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江西省核工業(yè)二六八地質調查院 江西上饒 334700
礦區(qū)位于揚子準地臺(Ⅰ1)下揚子-錢塘臺拗(Ⅱ1)弋陽-玉山臺陷(Ⅲ2)懷玉山穹褶斷束(Ⅳ4)之西南端。區(qū)域內震旦系火山碎屑巖、火山熔巖廣泛出露。本區(qū)地處贛東北深斷裂和萍鄉(xiāng)—紹興深斷裂之間,斷裂構造極為發(fā)育,尤以贛東北深大斷裂經工作區(qū)北部,它的旁側次級構造給礦區(qū)的定位、形成、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出露面積大(>100km2)呈巖基產出,受褶皺隆起構造控制為主,呈等軸狀或橢圓狀;巖體多侵入于中上元古界的薊縣紀張村巖群和青白口系登山群及震旦紀——早古生代淺變質巖系中[1]。
礦區(qū)出露地層簡單,僅為震旦系下統(tǒng)休寧組(Z1x)和第四系,現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震旦系下統(tǒng)休寧組為一套山麓—河流相—濱岸沉積的碎屑巖,其內有較多的凝灰物質,在礦區(qū)范圍內頂底板均有見到,厚度大于1000m。由于該組地層巖性有下粗上細的特點,可分為上、下兩個巖性段,礦區(qū)出露的地層為休寧組上段,可進一步劃分為上、下兩個亞段。
①休寧組上段下亞段(Z1x2-1)。在區(qū)內大面積出露,為一套砂質、凝灰質、泥質和硅質等互層組成的淺變質巖系,是區(qū)內的主要地層。主要巖性為雜色中薄層-厚層狀凝灰?guī)r、凝灰質細砂巖-粗粉砂巖、凝灰質絹云母板巖、絹云母沉凝灰?guī)r。發(fā)育水平層理、小型交錯層理和波狀層理,膠結物中
火山凝灰質成分較泥質含量少。該地層凝灰?guī)r中富含Ca元素,而Ca元素為螢石礦成礦元素之一,因此該地層可以說是螢石成礦的礦源層之一。區(qū)域上來看本區(qū)螢石礦產有相當部分均產于震旦系地層,據統(tǒng)計贛東北地區(qū)36.8%的螢石礦床與該地層相關。
②休寧組上段上亞段(Z1x2-2)。分布于礦區(qū)南部,主要特點是巖石的基本色調較淺,以黃白、淡青色多見,陸源碎屑物含量較少,膠結物中火山凝灰質成分增多,局部具有紋層較好的沉凝灰?guī)r。主要巖性為層狀千枚巖化凝灰質粉砂巖、凝灰?guī)r,水平層理發(fā)育。
(2)第四系(Q):分布在地勢低洼處,巖性為土黃色及紅色的含礫砂質粘土、亞粘土、腐植土等殘坡積物,厚度1.0-3.0m不等。
礦區(qū)內構造受葛源——臨江湖復式向斜制約,構造線方向基本與區(qū)域構造線方向平行。礦區(qū)內見三條北東向的平行斷裂構造,分別為F1、F2和F3。
F1斷層:斷裂構造從礦區(qū)中部橫貫東西,前期為張扭性,后期壓扭性。產狀145-160°∠55-71°,走向長大于650m,沿走向兩端均延伸出界外,寬1-5m,走向延伸、傾向延深均較穩(wěn)定,連續(xù)性好。斷層一般見構造角礫巖,角礫呈棱角狀,大小2-5cm,成分有石英、螢石、局部有角巖等,構造兩側主要為碎裂凝灰質細砂巖-粗粉砂巖等。巖石蝕變強,主要有硅化、粘土礦化等。沿斷層有螢石礦化,其富集地段構成螢石礦體[2]。
F2斷層:為F1斷層的平行構造,位于礦區(qū)東部,為張扭性。產狀148°∠56°,走向長160m,寬1-3m。斷層附近一般見構造角礫巖,角礫呈棱角狀,大小1-2cm,成分有硅化凝灰質砂巖、石英等,構造兩側巖石硅化較強等。沿斷層有螢石礦化,其富集地段亦可構成螢石礦體。
F3斷層:位于礦區(qū)北西側,亦為張扭性。產狀150°∠65°,走向長大于350m,寬1-2m,由構造角礫巖、石英脈及螢石礦化組成,構造兩側巖石硅化較強等。
贛東北地區(qū)的螢石礦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經常在一個礦區(qū)內,存在一個主含礦的斷裂,其他斷裂居次。
在區(qū)內的F1和F2斷層均發(fā)現脈狀螢石礦體,F3斷層地表見螢石礦化(深部尚未進行工程控制),礦體一般呈單脈狀產于斷裂中,F1為礦區(qū)主礦體賦存構造。
礦體產狀與構造破碎帶基本一致,為146°-158°∠56°-68°??刂谱呦蜃畲箝L度440m,最大延深370m。在走向或傾向上形態(tài)呈總體較穩(wěn)定的脈狀。礦體厚度0.55-3.08m,平均厚1.20m,厚度變化系數44.83%,礦體形態(tài)復雜程度屬簡單;主要有用組分CaF2品位30.00-68.76%,平均46.92%,品位變化系數21.19%,有用組分的均勻程度屬均勻。礦體頂底板圍巖為主要為凝灰質砂巖及粉砂巖、凝灰?guī)r、硅質巖。巖層產狀155°∠56°,近礦圍巖蝕變見弱硅化、螢石化。
根據野外地質認識,同時結合本地區(qū)螢石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有:
(1)構造標志:在震旦系地層中發(fā)育的北北東向斷裂和北東向斷裂,是礦體的重要控礦、容礦構造,是找礦的良好標志。
(2)中酸性—酸性巖漿巖標志:與中酸性—酸性巖漿巖有關的螢石礦床儲量占我國螢石礦總儲量的50%(曹俊臣,1987)。磨盤山螢石礦位于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巖漿巖外接觸帶,與燕山期侵入巖密切相關,可確定中酸性—酸性巖漿巖為找螢石礦的標志之一。
(3)圍巖蝕變標志: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本區(qū)所有構造帶均可見到,特別是表部見細脈狀螢石充填于硅化帶裂縫中,為最佳的圍巖蝕變標志。
(4)螢石礦化標志:地表出露的螢石礦體受風化作用形成的螢石礫、螢石塊,是直接的找礦標志[3]。
本區(qū)位于欽杭結合帶北東段,區(qū)內變質作用、巖漿活動、構造運動相當頻繁,為螢石礦產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礦體賦存于震旦系凝灰質砂巖中的北東向壓扭性斷裂構造(F1),螢石礦體的形成與賦礦地層巖性及斷裂構造有直接聯系,同時與燕山期黑云母花崗巖密切相關,通過燕山晚期的地質活動,有利于螢石的成礦。螢石礦體的產出嚴格受特定地層、構造、巖漿巖的控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今后在該地區(qū)找礦可從這幾個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