭向南。 隨葬器物置于墓室東壁中部,有陶俑、陶罐、陶壺、銅錢等。
M5 出土隨葬器物14 件,質(zhì)地分為陶、銅兩種。
1.陶器 13 件。 有風(fēng)帽俑、女侍俑、胡人俑、馬、駱駝、豬、羊、四系罐、壺、磨、碓等,除特別標(biāo)明胎質(zhì)外,均用白黏土(高嶺土)制成。
圖1 滎陽京城花園唐墓位置示意圖
圖2 M5 平、剖面圖
風(fēng)帽俑 2 件。 標(biāo)本M5:3, 頭戴黑色風(fēng)帽,短方臉,顴骨較高,腫眼泡,矮鼻梁,身穿白色團(tuán)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下著白裙,足著靴,左手垂于體側(cè),右手握拳于腹前,立于底板上。高22.1 厘米。(圖3-9)標(biāo)本M5:8,容貌、舉止大致同前,眉目較為清晰,黑色風(fēng)帽,紅袍,白裙,黑靴。 高21.6 厘米。 (圖3-10,封二-1)
女侍俑 2 件。 標(biāo)本M5:2,頭梳高髻,圓胖臉,瞇眼,疙瘩小鼻,抿嘴,上穿白色交領(lǐng)窄袖襦,肩披紅色長帛,下束白色曳地長裙,足尖微露,雙手相握于腹前,頭略前傾,立于地上。高25.9 厘米。(圖3-11,封二-2)標(biāo)本M5:9,頭梳雙環(huán)髻,圓胖臉,瞇眼,矮鼻,小嘴,上著白色交領(lǐng)窄袖襦,下著紅色曳地長裙,裙高束腋下,腹前腰帶飄垂,足尖出露,左臂垂于體側(cè),右手握頭于腹前,立于地上。 高23.3厘米。 (圖3-12,封二-3)
胡人俑 1 件,標(biāo)本M5:10,頭戴紅色尖頂翻檐胡帽,連檐眉,深目凸睛,鼻子尤大,寬嘴涂紅,身著白色交領(lǐng)窄袖短袍,腰束帶,下著褲,足著黑靴,左手握拳于腰側(cè),右手握拳于胸口,立于方形底板上。 高23.5 厘米。(圖3-13,封二-4)
馬 1 件。 標(biāo)本M5:1,馬勾首,立耳,張嘴,脖子較低,剪鬣,背置黑韉,鞍上覆蓋長袱,低臀后挫,尾失,四肢立地。 馬佩絡(luò)頭,有攀胸。 高46.3 厘米,長49.0 厘米。 (圖3-7)
駱駝 1 件。 標(biāo)本M5:11, 昂首揚(yáng)脖,抿嘴,頰毛墨繪,垂胡較短,背置紅色云紋圓毯,長尾垂于兩腿之間,四肢立地。 高38.0 厘米,長31.8 厘米。 (圖3-8)
豬 1 件。 標(biāo)本M5:12,低首,長嘴緊抿,獠牙出露,小眼,尖耳,拱背,長身,四肢曲臥于地。 高4.1 厘米,長10.9 厘米。 (圖3-1)
羊 1 件。標(biāo)本M5:6,昂首,抿嘴,卷角繞耳,短頸,平背,四肢曲臥于地。高5.9 厘米,長9.3 厘米。 (圖3-2)
陶罐 1 件。標(biāo)本M5:4,斂口,圓唇,短束頸,弧肩,鼓腹,平底,雙肩置泥條狀系。 口徑14.5 厘米,腹徑26.0 厘米,底徑12.8 厘米,高27.9 厘米。 (圖3-4)
陶壺 1 件。 標(biāo)本M5:13,泥質(zhì)灰陶。 斂口近似盤口,卷沿向下,圓唇,束頸,弧肩,鼓腹,平底。 肩部戳印四周圓圈紋。 口徑6.1 厘米,腹徑21.2 厘米,底徑9.7 厘米,高27.9 厘米。 (圖3-6)
陶磨 1 件。 標(biāo)本M5:5,由磨扇和臺座組成。 磨扇上、下連為一體,上扇中部一周凸棱,為貯糧處,不見磨眼。臺座上大下小,臺面可以承接面粉。 磨扇直徑7.0 厘米, 臺座頂徑9.2 厘米,底徑5.8 厘米,高5.2 厘米。 (圖3-5)
