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疫情對各行各業(yè)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考驗,在傳統(tǒng)的學校課堂環(huán)境暫時“失靈”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開展“停課不停學”?如何讓這一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變成學生人生中難能可貴的一次感知中華民族面對苦難自強不息、團結向前精神價值的機會?此題暫無答案,只能一邊摸索實踐,一邊學習思考。
一、關注課本外的世界
疫情期間,學生實行居家學習方式。讓孩子學什么、怎么學、效果如何、怎樣跟進有效評價等等,這是一系列擺在雁小教育人面前的一道道問題,面對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與素材,怎么選、如何有效的使用?我們都想用最佳的狀態(tài)與最好的方式迎接“停課不停教”,讓孩子們在這段特殊時期,居家生活學習豐富多彩、有所受益。為此我關注了:重慶謝家灣小學、清華附小、人大附小.....若干所,目前在教育理念和做法獨具特色的學校,不斷從這些學?;顒咏嬇c做法中進行學習。
關注學生作為個體“人”的成長,需要什么?一定不是局限于課本,而是借用身邊活生生的事例去感知、去學習、去成長才會更有力量。疫情來襲我們每個人都卷入其中,更置身其中,借現象為教材,世界就是課堂。融和教育提倡:融匯共育,和而不同。學古今中外、識當下未來,為豐富而美好的生命添彩!我想雁小的“融合課程”也可以在疫情期間發(fā)揮作用。具體思路即:將學習(學科知識)與當下事件相結合,使其課程化、系列化;將學習(學科知識)與游戲學習相結合,以學定教、以趣促學;將學習(學科知識)與動手操作相結合,使其知行合一。
在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思˙范梅南《教育的情調》一書中,看到這樣一番話,非常認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在成長,在體驗生命,同時也在體驗著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因此教育者應該有意識的向孩子們展示生活中各種可能的存在方式,生長不同于成長!我想,孩子們都必須經過親身探索、選擇和嘗試行動才能認識生活、學會做事,因此不能總是僅僅期待學生去發(fā)現,而應該允許他們行動、實踐。
二、化“疫情危機”為“教育契機”
在雁小三年級學生中開展的“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主題項目式學習”,就是借當下事件進行有效學習的一個案例,因勢利導將“疫情危機”轉化為“教育契機”。從引導學生如何有效進行項目點選擇,激發(fā)學生好奇的體驗著手。當然,我們知道真正的好奇并不是問好多好多的問題。例如:學生問這是什么???“新型冠狀肺炎”。詢問事物的名稱是一項很有意義的人類活動,然而學生期待的卻是更多的答案,期待長輩、朋友、老師談談更多關于這個名字背后的事情;期待自己去探究這個名稱,還能帶來什么有意思、或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他們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進一步鏈接社會與世界,進而形成自己與知識的深層次關系。當學生有了自己選擇的項目點,就開始步入探究過程,這時學會合作、學會分工也很關鍵,教師給予學生細化的指導、策略、步驟,引導其用具體 可操作化的方法進行研究。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當學生呈現出多元化的成果作品時,我們應當用雙手或笑臉回應孩子們,并感謝能與他們共同的分享,共同經歷創(chuàng)造過程。我們有一位老師在這點上做的讓人敬佩,班級里每一名學生項目式學習的成果,教師逐一進行點評、鼓勵和肯定,當然這種表揚和鼓勵是有意義的,而不是不加區(qū)別地給予。
將學科學習與學科游戲、動手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愛學、樂學,受益其中。例如:學校重視學生居家體育鍛煉,體育教研組的老師們將“體育項目+視頻”的直觀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移植于家庭環(huán)境中,形式多樣的居家鍛煉方案,讓學生在居家的日子里依然可以強健體魄。對音樂學科而言,老師們積極研討如何利用家庭常見的材料,制作小型打擊樂器。音樂課不僅僅是學會演唱一首歌曲,更多的應該是通過音樂學習,體驗美、感受美、鑒賞美,以此成為美育教育的載體之一。
三、發(fā)揮“云端”優(yōu)勢 提升學習效果
在延遲開學期間,我們認為不必急于開展新課教學。首先應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合理的一日規(guī)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云端的學習更是如此,每天要求學生“依計行事”。借在線學習優(yōu)勢,做到“一班、一科、一節(jié)奏”,用舒緩的課程推進節(jié)奏,從容展開孩子們的居家學習之旅。
“好的學習方法不是來自老師們找到了一種好的教學方法,而是來自給學習者更好的機會去建構”我們在人民教育的公號中,看到這樣的描述。是的,我們關注真實的學科課堂教學,在云端通過教師們的直播、視頻會更加直觀,當看到老師的身影、面龐,會讓學生倍感親切、又“有樣可依”,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尤其針對低年級學生效果極佳。
及時跟蹤評價學生的居家生活學習狀態(tài),及時提出指導建議。由于家長逐步開始復工,學生居家學習被管理及督促功能弱化,原則上不去勉強學生提交作業(yè),多關注自主學習。對于無人陪伴的孩子、沒有網絡的學生、比較特殊學生的個體輔導,都需要有更好的解決對策。
讓每一節(jié)直播或錄播課程變得有吸引力,探索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的新途徑,應對學習內容和方式的變化,營造“少教多學、處處可學”的環(huán)境,讓多樣的學習方式反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投入,讓我們一起上一節(jié)人生大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