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第一小學 吳春平
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因為題目精練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甚至準確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布置預習任務時,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幾個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最有效途徑。
如《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個課題中的“難忘”就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在學生齊讀題目后,引導學生說一說:“為什么作者說這次潑水節(jié)難忘?圍繞‘難忘’二字,作者是怎樣展開描寫的?從‘難忘’這個詞,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對周總理有怎樣的思想感情?”
又如《別董大》這首古詩,課題僅用三個字就交代了詩的體裁(送別詩)、送別的對象(董庭蘭)。我讓孩子們仔細品讀課題,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董大是誰?(2)董大因為什么原因和作者高適分別?
新授課前,如果能讓學生有效質疑題眼,他們就會調動積極性,大腦高速運轉,自主高效地進行學習。
字詞是一篇文章的建筑材料,一“磚”一“瓦”都自有妙處。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在提問中品味字詞運用的精妙,從而培養(yǎng)“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語言感受能力。
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中有這樣一段話:“小蟋蟀紅頭來不及跳開,被牛卷到嘴里。它先來到牛肚子里,再移到胃里,然后又從第二個胃回到牛嘴里。它的朋友青頭拼命想辦法,終于,牛打了個噴嚏,把這個可憐的旅客噴了出來,紅頭得救了。這真是患難見真情呀!”我把“先、再、然后”三個字著重用特殊符號標注,讓學生先按課文內容讀一讀,再把這三個詞語去掉讓他們讀一讀。孩子們很快發(fā)現(xiàn),去掉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句子顯得莫名其妙,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個學生大膽提問:“為什么作者要用上這些詞語呢?用其他詞語替換可以嗎?”學生七嘴八舌地紛紛討論起來,課堂氣氛如火如荼。后來,我引導他們聯(lián)系上下文,通過多次的誦讀,讓他們厘清文章脈絡。學生最終發(fā)現(xiàn),科普文的作者,用淺顯易懂的幾個字告訴讀者,牛的咀嚼過程以及牛擁有兩個胃。
標點是美妙文章的有機組成,缺一不可。它們貌似渺小無比常被人忽略,但卻對文章的意境、主題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們能使散落的、細碎的、干巴的語言,最大限度地表現(xiàn)出精致的、無痕的、美妙的情感,起到傳情達意的效果。所以,教師在備課時仔細分析教材,適時關注文章中貌似微不足道的標點符號,引導學生從標點處提問。
《窮人》這篇課文,在第九自然段中用了多個省略號描寫了桑娜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后的忐忑不安。布置預習任務時,我讓學生針對這七個省略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答案精彩紛呈:省略號寫出了桑娜當時怎樣的復雜心情?這些省略號的作用是什么?省略號都是對文章內容的省略嗎?授課過程中,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得出了“七個省略號充分寫出了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緊張、害怕、自責的復雜心理”的結論。我又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分組閱讀對比,提出新的問題:“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尤其擅長心理描寫,他為什么不多寫寫桑娜抱孩子時的心理活動?”學生愣住了,一下子回答不上來。我在白板上出示第八自然段中的這樣一句話:“桑娜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睂W生恍然大悟,茅塞頓開:桑娜身為母親,看到西蒙的兩個孩子十分可憐,內心觸動頗深,幼吾幼,及人之幼,她深深心疼并憐惜西蒙的孩子,于是不顧一切地抱回這兩個孩子。
作者在寫文章時,為了讓學生對文章結構一目了然,常常在文中段落設置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是一個事件的高度概括。我們教師要懂得從中心句入手,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并在旁邊空白處提出質疑并釋疑。
《偉大的友誼》這篇課文講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的感人故事。課文是這樣寫的:“在生活中,恩格斯熱情地幫助馬克思,最重要的是在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緊密地合作?!笔紫龋?guī)ьI學生將這句話分成兩個部分,上半部分承上,下半部分啟下,接著引導學生質疑:作者用哪些事例來描寫他們在生活中和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上的互相幫助,互相關懷?作者為什么先寫生活的例子,然后寫事業(yè)的例子?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從中心句入手,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加深對文章主題的把握,更能激發(fā)語文學習熱情。
新課程理念下的自主探究學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要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會提問是重中之重。只有成功地質疑課文,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才能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當然,我們鼓勵孩子們大膽質疑,并不意味著讓學生的無效問題左右課堂。我們應該準確把握教材重難點,對教學進程了如指掌,并善于轉變“無效”的提問,將有意義的疑問納入自己的教學思路,從而幫助學生開啟語言的思維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