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紅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中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在當前的地理教育發(fā)展當中,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必須要讓學生能夠主動去探究知識,并且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的運用方式,學會舉一反三的技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經過長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總結出想要讓學生真正的擁有相關的能力,就必須加深學生的學習程度,這包括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生對于知識運用的程度。在教學中只有不斷的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才能夠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同時也才能夠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做出更多的改變,這一切都需要學生與教師的共同配合。
1.1 要求學生擁有良好的邏輯思維。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是一門邏輯性很強,對于學生思維發(fā)展要求比較高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側重點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怎么做和如何做,因此地理學科的教學不能是淺層次的記憶練習,而是應該讓學生深度理解知識邏輯,并且能夠舉一反三的深度學習。
比如說在自然地理的部分,一個十分重點的知識內容就是全球的氣候類型分布,很多學生在學習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常常會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將不同類型氣候的分布強行記憶下來。但是要知道與氣候類型相關的還有各種氣候的降水量,植被類型等各種復雜的內容。死記硬背不能夠支撐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良好運用,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了氣候類型背后的成因,并且掌握了這種規(guī)律,才能夠讓學生靈活的運用這些知識。
1.2 要求學生擁有聯系生活經驗的思維。地理學科是一門實際應用指向極強的學科,因此它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地理學科的教學中包括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比如說環(huán)境的變化,資源的短缺,人口的激增,社會發(fā)展失衡等尖銳的問題。在學習地理學科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能夠拓寬視野,同時還能夠根據學習的結果更深入的理解生活當中的相關現象。
這種學科特征要求學生必須要能夠深入理解與地理學科相關的各種信息,這樣才能夠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從而促進自己對于地理學科的深入理解。
2.1 運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問題情境教學法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能夠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并且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最終達到知識和能力的統(tǒng)一。
知識運用是一個學生逐漸理解知識的過程,而不是教師將現場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要在相應的情境當中讓學生知道知識的邏輯才能夠讓學生擁有相對的能力。
舉例來說,在大氣環(huán)流這一部分的教學當中,我們可以為學生設置幾個大氣環(huán)流的基本條件,然后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客觀條件,去分析大氣在不同緯度的流向。在這個情景當中,教師提供的條件包括了地球的自轉方向,地轉偏向力,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水平高度下的空氣流動規(guī)律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先讓學生分析在地球上高氣壓的地區(qū)應該分布在哪里,然后在綜合地段以及太陽直射點的季節(jié)性變化,來分析不同時間,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空氣流動的規(guī)律。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大氣環(huán)流的規(guī)律,從而將這種知識運用到其他的不同內容當中。
2.2 進行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形成堅實的認知基礎,并且通過相應的情境以及實地的體會去獲得知識的一種方式。
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很強,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生活當中的一些情境,讓學生體驗地理知識產生作用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
比如說在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教學當中,我們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情境,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來探討環(huán)球旅行問題。第1組學生由非洲的赤道出發(fā),沿東經20度向北旅行。第2組學生由亞馬遜平原出發(fā)向南旅行。然后我們來假設,這兩組學生在旅行過程中都會見到哪些景觀的變化。這個問題不急于讓學生回答,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課下自行收集資料,然后通過資料更詳細的展現自己將會看到的情景。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就讓學生了解到了一種,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方式,與這種運用的思路,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地理知識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今天的教學當中,我們應該通過更加靈活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地理知識當中的規(guī)律和邏輯,從而以更加深度的方式進行地理知識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