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秀星 郝明星
20 世紀80 年代,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首創(chuàng)“軟實力”概念,從此啟動了“軟實力”研究與應用的潮流。 “軟實力”深刻地影響了人們對文化軟實力與國際關系的看法,使人們從關心科技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等有形的“硬實力”,轉向關注文化、價值觀、影響力、道德準則、文化感召力等無形的“軟實力”。
英語作為全球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jīng)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yōu)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
2016 年2 月19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電視臺調研時對海外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指出要用好國際化傳播平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外國觀眾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 由此可見,“講好中國故事”已經(jīng)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層面,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工作重點之一。
近年來,學術界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國際傳播、文化自信、國家形象、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課程思政等方面進行研究,研究類的文章數(shù)量也從2016 年的164 篇上升到2020 年的364 篇,可見這個話題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其研究意義已經(jīng)日益凸顯。 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基礎研究,從學科分布角度來看,從高到低主要圍繞新聞傳播、政治、影視、教育、文化、語言等來展開研究,其中新聞傳播方面的研究占總體研究比例的44.28%,而語言類的研究比例僅為3.04%。
學術界對外語課堂中母語文化的缺失早有關注,學者們對外語課堂中母語文化“話語權”的缺失深感憂慮,并嘗試從多個角度解決這一問題(蒲紅梅,2001;張雁,2005;華瑛,2010)。 外語教學過程中,母語文化對外語文化教學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學者關注外語教學過程中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指出母語文化對外語教學的積極促進作用(劉正光和何素秀,2000;肖淑云,2007)。 近年來,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關注呈下滑趨勢,明顯跟不上大時代發(fā)展過程中文化推廣的需求,針對這種趨勢,有學者對未來外語文化教學研究提出相關建議和意見,嘗試引起各界對文化教學的重視(付可林和郭玉萍,2011;張姝,2017)。
總體而言,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研究近年來整體呈現(xiàn)緩慢上升態(tài)勢,從2016 年的1 篇上升到2020年的6 篇。 其中,71.43%研究主要圍繞基礎研究展開,而在實際課堂操作和實施策略方面如何進一步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鮮有涉及。
作為國家軟實力的助推器,教育在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為創(chuàng)新傳承文化發(fā)展重要陣地的高校教育,則承載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使命。 外語教育能有效幫助大學生完成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傳播,做好文化的有效輸出,展現(xiàn)我國文化的獨立性和民族性,讓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充分認識中華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特點,讀懂中國文化“以和為貴”的思想精髓。
任務驅動法是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又稱“任務驅動教學法”,始于20 世紀80 年代,由教學目標、信息輸入、活動方式、師生角色、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組成。 任務型教學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教學,其理念在于通過具體的任務組織教學,讓學生能夠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從而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夠學以致用,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任務。 美國教育家John Dewey 以實用主義認識作為教育理論基礎,提出“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和“經(jīng)驗中心”的三中心論。 語言學家Herbort H. Clark 也提出語言是為“做事情”和“完成任務”服務的。 印度語言學家N.S. Prabhu 也提出了許多任務類型的學習。 英語語言學加Jane Willis 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也提出了任務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
產(chǎn)出導向法(簡稱POA)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 POA 提倡的學習中心說主張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fā)生。 學習中心說主張教學必須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促成有效學習的發(fā)生,課堂上的活動可以有多種形式:教師講授、小組討論、對子活動、個體展示、小組展示等,不同的形式服務于不同的教學目標,關鍵在于教師要選擇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最佳形式。 POA 的教學流程涵蓋3 個階段:①驅動(motivating);②促成(enabling);③評價(assessing)。這三個階段都必須以教師為中介,具體表現(xiàn)為引領(guide)、設計(design)、支架(scaffolding)作用等。
在外語實踐教學過程中,有效應用任務驅動法和產(chǎn)出導向法,結合任務型文化對外推介活動,可以讓實踐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做到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的同時,促進地方文化的對外推介之路,助力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目標。