陶碓 1 件。 標(biāo)本M5:7,座板為長方形,碓柄支架低矮,柄與座板連在一起。 長14.5 厘米,寬5.3 厘米,通高1.6厘米。 (圖3-3)
2.銅器 1 件。 為隋五銖錢,保存較差。
圖3 M5 出土陶器
M8 為斜坡墓道土洞墓, 由墓道、墓門、 甬道、 墓室四部分組成, 方向188°。 (圖4)
墓道 位于墓室南部, 平面呈梯形,底與北壁均呈斜坡狀??陂L8.8 米,南寬1 米,北寬0.4 米,深6.0 米。
墓門 位于墓室之南,寬0.9 米,高1.0 米。
甬道 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長方形,拱頂。 長0.5 米,寬0.9 米,高1.25 米,底比墓道底北端低0.25 米。
墓室 大致長方形, 長2.44 米, 寬1.8米,頂高1.65 米。 墓室東部為棺床,和甬道底深度一致,西部比東部低0.25 米。葬具和墓主人骨骼均嚴(yán)重朽蝕,葬式不詳、器物位于墓室西部,有陶俑、陶器、瓷器、銅鏡等。
M8 出土器物23 件,質(zhì)地分為陶、瓷、銅三種。
1.陶器 19 件。 有風(fēng)帽俑、女侍俑、幞頭俑、駱駝、馬、豬、羊、雞、狗、盤口壺、磨、碓、井、灶等,除特別標(biāo)明胎質(zhì)外,均用白黏土做成。
風(fēng)帽俑 1 件。 標(biāo)本M8:15,頭戴白色風(fēng)帽,圓胖臉涂紅,濃眉細(xì)眼,八字胡須,身穿翻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下著裙,足著靴,左手垂于體側(cè),右手握拳于胸,立于底板上。左腿墨書“奴仆春”三字。 高21.4 厘米。 (圖5-1,封二-5)
圖4 M8 平、剖面圖
女侍俑 3 件。 標(biāo)本M8:16,容貌、舉止、服飾同M5 高髻俑,唯著紅裙。 高25.2 厘米。(圖5-2,封二-6)標(biāo)本M8:5,頭梳雙環(huán)髻,圓臉,細(xì)眼秀鼻,小嘴緊抿,上著紅色交領(lǐng)窄袖襦,肩披紅色長帛,垂于腹前,下著紅色曳地長裙,右足外扭,左腿前支,拱手立地。 高28.7厘米。 (圖5-3,封二-7)
幞頭俑 1 件。 標(biāo)本M8:6, 頭戴黑色幞頭,高眉深目,闊鼻大嘴,顴骨、下巴突出,身著團(tuán)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下著褲,足著黑靴,拱手立于底板上。 高26.7 厘米,寬7.8 厘米。(圖5-4,封二-8)
駱駝 1 件。 標(biāo)本M8:4,昂首,揚(yáng)脖,抿嘴,垂胡較寬,身形略前傾,背置圓毯,上搭馱囊,短尾下垂,四肢立地。高41.5 厘米,長31.1厘米。 (圖5-9,圖6-2)
馬 3 件,形制大小一致。標(biāo)本M8:20,頷首,尖耳朝前,大張嘴,平脖,剪鬣,后部似有一段為披鬣,平背置鞍韉袱,低臀,束尾,四肢立地。 墨繪絡(luò)頭、攀胸,韉涂黑彩。 高31.9 厘米,長35.2 厘米。 (圖5-10,圖6-1)
豬 1 件。 標(biāo)本M8:12,昂首,嘴緊抿前伸,獠牙出露,小眼,尖耳,無鬃,拱面,細(xì)尾甩于左臀, 四肢曲臥于地。 高5 厘米,長14.3 厘米。 (圖5-5,圖6-3)
羊 1 件。 標(biāo)本M8:11,昂首,抿嘴,大眼,卷角繞耳,短頸,平背,四肢曲臥于地。 身上墨繪黑條,以示羊毛。 高8.3 厘米,長11.8 厘米。 (圖5-6,圖6-4)
