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艷波
(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中信校區(qū) 吉林 長春 130000)
科學探究總目標要求小學生能初步了解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發(fā)展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運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充分利用校園內(nèi)植物園開展有效的小學科學課外種植活動極為必要。
1.1 家庭知識水平不足。第一,學生的父母多外出工作;第二,外來學生占比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間。在來自中西部偏遠農(nóng)村的外來人口中,學生父母普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甚至是文盲。課外延伸的探究內(nèi)容對于中低段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老師、同學、父母的幫助,難度系數(shù)就更大。百分之九十八的學生就會選擇放棄。
1.2 課外空余時間不足。學生在課外時間不僅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還要參加各種興趣班或者補習班。這就導致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大減少。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比較貪玩的階段。他們?nèi)鄙僮月尚浴⒆灾餍裕诙潭邢薜臅r間里更多地選擇了放棄。有資料顯示,在阻礙完成課外延伸探究的因素中,35%的學生選擇了時間,43.3%的學生選擇了無人合作。其中,73.3%參與問卷的學生選擇了更愿意在校內(nèi)完成課外延伸探究。
1.3 缺乏激勵和反饋機制。教師本身對課外延伸探究內(nèi)容不夠重視,故在布置任務的時候比較隨意,通常以一句“請同學們課后……”來布置任務,事后也缺少獎勵、反饋。久而久之,學生對于這種任務布置也更不重視,何談完成。
2.1 科學記錄,讓探究更有實效。
(1)有準備的記錄。在開展種植活動前,教師要提醒學生通過網(wǎng)絡學習經(jīng)驗,知道記錄的方法、重點。一方面,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這樣也能促使學生做足準備,使種植實踐有更大的勝算。
(2)做真實的記錄。教師要每周抽查記錄本,并辨別真?zhèn)危辉试S學生為了完成記錄任務而造假??v容造假行為不僅不利于學生正確地學習知識,而且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不尊重科學的壞習慣。如在第一輪種植過程中,四年級一組的同學選擇的“勿忘我”種植計劃失敗了。我在第一時間提醒他們一定要真實記錄,鼓勵他們總結(jié)失敗原因,如果有種植成功的可能,可以繼續(xù)實驗,直到成功為止。我還告訴他們,將失敗和成功的實驗都記錄下來,最終將會有更大的收獲,如果確實不適合種植,可以再做其他選擇。
(3)做個性的記錄。新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探究課程更應該體現(xiàn)這一點。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限,太高的框架文本要求會降低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因此,在記錄方法方面,我提醒學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用各種看得懂的方式進行記錄,如畫畫、照片、文字、標本、表格等等。
2.2 “勤、懶、緊”,給學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間。
(1)勤在頭。在剛開始實施一個項目的時候,教師要勤快,勤培訓、勤去種植園、勤看記錄,甚至有時候要帶著學生做。一方面,教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困難,并及時給予指導;另一方面,教師能起到督促作用,防止學生范懶病或知難而退。如在第一輪的種植過程中,從種植植物種類、方案設計、土地開墾、播種到日常護理,我都積極參與或是旁觀。為此,學生都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積極性。有的小組學生幾乎每天放學后都會去瞧上一眼自己的“小寶貝”。
(2)懶在中。在探究活動漸漸走上正軌后,教師就可以“功成身退”一段時間了。不過,這個退是表面的。學生只是比較少見到教師,教師更多的是在另外的時間去看進展和記錄。教師要用懶來換學生的勤快,不要讓學生變成提線木偶,減了線他們就什么都不會了。教師以此來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讓他們有了更大的創(chuàng)造欲望。但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該策略更適用于小學高段學生,因為中低段學生的線不適合放太長太久。如四年級二組學生一開始表現(xiàn)得比較好,中間有段時間項目就停滯了,無人澆水、無人拔草、無人記錄。
(3)緊在尾。在探究活動接近尾聲的時候,教師要緊隨其后,指導、督促學生進行資料數(shù)據(jù)的整理、總結(jié)和匯報。教師要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完整的探究活動,不單單是種植實踐,整個探究活動不能隨著植物生命周期的結(jié)束而結(jié)束。
2.3 從易到難,幫學生輕松登上更高的臺階。在選擇種植對象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學生先從簡單、易種植成功的植物開始,而不是完全跟著興趣走。如四年級一組的學生選擇了第一個播種植物“勿忘我”,結(jié)果失敗了。我也是有責任的。一開始他們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我想到這種植物相對于其他常種植物來說還是要難一些,本想提議換一種。當看到他們期盼的眼神,還有組員說種子正在快遞的路上時,我就沒有再說什么。但是,當最終其他小組的植物都發(fā)芽了,唯獨他們組的沒有時,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積極性還是受到了一定的打擊。因此,我認為第一次的種植植物要選擇容易種植成功的。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參與這個探究活動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學校的種植園區(qū)域雖然有限,但是充分的利用也能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一方面,教師可讓一個班級組成一個大組,輪流進行種植管理、觀察記錄、展示分享;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盡可能地研究出對應的策略,讓每位學生在校外能自主完成各種延伸探究。把校園植物資源納入了課程體系,為推進生命科學領域相關課程的實施積累了經(jīng)驗,校園植物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成了小學科學生命科學領域課程的一大特色,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