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義梅 孫廣軍
【摘要】唐朝詩人李白一生“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偕妻女由湖北安陸寓居山東任城(今濟寧),開始了他“顧余不及仕,學(xué)劍來山東”的生活。李白來濟寧時,時年36歲,是其生活閱歷豐富、詩歌創(chuàng)作達(dá)到巔峰的時期。李白輝煌的詩歌成就,使?jié)鷮幍臍v史文化積淀更加充實和厚重。詩人的豪放浪漫、真率自然,使這座充滿了詩歌氣息和文化韻味的城市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懷和唐風(fēng)遺韻的悠長。讓我們沿著當(dāng)年詩仙的足跡,穿越時空的隧道,走進(jìn)李白,走進(jìn)歷史。
【關(guān)鍵詞】李白;濟寧歷史;杜甫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一、從李白的詩篇看李白對濟寧歷史文化的滲透
詩人對濟寧有著難以割舍的深厚感情,兒子在這里出生,女兒在這里長大。濟寧歷史的久遠(yuǎn)、文化的燦爛、山川的秀麗、民風(fēng)的淳樸,深深感染著李白。李白走遍了濟寧大地,留下了眾多的遺跡和不朽的詩篇,在很多詩篇中表達(dá)了“我家寄東魯”的眷戀之情。鄒城的嶧陽孤桐、兗州的石門遺跡、“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的泗水風(fēng)光、汶上的汶水、汶魚,無不在詩人的筆下得以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在他的詩中,既有對濟寧厚重歷史的感嘆,也有對親情、友情的真情流露;既有抒發(fā)對大自然的摯愛的情懷,也有對濟寧風(fēng)土人情的詳細(xì)描繪。
(一)李白對濟寧歷史的闡述
李白在濟寧所寫的幾十首詩篇中,值得濃墨重彩來剖析的莫過于《任城縣廳壁記》。李白來濟寧的第二年,在其任城縣衙大廳書寫此文而名揚天下。李白用獨特的視角介紹了任城(今濟寧)的歷史變遷、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風(fēng)姓之后,國為任城,蓋古之秦縣也。在《禹貢》則南徐之分,當(dāng)周成乃東魯之邦,自伯禽到于順公,三十二代。遭楚蕩滅,因?qū)俪伞Q诐h之后,更為郡縣。隋開皇三年,廢高平郡,移任城于舊居。邑乃屢遷,井則不改。魯境七百里,郡有十一縣, 任城其沖要……”對治理任城(今濟寧)的縣令賀公大加褒獎:“帝擇明德,以賀公宰之。公溫恭克修,儼碩有立。季野備四時之氣,士元非百里之才,撥煩彌閑,剖劇無滯,鏑百發(fā)克破于楊葉,刀一鼓必合于《桑林》,寬猛相濟,弦韋適中……”
(二)李白筆下的風(fēng)土人情
李白詩篇中,對濟寧的風(fēng)土人情均有出神入化的描述。譬如他在《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nóng)長使》里描寫了魯縞的珍貴和稀有,并且借物寓情,以魯縞為媒介傳達(dá)“一尺重山岳”的情誼的寶貴:“魯縞如白煙,五縑不成束。臨行贈貧交,一尺重山岳?!痹倏础冻曛卸夹±魯y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中對“魯酒、汶魚”活靈活現(xiàn)的描寫:“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山東豪吏有俊氣,手?jǐn)y此物贈遠(yuǎn)人?!痹娙搜劾锏聂斁?、汶魚因為友人的饋贈而變得更加溫暖、醇厚、鮮活。在《魯東門觀刈蒲》中對蒲草的描繪是:“魯國寒事早,初霜刈渚蒲。揮鐮若轉(zhuǎn)月,拂水生連珠。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須??椬饔翊蚕?,欣承清夜娛。”
欣賞李白描寫濟寧風(fēng)土人情的詩篇,便于更翔實地了解唐代時期濟寧地域文化的魅力。濟寧人的豪爽、仗義,食魯魚、喝魯酒的趣味和豪情,人們收割蒲草的場面和勞動的歡愉,均在詩篇中美輪美奐地演繹出來。李白在享受愉悅詩意生活的同時,也為我們復(fù)制了唐朝時期濟寧人民的淳樸、善良、好客、重情義,再現(xiàn)了濟寧人民生產(chǎn)、生活場面的真實情景。
(三)李白和杜甫的交游
唐天寶年間,李白與杜甫在洛陽相識,兩人相約詩人高適一起漫游梁宋。之后,李杜一起去濟南、兗州、曲阜、單縣等地游歷。兩人“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情深意篤,在文學(xué)史上被稱為千古佳話。聞一多把兩人的友情比之為“青天里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在任城,兩人和任城主簿一起泛舟古南池,詩酒唱和?!扒锼喜?,城隅進(jìn)小船。晚涼看洗馬,森林亂鳴蟬。菱熟經(jīng)時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倍鸥Φ摹杜c任城許主簿游南池》,寥寥幾筆,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李白、杜甫、許主簿暢游古南池、把酒言歡的動態(tài)景觀。天寶四載,杜甫與李白離別,兩人相互懷念的詩篇達(dá)十余首。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中抒發(fā)與杜甫分別的傷感: “ 醉別復(fù)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yuǎn),且盡手中杯?!痹凇渡城鸪窍录亩鸥Α防锇褜Χ鸥Φ乃寄钪楸茸骱剖幍你胨d綿不絕?!拔襾砀偤问??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fù)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睗鷮幨袇^(qū)遺留有南池遺址,位于太白樓西南約三里許,現(xiàn)在已修復(fù)完好并已對世人開放,兩位詩人也得以于千年以后再度相逢?!袄疃盼恼略?,光焰萬丈長?!痹诤棋臍v史長河中,雙子星座閃爍著最耀眼的光芒。