雞 1 件。 標(biāo)本M8:10,昂首,短喙,冠高頸短,體肥碩,翹尾,雙足立于圓形底板上。 翅未做出,渾身羽毛做成溝槽狀,并涂黑條彩。 高8.35 厘米,寬7.8厘米。 (圖5-7,圖6-5)
狗 1 件。 標(biāo)本M8:7,蹲姿,頭失,前腿直立,弓背,臀著地,蹲于圓形底板上。 殘高8.0 厘米,寬4.8 厘米。 (圖5-8)
盤口壺 2 件。 標(biāo)本M8:1,灰陶。 極淺盤口,平折沿,圓唇,束頸,弧肩,鼓腹,平底。 最大徑在上腹。 口徑10.8 厘米,腹徑33.8 厘米,底徑15.2 厘米, 高43 厘米。 (圖7-1) 標(biāo)本M8:17,灰陶。 淺盤口,弧平沿,圓唇,束頸較細(xì),弧肩,鼓腹,底略內(nèi)凹。 最大徑在中腹。 口徑8.8 厘米,腹徑21.3 厘米,底徑12.1 厘米,高30.6 厘米。 (圖7-2)
陶磨 1 件。標(biāo)本M8:8,由磨扇和臺座組成。 磨扇中部有兩個進(jìn)糧孔, 周圍刻畫有糧食。 臺座空心,上大下小。 高4.3 厘米,磨扇直徑4.4 厘米, 臺座頂徑6.4 厘米, 底徑5.2 厘米。 (圖7-3)
陶碓 1 件。 標(biāo)本M8:9,底板為長方形,碓柄支架低矮,柄與座板連在一起,臼隱沒在碓柄頭端之下,可見杵之上端。 長14.7 厘米,寬5.2 厘米,高1.8 厘米。 (圖7-5)
陶井 1 件。標(biāo)本M8:23,近方形,井體呈梯形臺體,井框置于井體之上,四角上有花瓣形鉚釘。 長9.25 厘米,寬8.6 厘米,高5.8 厘米。 (圖7-6)
陶灶 1 件。標(biāo)本M8:22,長方形灶臺,前有擋煙墻,下設(shè)拱形灶門,灶面有一圓坑,以示鍋。 長6.0 厘米,寬5.6 厘米,高7.0 厘米。(圖7-4)
圖5 M8 出土陶器
2.瓷器 3 件。 僅見瓷壺、瓷罐兩種。
瓷壺 1 件。標(biāo)本M8:13,白瓷胎。盤口尖唇,短束頸,弧肩,垂腹,假圈足。通體白釉??趶?.8 厘米,腹徑11.2 厘米,底徑6.5 厘米,高14.2 厘米。 (圖7-7)
瓷罐 2 件。白瓷胎。標(biāo)本M8:3,斂口,方唇,斜直領(lǐng),近平肩,鼓腹,下腹弧收,假圈足。頸、肩間等距設(shè)三泥條狀系。內(nèi)壁施褐釉,外壁施至下腹,唇面無釉。 口徑8.0 厘米,腹徑16.8 厘米,底徑7.8 厘米,高21.2 厘米。(圖7-9,圖6-6)標(biāo)本M8:14,斂口,方唇,斜直領(lǐng),溜肩,鼓腹,假圈足。頸、肩間設(shè)四泥條狀系。內(nèi)壁施褐釉,外壁施至上腹。口徑5.2 厘米,腹徑11.5厘米,底徑6.7 厘米,高14 厘米。 (圖7-8)
目前關(guān)于中西醫(yī)結(jié)合在慢性鼻竇炎圍手術(shù)期的治療較少報道,故本課題通過研究中成藥藿膽片(紫鑫藥業(yè)生產(chǎn))(批號JHA20A00000093)在鼻內(nèi)鏡圍手術(shù)期治療慢性鼻竇炎的療效,其與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進(jìn)行對比,分析藿膽片結(jié)合西醫(yī)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效果,報道如下。
3.銅器 1 件。
