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婁江實驗學校 王依晴
閱讀作為小學學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格外重視。閱讀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學習更多語言知識,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還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積累更多精彩的寫作素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需要講究一定的策略。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課程幾乎每一科都有它的學科素養(yǎng),它們之間又大同小異。在語文學科當中,主要的學科素養(yǎng)就是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體到閱讀教學當中,核心素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語言方面,能夠欣賞并且準確地進行運用;思維方面,充分開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以及想象力,活躍思維;而在綜合素養(yǎng)方面,就是提升文學審美水平,促進健康人格和價值觀的形成??梢愿爬樵诮虒Ш⒆诱J字學詞的前提下,了解作者背景和創(chuàng)作背景,繼而理解和把握文章內(nèi)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同時培養(yǎng)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激發(fā)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和熱情,促進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以部編版三年級的教材教學來舉例說明。在教授《花鐘》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課文當中的詞語進行分類,比如說描寫花開的動詞,像“怒放”“蘇醒”“綻放”“舒展”之類的;而作者在描寫花的顏色時則是用了四字的詞語,如“爭奇斗艷”“芬芳迷人”;兩個字的如“淡雅”“艷麗”等。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可以積累眾多描寫花朵狀態(tài)和姿態(tài)的詞語,還有一些擬人和比喻的寫法。那么,將這些知識分類積累下來,學生不僅能夠強化他們的語言體系,而且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和創(chuàng)作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學習古詩的時候,背誦記憶是必備的閱讀方式。但是絕不鼓勵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在理解了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詩歌內(nèi)容、思想感情之后,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記憶。如果學生在了解了這些周邊知識以后,那么就容易理解故事當中描寫的登高插茱萸的習俗了,而且對于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也能夠產(chǎn)生共鳴。
在積累的同時,提升閱讀能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對語文課程中的語言更加敏感。
閱讀可以分成很多種不同的方式,有的文章需要反復進行閱讀,還需要背誦;有的文章只需要粗略地閱讀,沒有必要斟字酌句。教師應該從自身的專業(yè)角度出發(fā),指導學生進行正確閱讀。我們以部編版三年級的教材教學來進行詳細說明。比如,《司馬光》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對于小學生來說就會有一定難度。這樣的文章讀一遍兩遍顯然是難以完全理解的,需要學生先對個別字詞進行翻譯,然后將全篇通順地翻譯成白話文,最后用白話文串聯(lián)成完整的故事,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通過故事想要傳達的精神或者思想是什么。
再比如,教材中有些單元會出現(xiàn)在文章標題處標星號的課文,一般就不要求學生進行精讀、細讀,也沒有背誦的要求。對于這一類文章的學習就和那些需要深入閱讀的文章要求就不一樣了?!独ハx備忘錄》就是這一類型的課文,要求學生進行默讀,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而且需要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對每一種昆蟲的特征需要心里有數(shù)。閱讀之后,自己制作一本昆蟲備忘錄,這其實就是考查學生是否能夠在閱讀中抓住重要信息,然后將其整理歸納出來。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我們在閱讀題當中,常常會遇到類似的題目,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快速閱讀,快速提取關(guān)鍵信息的能力了。
要重視生活化的閱讀。教師不要將教學封閉在三尺講臺上,而是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的教學,如果有條件可以帶領(lǐng)學生走進大自然、走出課堂。當然,在條件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可以運用情境式教學、沉浸式教學等手段進行代替,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身臨其境,建立一個“閱讀場”,營造閱讀的氛圍。
比如在教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給學生播放一些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視覺化的素材,更加直觀地感受小興安嶺的美?!逗5资澜纭返慕虒W也是同樣的,如果所在的城市有海洋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著學生進行實地參觀教學。如果條件受到限制,那么同樣可以借用多媒體技術(shù)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中的場景化教學,打開學生的眼睛、耳朵,促進學生對文章的了解和把握。
總而言之,小學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有重要的地位,任課教師不能忽視。在學習領(lǐng)會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分析自己班級的具體學情之后,在戰(zhàn)略上制定科學的、正確的,并且有可行性的教學策略,同時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綜合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健康閱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