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寧宇
【摘要】高中美術是一門致力于培養(yǎng)高中生審美能力的藝術學科。在高中美術篆刻學習中加入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更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大大提升學生對藝術的欣賞和鑒定能力。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巧妙地滲透在高中美術篆刻教學中進行探討,力求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理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整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高中美術篆刻;巧妙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1-0131-02
一、以興趣培養(yǎng)為主,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能否快速學會一項新知識的基礎,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篆刻,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的結合,用以制作印章的藝術。其主要材料是石材,主要工具為刻刀,是以漢字為表象的并由中國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藝發(fā)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是傳統(tǒng)文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固有的篆刻教學活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多將重心放在基礎知識、布局章法、篆刻刀法的講解上,多采用灌輸的方式讓學生死記硬背,學生僅僅了解篆刻的表面含義,而對美術篆刻的深層含義則一點都不了解,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學習美術篆刻的興趣。因此,為了增加學生學習篆刻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美術篆刻的各項活動中,教學教師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替代固有的教學模式,用熟悉的事物引入教學內容,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篆刻技術的積極性。
在篆刻教學前,教師可借助學生熟悉的教學素材,引入教學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篆刻技術教學開始時,教學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設備,首先播放一段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一段宣傳片,再將2016年里約奧運會會徽的照片展現出來,因為里約奧運會徽的圖案設計是有三個虛擬的人形圖案組成的,細看是人形圖案,遠看構成圖形的會徽像極了著名的景觀,整體的構造十分精美巧妙,用其當作美術篆刻的教學素材是再合適不過了。在視頻播放后將素材中包括哪些篆刻信息等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加以思考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傳統(tǒng)文化更巧妙地融入美術篆刻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高中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二、豐富美術篆刻的傳統(tǒng)教學內容
傳統(tǒng)教學引入高中美術篆刻的教學過程中其意義主要有兩種。其一,讓學生在學習篆刻過程中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感受美術篆刻中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其二,讓學生通過傳統(tǒng)文化與篆刻藝術相結合的美術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多樣的篆刻教學內容必不可少。因為豐富的篆刻活動能使學生在參與篆刻的過程中,增加其藝術鑒賞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發(fā)散思維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從心里喜愛美術篆刻這門學科。
另外,學生在剛剛接觸篆刻技術的初級階段,由于學生對篆刻這門學科不了解,且對篆刻的基礎內容并不熟悉,如果教師一味地采用灌輸性教學,旨在強調篆刻藝術的重要意義,則會對學生學習篆刻藝術的興趣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為學生講解什么是篆刻藝術,而不是為求教學進度一氣呵成地將知識灌輸到學生的腦海里。所以,為了增加教學質量,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或者關注度較高的教學題材和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自主建立篆刻活動小組或者篆刻藝術活動社團。這樣可以為同學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提供更多的平臺,讓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到學習篆刻藝術的更多樂趣和意義。在學生自主成立的組織和社團學習小組后,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多利用課余時間自主設計篆刻題材,如:藏書印、肖像印等。以這種鼓勵自主創(chuàng)作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豐富篆刻教學內容,還能緩解枯燥的課業(yè)學習帶來的壓力,讓學生在自主完成篆刻樣本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三、在美術篆刻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作力和思考能力
新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發(fā)展,使篆刻的方式也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在網絡信息快速發(fā)展多元化時代,為多樣化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更為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供了便利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篆刻活動,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再加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更是對學生整體的文化素養(yǎng)提升。傳統(tǒng)文化與篆刻藝術之間的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為學生今后的長遠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在篆刻藝術的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掌握好教學內容側重點,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有效的教學,才能讓篆刻藝術更好地融入學生的思想里。教學的目的主要有兩點,首先,教師應注重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將傳統(tǒng)的篆刻技術充分掌握并加以應用;其次,教師應注重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合理設計篆刻課題,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篆刻藝術內涵。
例如,為了讓學生將篆刻藝術的專業(yè)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或者課外讀物,讓學生多熟識一些篆文,也可以在課堂上開展篆體寫作,手把手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書寫篆體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于篆刻藝術的理解與記憶。
另外,為了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篆刻項目題材,通過親自選擇素材、模板、篆刻方式及要表達的情感等方面的鍛煉,讓學生對篆刻藝術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自我設計篆刻既牢記了基礎知識,也提升了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的能力。如:學生首先可以選擇大小適合的橡皮當作篆刻素材,其次選擇自己喜歡的篆刻圖案,然后將選好的模板圖形翻印在橡皮上,最后再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使其成為自己的作品。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指導,但不要過多干涉學生的創(chuàng)作想法,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作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篆刻藝術中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的記憶和自主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愛上這門具有傳統(tǒng)文化的篆刻藝術。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為了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教師應將傳統(tǒng)文化與美術篆刻巧妙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篆刻的同時感受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