銅鏡 1 件。標(biāo)本M8:2,圓形,三角緣,圓紐,圓紐座。 鏡背以一周銘文分為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為四神獸繞紐奔走;銘文為“光流素月,質(zhì)稟玄精。澄空鑒水,照回凝清。終固永古,瑩此心靈”;銘文外依次為篦紋、三角紋、水波紋、三角紋各一周。 直徑13.5 厘米。 (圖8)
M35 為豎井墓道帶天井的土洞墓, 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方向184°。 (圖9)
圖6 M8 出土器物
墓道 平面呈倒長條形, 南部底有九級臺階,北部為斜坡狀。 長6.6 米,南寬0.6 米,北寬1.0 米,深5.45 米。
過洞 位于墓道和天井之間,長方形,斜坡底,拱頂。 長2.4 米,寬0.8 米,頂高2.1 米。
天井 位于甬道之南,平面近長方形,北端東西兩壁外弧。 長1.8 米,南寬0.9 米,北寬1.2 米,深6.7 米。
甬道 位于天井和墓室之間, 平面呈倒梯形,拱頂,底接天井底,呈自然斜坡狀。 長0.65 米,南寬0.85 米,北寬0.9 米,頂高2 米。
墓室 梯形,拱頂,近平底。 長3.08 米, 南寬2.16 米, 北寬1.86米,頂高2.1 米,深7.95 米。 墓室西部為生土棺床,高出東部0.2 米。棺床上僅存木棺灰痕, 大致呈長方形,南北長2.1 米,東西寬0.98 米,棺板厚0.05 米,殘高0.1 米。棺痕內(nèi)有人骨兩具,已嚴(yán)重朽蝕,僅見一人頭骨及兩人的下肢骨。 隨葬器物位于墓室東部, 有陶俑、 陶器、瓷器、銅錢、蚌等。
M35 墓出土器物45 件, 質(zhì)地分為陶、瓷、銅、蚌四種。
1. 陶器 39 件。 主要有鎮(zhèn)墓獸、武士俑、幞頭俑、女侍俑、小幞頭俑、倭墮髻俑、伏聽俑、馬、駱駝、豬、羊、雞、狗、鴿、罐、壺、磨、碓、井等。 除特別標(biāo)明胎質(zhì)外,均為紅陶。
鎮(zhèn)墓獸 2 件。 標(biāo)本M35:17,
人首鎮(zhèn)墓獸。頭頂粗角殘斷,角根又長一小角,兩耳斜向上,粗眉大眼,寬嘴緊抿,肩生三角形雙翼,前肢短粗直立, 后肢蹲坐于橢圓形低巖座上。高33.3 厘米。(圖10-1,封三-1)標(biāo)本M35:3, 獸首鎮(zhèn)墓獸。 頭上角失,大眼高鼻,張嘴露舌,肩上翼失,腹、下肢亦失,低巖座。 (圖10-2)
武士俑 2 件, 大小形制一致。 標(biāo)本M35:16,頭戴寶頂盔,臉殘,僅見寬嘴大眼,肩披膊,有套袖,甲身胸前兩圓護(hù),有胸索與腰索,下著戰(zhàn)裙,足著靴,雙手拄劍,立于橢圓形低巖座上。 高33.3 厘米。 (圖10-3,封三-2)
幞頭俑 2 件, 大小形制一致。 標(biāo)本M35:23,頭戴黑色幞頭,幞巾子朝前,高鼻小眼,抿嘴,上著團(tuán)領(lǐng)中袖袍,腰束帶,下著褲、靴,拱手立于方形底板上,肚較鼓。 高23.6 厘米。 (圖10-4,封三-3)
圖7 M8 出土器物
圖8 M8 出土銅鏡(M8:2)
女侍俑 3 件, 大小形制一樣。 標(biāo)本M35:20,頭梳倭墮髻,圓胖臉,細(xì)眉瞇眼,豐鼻秀唇,十分美麗,身著交領(lǐng)中袖襦,下束曳地長裙,足尖出露,拱手搭巾立于地上。 高19.7厘米。 (圖10-5,封三-4)
小幞頭俑 2 件, 大小形制一樣。 標(biāo)本M35:36,頭戴幞頭,面目不清,身穿團(tuán)領(lǐng)窄袖袍,腰束帶,下著褲、靴,拱手立于地上。 高9.2厘米。 (圖10-6)