(四)李白筆下的酒文化
李白一生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李白與酒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詩增酒趣,酒揚詩魂。美酒激發(fā)了李白的靈感,更增添了他的詩歌的浪漫神韻。如“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魯酒若琥珀,汶魚紫錦鱗”(《中都小吏攜斗酒雙魚于逆旅見贈》)、“玉壺挈美酒,送別強為歡。大火南星月,長郊北路難”(《送梁四歸東平》)、“吾兄詩酒繼陶君,試宰中都天下聞。東樓喜奉連枝會,南陌愁為落葉分。城隅淥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取醉不辭留夜月,雁行中斷惜離群”(《別中都明府兄》)、“昨日東樓醉,還應(yīng)倒接蘺。阿誰扶上馬,不省下樓時”(《魯中都東樓醉起作》)等詩篇,詩人給靜態(tài)的美酒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酒在詩人的筆下成為了抒發(fā)情感、傳遞友情的媒介和平臺。我們似乎又感受到了李白把酒問月、會朋別友的豪放,看見了李白喝得酩酊大醉、憨態(tài)可掬的真性情,聞到了詩人一醉就是千年至今尚未醒來、依然散發(fā)著的濃郁的酒香。
詩人對濟寧歷史的深情解讀、對濟寧風(fēng)情的完美展示、與杜甫的真摯的友情,以及對美酒妙趣橫生的描寫,我們可以更透徹地了解李白在濟寧真實的生活閱歷。一個重情義、愛生活、豪爽、奔放、天真、可愛、鮮活的李白形象,橫跨了一千多年的時空,重新走進(jìn)我們的視野之中。
二、從市區(qū)的文化遺存看李白與濟寧歷史文化的淵源
在濟寧市區(qū),一些有關(guān)李白文化的人文情愫可謂無處不在。太白茶館、酒家、賓舍、詩仙路等體現(xiàn)李白文化元素的店鋪和街道很多,這些商鋪、酒肆蘊含著濃厚的李白文化的元素,這些文化元素從不同的角度演繹著濟寧人民對詩人的厚愛,使這座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更加意蘊悠長。市區(qū)關(guān)于李白的名勝也不少,如青蓮胡同、浣筆泉、太白樓等這些至今浸潤著歷史滄桑的文化遺存。浣筆泉位于太白樓東二里許,其泉清澈見底,因為李白曾經(jīng)于此浣筆而得名,浣筆泉附近的道路也因李白而更名為浣筆泉路。在紀(jì)念李白的遺跡中,尤以太白樓最能體現(xiàn)李白文化的精髓。元代京杭大運河改道濟寧以后,濟寧運河故道自南向北轉(zhuǎn)西從濟寧城內(nèi)逶迤穿過。運河北岸的太白樓與運河隔水相望,成為最亮麗的風(fēng)景,被譽為運河之畔璀璨的明珠。太白樓成為中國文人心靈深處的棲息地,是濟寧古老文明的象征、濟寧城地標(biāo)式的建筑。太白樓作為特殊的歷史文化符號,已經(jīng)融入到李白文化、運河文化、歷史文化之中。
隨著歲月的流逝,詩文的作者早已消失于歷史的云煙中,但是其詩文所傳遞的歷史信息一直喚醒著人們的記憶,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
三、李白文化與濟寧歷史文化的交融
京杭大運河的貫通,濟寧成為了“東魯之大郡,水陸之要沖”“南通江淮、北達(dá)幽燕”的水上交通樞紐。明清時期,是濟寧運河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因為運河的繁華,太白樓也因此成為歷史上最喧囂、熱鬧,文人、名人薈萃的時期。史書記載,當(dāng)時的許多官員到達(dá)濟寧或者路過濟寧時,下船以后由南門登臨運河北岸的名勝古跡——太白樓,并借此抒發(fā)對李白的懷古之情,成為了一種風(fēng)尚。乾隆皇帝、李如圭、潘季馴、何出光、汪邦柱、靳輔、葉方恒、完顏偉、林則徐等這些至今在史冊上閃耀光芒的歷史名人都曾慕名而來,一睹詩仙風(fēng)采,留下詩文來表達(dá)對詩人的懷念之情。這些詩篇被后人刻石作為永久的紀(jì)念。在太白樓上的館藏石刻中,有一半以上屬于明清時期。石刻蘊含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人們不僅能領(lǐng)略到書法的絢爛美,更能感悟到歷史的滄桑、厚重之美。這些石刻或鑲于樓的外壁,或立于樓外平臺之上,或加石特加保護(hù)。
從以上三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李白文化與濟寧歷史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影響。李白文化浸潤著濟寧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浩如煙海的濟寧歷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在濟寧所寫的詩文、太白樓、浣筆泉等文化遺存,所有與李白有關(guān)的一切,包括后人的紀(jì)念遺跡等,都是歷史給予濟寧的一種饋贈,是歷史賜與濟寧的一份得天獨厚、內(nèi)容豐富的文化寶藏,是積淀在濟寧人心中的一個珍貴的文化符號和歷史記憶。
作者簡介:夏義梅(1973-),女,山東省濟寧市博物館,本科,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hù)研究修復(fù)和李白文化研究;孫廣軍(1973-),男,副研究館員,濟寧市李白紀(jì)念館館長,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hù)研究修復(fù)和李白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