在任務驅動法和產(chǎn)出導向法指導下,以教授的課程班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教學以及調研、問卷調查、小組座談等方式,設計可行的地方文化對外推介教學任務方案,并以學生最終產(chǎn)出的文化對外推介成果來進行分析對比和剖析,結合后續(xù)的問卷調查來提出更加有效的文化對外推介實施策略,從而更好地促進外語教學在推動地方文化對外推介的主動作用。
同時,通過結合地方的文化特色來設計文化推介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設計的任務。 每個小組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結合具體的文化任務來產(chǎn)出自己的作品。 作品形式以實際的調查報告結合雙語推介短視頻為主,推動地方文化的對外宣傳,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展真實的任務,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驅動、促成并且評價學生的產(chǎn)出的時候,教師主要起到引領、設計和支架的作用,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目標,使實踐教學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課堂所學、夯實基礎、鍛煉技能。
本案例中的教學對象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2018級英語專業(yè)選修課“漳州品牌文化英語推介”實踐課程的40 名二年級學生。 授課集中在2019~2020 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后進行,為期兩周。 受疫情影響,實踐課程授課環(huán)節(jié)在線上開展。 該課程旨在響應“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要求,挖掘漳州品牌文化,以中英雙語形式依托短視頻推介漳州文化品牌,發(fā)揚文化傳承精神。
本課程設計針對不同的話題不同的課程設置不同的具體教學文化任務,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并將實踐產(chǎn)出成果反哺到地方文化推介上。整個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課堂的設計,讓英語教學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實踐教學結束前,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來評價整個教學過程和實施策略,提升外語教學反哺文化推介的實際操作。 與此同時,課堂上結合有效的翻譯策略讓每一項任務設置里面的文化因素能以最佳形式呈現(xiàn)展示在國際舞臺上,讓外語教學促進文化輸出,促進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實踐教學最終考核采取學生互評和指導教師評分方式,評分圍繞以下方面展開:內(nèi)容主題,視頻創(chuàng)意,語言配音,中英語言文本質量,整體結構以及制作技術。
學生自愿組合分成活動小組,各組成員討論協(xié)商,確定本組將推介的當?shù)匚幕放啤?最終學生圍繞南靖土樓、片仔癀、鹵面、天寶香蕉、埭美古村、漳州古城、木偶、云水謠進行推介。
組內(nèi)成員分工撰寫劇本和推文,剪輯視頻、添加字幕,并進行英文翻譯和英文配音,最后形成英文推介短視頻。
學生實踐課成績評定主要采取過程性考核方式進行,結合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及完成小組考核作業(yè)的質量進行綜合評定。 小組考核作業(yè)質量評定過程中,通過作品展示,由實踐教學各個小組及教師進行評分。 各個小組評定成績?nèi)∑骄?,占作業(yè)總成績40%,指導教師評分占作業(yè)總成績60%。 學生最終成績由出勤(10%)、表現(xiàn)(30%)、作業(yè)(60%)三部分組成。
兩周的實踐課教學過程中,學生成功嘗試了如何對地方文化品牌進行推介,并初步掌握了文化宣傳的推介方式。 為了鞏固實踐教學成果,今后將引導學生展開以下活動:
鼓勵學生進行后期的原創(chuàng)視頻的拍攝,到漳州各個地方進行文化的挖掘,并且加入后期的團隊進行實際的推介,結合線上線下的資源將漳州文化品牌進行推廣,發(fā)揚文化傳承精神。
學生以課外小組的形式進行文化主題的挖掘,每個小組分工合理,有導演、制片、攝影、攝像、剪輯、配音、翻譯等角色分工,根據(jù)團隊的情況可以身兼數(shù)職。每個小組挖掘的面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挖掘,教師起引領作用,可以挖掘以下方面的文化:景點文化、人物品牌、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方言文化、戲曲文化、非遺文化等。 每一組的團隊每個周期領取一個任務進行創(chuàng)作,最終形成推文和中英雙語短視頻的成果進行線上線下推介。
作為實踐課堂的延伸,鼓勵學生依托實踐周期間制作的推介視頻與當?shù)刂鞴懿块T接洽,探討進一步合作的可能,真正幫助當?shù)匚幕放谱呦蚴澜纭?/p>
在對接古村試點的時候,也可以延伸到其他的服務,比如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 也可以招募一些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來進行合作,進行跨院系跨文化團隊建設,比如聯(lián)合藝術專業(yè)學生進行文創(chuàng)、聯(lián)系音樂專業(yè)學生進行音樂欣賞表演、聯(lián)合設計專業(yè)學生進行古村特色產(chǎn)品設計推廣等。
(1)研究論文,指導學生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寫論文投稿,最終可以整理成論文集或者閩南文化研究著作。
(2)以圖片和微電影的形式記錄實踐過程中地方文化采風活動,將好的圖文資料整理后進行投稿。 文化微電影等成果進一步整理,參與相關“雙創(chuàng)”比賽,以“文化推介”為主題,打造“雙創(chuàng)”作品。
(3)開設短視頻/微電影文化節(jié),讓學生講述他們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且播放他們的微電影,進行評比頒獎。
(4)成立文化外宣公司或者平臺網(wǎng)站延續(xù)文化品牌的推介。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為外語教學中的文化介入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結合傳統(tǒng)文化進行教學時,應該擇合適的教學切入點,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斷充實教材內(nèi)容。 還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親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到學以致用。 同時,實施文化推介,需要培養(yǎng)推介者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外語教學進行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社會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豐富學生中外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中外文化差異意識,在課程內(nèi)容中適當導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識,以隱性或顯性教學形式,為學生講授與中西文化相關的基礎知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等,達到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基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