倭墮髻俑 8 件, 大小形制一樣。 標(biāo)本M35:34,頭梳倭墮髻,窄臉,眉目不清,上著窄袖襦,下著曳地長裙,足尖微露,拱手低頭立于地。 高10.4 厘米。 (圖10-7)
伏聽俑 1 件。標(biāo)本M35:33,頭戴黑色幞頭,上著團(tuán)領(lǐng)袍,腰束帶,抄手屈腿,俯于地,頭埋于臂間。 長11.3 厘米,寬5.8 厘米,高3.4 厘米。 (圖10-8)
馬 3 件。 標(biāo)本M35:1,頷首略殘,立耳,揚(yáng)脖,剪鬣,背置鞍袱,尾殘,四肢直立于地上。 通高29.8 厘米, 長30 厘米。 (圖10-17)標(biāo)本M35:29,白黏土胎。 勾首,立耳,抿嘴,揚(yáng)脖,剪鬣,背置鞍韉,上有束袱,臀后挫,束尾,四肢立于長方形底板上。 高29.2 厘米,長32.5 厘米。 (圖10-18,封三-5)
駱駝 2 件。標(biāo)本M35:18,昂首,抿嘴,大眼,小耳,頸略短,有垂胡,曲頸,背上雙峰較矮,周置圓毯,毯上有貨架與馱囊,短尾下垂,四腿立于長方形底板上。高31.0 厘米,長27.2厘米。 (圖10-19,封三-6)
豬 1 件。標(biāo)本M35:12,頭較長,嘴前伸,大眼,小耳,背微拱,鬃較短,小尾甩于右臀,四肢伏臥于地。高3.4 厘米,長10 厘米。(圖10-9)
羊 1 件。標(biāo)本M35:7,錯模。昂首,抿嘴,小眼,大角繞耳,短頸,平背,低臀,四腿曲臥于地。 高7.2 厘米,長10.4 厘米。 (圖10-10)
圖9 M35 平、剖面圖
雞 1 件。 標(biāo)本M35:47,昂首,短喙,小眼,高冠,有垂肉,翹尾長大,雙腿立于地上。高7.3 厘米,寬8.3 厘米。 (圖10-11)
狗 1 件。 標(biāo)本M35:13,頭較小,抿嘴朝前,小眼大耳,前肢直立,略弓背,后肢蹲于底板上。 高10.9 厘米。 (圖10-12)
鴿 4 件,大小形制一樣。標(biāo)本M35:38,昂首,無嘴、眼,長頸翹尾,腹著地。高3.1 厘米,寬3.0 厘米。 (圖10-13)
陶罐 2 件。 標(biāo)本M35:21,泥質(zhì)灰陶。 直口,圓唇,短束頸,弧肩,鼓腹,平底。 肩、近底部用紅彩繪仰、覆蓮瓣,兩者之間為卷草紋。 口徑12.7 厘米, 腹徑20.4 厘米, 底徑8.4 厘米,高23.8 厘米。 (圖11-1,封三-7)標(biāo)本M35:22,口頸殘,弧肩,鼓腹,平底。 腹徑20.4 厘米,底徑10.8 厘米,殘高20.5 厘米。 (圖11-2)
陶壺 1 件。 標(biāo)本M35:30,泥質(zhì)灰陶。 淺盤口,平折沿,方唇,束頸,溜肩,鼓腹,平底。口徑3.6 厘米,腹徑11.6 厘米,底徑6.2 厘米,高17.4 厘米。 (圖11-3)
陶磨 1 件。 標(biāo)本M35:8,由磨扇和臺座組成。 磨上、下扇連為一體,上扇周有凸棱,作為貯糧處,不見進(jìn)糧孔。臺座頂面平,直壁。磨扇直徑5.9 厘米,臺座底徑8 厘米,高3.4 厘米。 (圖10-14)
陶碓 1 件。 標(biāo)本M35:15, 座板為長方形,碓柄支架低矮,柄與座板連在一起,臼隱沒在碓柄頭端之下,可見杵之上端。長12.5 厘米,寬4.0 厘米,高2.2 厘米。 (圖10-16)
