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曉芬
【摘要】初中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閱讀過程是多種語言知識穿插、交融、作用的過程,其中包括文字、語法、詞匯、語義、句式等,任何單一的語言知識根本無從理解閱讀材料的意思,必須多種知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才能真正理解閱讀材料的內涵。因此就需要我們直視當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重視中學生英語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提高,促進中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泛讀與精讀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1-0151-02
一、問題的提出
閱讀可以促成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也能了解知識文化背景并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但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慣性,一些教師并沒有轉變和更新自己的教學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導致閱讀教學成為“老大難”,學生認為閱讀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情而失去興趣,教師則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記住知識點,掌握語感,而一味要求學生去讀去聽,這也使“教”與“學”之間不能形成很好的平衡。在開展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技能,這樣才能達到“授之以漁”的效果,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而進一步理解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進行閱讀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成學生知識的內化。
二、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興趣不足:習慣養(yǎng)成的短板
初中生對于英語閱讀普遍存在畏難心理,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養(yǎng)成方面,往往存在兩個極端,比較樂于學習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和對英語學習無法提起興趣、對英語閱讀沒有信心的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英語的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點和技能,大部分的學生對于英語學習采取的方式是死記硬背,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自然是沒有什么興趣可言。
(二)閱讀技能障礙:能力提升的阻力
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在閱讀技巧掌握方面比較薄弱,往往缺乏把握整篇文章的意識,只拘泥于文章的淺層表征,不能把握文章的深層含義。初中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往往又以詞語、句子的角度出發(fā)進行全文理解,很容易出現(xiàn)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現(xiàn)象。另外在閱讀技能方面,一些學生受到以往不良閱讀習慣的影響,這也造成學生的閱讀能力低下,閱讀效果不好。
(三)教學策略缺失:閱讀指導的失效
教師為了提升學生整體的成績,往往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比較容易“出彩”的詞匯和語句知識的講解上,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更不能真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運用創(chuàng)意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對所閱讀的文本整體進行把握,訓練的方式單一且集中于應對考試方面,使學生無法在科學有效的閱讀指導中獲得更進一步的提升。
三、“泛讀+精讀”模式下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激趣課堂:轉變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
興趣是促成學生開展英語閱讀訓練的重要動力,因此在開展泛讀+精讀模式下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看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抓住英語學習中比較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成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訓練中,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Newspaper時,教師在進行教學前為學生提供China daily,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文章進行閱讀,在閱讀時,教師由淺入深進行引導,首先讓學生通過瀏覽文章標題,讓學生在標題中初步生成對文章主題的認知,在接下來的泛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找關鍵詞的方式抓住文章的“題眼”,然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深度,由學生對文章的結構進行分析,并選取一小段文章內容進行精讀,包括段落的主要內容概述提取,精讀片段所要表達的中心等。
(二)巧促技能:扭轉學生不良閱讀習慣
要想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和習慣,需要轉變學生以往的不良學習慣,培養(yǎng)學生以良好的英語思維進行閱讀,用英語閱讀文本的字、詞、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學習Water時,教師將教學過程分為幾個部分,Pre-task Preparation過程中,通過閱讀前策略的預讀和預濁,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check wheth-er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讓每一個小學生都將自己在泛讀時對文章形成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記錄,并通過自己發(fā)現(xiàn)的關鍵詞或者關鍵句作為支持自己預判斷的證據(jù),并在接下來的精讀活動中驗證自己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情況。而在While-reading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精讀,將自己不認識的詞圈出來,并推測詞義記錄下來,在具體的細讀過程中,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章的內容對詞義進行猜測,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關注到文章的字詞句,循序漸進地增加任務難度,讓學生“跳一跳都能得到”,不斷達到“最近發(fā)展區(qū)”。
(三)創(chuàng)新引導:豐富不同形式閱讀體驗
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為學生在閱讀時結合上下文義理解生詞,并對接下來故事的走向進行預測提供有效的指導策略。在活動中我們主要采取以下幾個策略:
1.教師示范
教師為學生進行閱讀示范,通過標準的朗讀、到位的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使文本的內容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通過教師的示范對文本的內容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的圖畫和文字的美感,促成學生審美能力和想象力的發(fā)揮。
2.學生自讀
教師示范完成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通過精讀與細讀文本內容,從中提煉有用信息。配合圖畫推測生詞詞義及故事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精讀和細讀關注到文本細節(jié),并讓學生在自讀時推測生詞詞義的基礎上,學會查閱詞典驗證自己的推測。
3.分層閱讀
結合學生的不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一方面,在進行文本的選擇上要以學生的整體能力與水平為依據(jù),另一方面,在閱讀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行分層閱讀。例如可以將學生按照能力強帶能力弱進行分組,使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在更多的交流和分享中得到更加豐富的體驗。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