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耿車鎮(zhèn)中心小學 丁園園
在學生未來的學習與工作中,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能力,但由于當前小學教學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對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不足,導致學生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教師所傳輸?shù)闹R。小學教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改進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成為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研究的主要問題,本文將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展開探討。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使用到的生活技能,學生是否學好了語文知識會對學生的未來學習與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較為片面,認為學生只要能夠識字,會讀會寫就已經學會了語文知識,但實際上還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探究能力進行培養(yǎng),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根據(jù)個人需求來探究新知識與新技能。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維,尋找合適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在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影響下要求教師要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和時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性思維,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促使學生良好的發(fā)展。
小學生首次接觸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學生在心理發(fā)育上仍然不成熟。很多教學活動需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讓學生按照個人主觀思維對教學內容展開研究,并產生疑問,學生為了明白這些問題就會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課教學中,小學生對于沒有接觸過的事物,如文中所描寫的美麗桂林山水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做好教學引導工作,在上課之前不要直接為學生講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而是采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展現(xiàn)桂林山水的真實景象。同時結合課文,讓學生在桂林山水的圖片或視頻中尋找出漓江水“靜”“綠”“清”的畫面。教師可同時提出探討性問題:“如果是你來描寫這些畫面,會使用哪些語言?”由于小學生語言知識的累積并不完善,往往會說出“真綠啊”“真清啊”“真靜啊”等等口語化的描述,雖然學生的回答看似十分幼稚,但是教師卻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發(fā)揮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跟隨教學內容去進行深入探索和思考,使得課堂教學過程從教師單純的傳輸知識轉變?yōu)閷W生自主探究研究知識的過程,加強了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隨后教師就可以使學生帶著學習興趣進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感受作者對漓江水的喜愛情感。
由于小學生知識接受能力較為薄弱,無法正確分辨事物的好壞,所以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相對來說較為迷茫。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中,必須要做好教學引導工作,讓學生可以向著積極的方面去思考與實踐,從而把控學生的思維走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在《窗前的氣球》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構建教學情境,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和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的導入,教師在黑板上畫出顏色不同的氣球,在上課前引導學生觀察黑板,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今天黑板上多了什么?你們喜歡氣球嗎?為什么?”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上講臺,在氣球上畫出笑臉、哭臉等不同的表情,從這些表情多樣化的氣球去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使學生的主觀性思維可以快速融入到課堂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較為直接,語言形式的講解很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只存在于表面,無法對語文知識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小學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習與生活有效結合,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fā)去理解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探究生活的能力。例如在《獨坐敬亭山》古詩文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詩歌的意境,教師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來到公園或者野外爬山,讓學生親身感受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畫面,在學生欣賞景物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個人親身經歷和對古詩詞的理解,畫出古詩詞中所描寫的景象。學生將教學內容和自己的實際生活展開聯(lián)系,就可以站在作者的情感角度去理解教學內容,更加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在情感。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從興趣入手挖掘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做好教學引導工作,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進行有效結合,采用更加豐富的創(chuàng)新型教學手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