陶井 1 件。標(biāo)本M35:9,方臺體,井框置于井體之上,四角上有圓鉚釘。邊長7.4 厘米,高5.0 厘米。 (圖10-15)
2.瓷器 2 件。
瓷碗 1 件。 標(biāo)本M35:5,灰瓷胎。 侈口,圓唇,唇下一周凹弦紋,淺弧腹,假圈足。 內(nèi)壁施姜黃釉,外壁施釉近圈足。 口徑16 厘米,底徑8.3 厘米,高6.6 厘米。 (圖11-4)
圖10 M35 出土陶器
瓷壺 1 件。 標(biāo)本M35:14,灰白瓷胎。 口頸殘,弧肩,球腹,假圈足。 腹部有密集淺凹弦紋。 施褐釉近圈足。 腹徑9 厘米,底徑4.3 厘米,殘高9.9 厘米。 (圖11-5)
3.銅錢 3 枚。
開元通寶銅錢3 枚,保存較差。
4.貝器 1 件。
文蛤 1 件。 標(biāo)本M35:41,圓三角形,表面有褐色生長紋理。 長4.3 厘米,寬3.6 厘米。(圖11-6)
圖11 M35 出土器物
1.年代。 M5、M8 均出土有白黏土制作的風(fēng)帽俑、女侍俑、馬、駱駝、豬、羊、磨等,器形高度雷同。這些器物同滎陽周古寺唐墓M7[1]、公元676 年鄭州丁徹墓[2]的同類器完全相同,它們應(yīng)當(dāng)是一個窯場生產(chǎn)的。 另外,M5 的灰陶壺同周古寺的陶壺完全相同,M8 的銅鏡內(nèi)區(qū)為奔獸,外區(qū)為三角紋, 這與丁徹墓銅鏡風(fēng)格相同。 故M5、M8 雖然沒有出土鎮(zhèn)墓獸、武士俑,但兩墓年代可大致定在公元675—680 年間,不會再晚。
M35 出土的有鎮(zhèn)墓獸,皆蹲于低臺座上,雙翼為豎著的三角形, 與公元740 年洛陽豆盧氏墓[3]鎮(zhèn)墓獸的束發(fā)狀翼有別,接近約公元750 年的洛陽史家屯唐墓HM1243[4]鎮(zhèn)墓獸的三角翼。 此墓還有巾子完全踣倒的幞頭俑、倭墮髻俑,這兩種器物出現(xiàn)在公元723 年之后,因公元723—735 年間鎮(zhèn)墓獸翼均為分齒羽翼,故M35 的年代只能在公元735 年之后,更有可能在公元740—750 年間。
2.墓葬形制。M5 為小型墓,M8、M35 為中型偏大的墓,后兩墓墓道偏于墓室東側(cè),三墓皆是土洞墓, 級別當(dāng)然要比磚室墓的周古寺M7、丁徹墓低。 后兩墓墓道皆位于南壁正中,一般認(rèn)為這是級別高的表現(xiàn), 當(dāng)然有天井的話,級別會更高。 M35 有一天井,在土洞墓中級別是高的,故出土有鎮(zhèn)墓獸、武士俑。 M5、M8 不見鎮(zhèn)墓獸、武士俑,這在墓葬制度較嚴(yán)的初唐是可以理解的。
3.器物風(fēng)格。 M5、M8 出土的器物大部為白黏土制成的陶俑,這在鄭州市區(qū)至滎陽一帶很少見。 這一帶出土的俑一般為紅陶胎,故M5、M8、周古寺M7、丁徹墓出土的陶俑可能為鞏義窯制作。 風(fēng)帽俑、幞頭俑、女侍俑是這一時期的常見俑,皆立于底板上,馬、駱駝皆立于地上,當(dāng)然,周古寺M7、丁徹墓的鎮(zhèn)墓獸、武士俑、文官俑皆立于最低的臺座上。 M35 的俑均為紅陶,體現(xiàn)了鄭州至上街這一區(qū)域獨(dú)特的用陶特點。 雖然此墓級別不低,但是與洛陽同期墓葬相比,其陶俑還是略遜一籌的。
本文得到郝紅星研究館員指導(dǎo)。
發(fā)掘:高贊嶺 梁西乾
攝影:王 羿 劉良超
繪圖:高贊嶺 馬安義
執(zhí)筆:高贊嶺 季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