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果
(甘肅省武威第九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語文教學不斷革新,課堂教學模式也不斷涌現(xiàn),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被使用得越來越多,成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和教師教學的出彩點,也成為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著力點和增強課堂效率的發(fā)力點。時下課改實驗的群文閱讀、主題閱讀等模式,均是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的豐富典型。開展有效的拓展延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有實效性和廣泛性,值得我們不斷研究探討?!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應密切關(guān)注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nèi)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yǎng)成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1]。這里著重從“拓展教學內(nèi)容、突破知識要點,豐富教學內(nèi)容、深化主題思想,閱讀與寫作相結(jié)合、遷移知識運用,課內(nèi)課外結(jié)合、豐富知識領域,學科緊密融合、開闊學習空間”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
在教學活動中,結(jié)合單元主題或文體特點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合理拓展,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學習,有利于突破知識重難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名家名篇時,學生可以就其作品或同類主題的文章進行對比學習;學習小說類文章時,可以針對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環(huán)境描寫等知識點進行強化訓練;在學習散文類文章時,可以就描寫方法、景物特征、主題思想等方面進行深入研討。例如,在學習魯迅的散文時,可以深入探究學習魯迅先生對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運用于習作中。學習《藤野先生》一文時,要使學生深刻認識藤野先生這個形象的豐富性,他對待一位中國留學生平易近人、耐心細致、熱情誠懇,令人肅然起敬,同時具有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嚴謹治學、實事求是的作風和正直無私、真摯誠懇的品質(zhì),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還可以拓展到其散文集《朝花夕拾》來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魯迅對人物的描寫都有血有肉,十分豐富鮮明。例如,對“長媽媽”形象的描述,她是底層人物,睡相難看,愚昧迷信,對“我”的愛卻無微不至、樸實善良,因此作者難以忘卻。又如,對“父親”形象的描述,父親有嚴厲的一面,令我十分困惑,后來“沒有讓父親安靜地死去”,我又深深懺悔、永遠痛苦,并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戀。
理解文章主題思想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更是理解文章的著眼點。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對同類主題的篇目或故事進行對比分析,或搜集并整理時代背景等資料,豐富學習內(nèi)容,深入理解主題思想。例如,學習《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時,我們要體會到莎莉文老師的教育藝術(shù)和對海倫·凱勒深切的愛。她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善于抓住教育時機,開啟海倫的思維、智慧和情感,也認識到海倫·凱勒所表現(xiàn)出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堅強不屈的意志品質(zhì),表達了海倫·凱勒對莎莉文老師的感激、崇敬之情。為了深化學生對主題的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拓展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的對比學習,進一步了解海倫·凱勒對莎莉文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以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yǎng)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也可以指導學生由此列舉古今中外付出艱辛努力而又做出突出成績的殘疾人的事跡,如張海迪、奧斯特洛夫斯基、阿炳……更加深切地理解其主題思想。著名醫(yī)學博士、作家張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軀體癱瘓的情況下,憑借堅強的毅力自學完中學到大學的全部課程,成為當代青年學習的楷模;堅強的布爾什維克戰(zhàn)士、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卻又以驚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完成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后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卻創(chuàng)作出象征他一生命運的二胡樂曲《二泉映月》,演奏著一個凄涼哀怨的世界和他與命運的不懈抗爭,令人嘆服,流傳至今。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边@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把文本作為例子來教,通過文本學習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語文方法,掌握閱讀技巧,提高寫作能力,并能夠舉一反三,由閱讀過渡到寫作的實際運用,最終達到熟練寫作的技能。學習了朱自清的《春》一文后,教師可以就春天的話題展開讀寫活動,讓學生搜集整理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歌賦,交流學習。有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了這樣的活動:有人說“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學生可將自己搜集的關(guān)于春的詩文在小組內(nèi)交流學習,形成詩文手抄報、詩歌集等,并全部交流展示。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明顯。學習了《散步》一文后,可以讓學生以“親情”為話題開展習作,讓學生回到家中為長輩沏一杯茶、燒一頓飯、洗一次腳……從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家庭的和睦,繼而寫親情的故事,先體驗后寫作,遷移運用,寫作能力自然得到訓練。
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么廣闊。不僅在課堂上、教科書中學語文,還要在課堂外、生活中學語文。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由課內(nèi)到課外進行遷移,讓學生走進大語文的廣闊天地,讓思想得到砥礪,價值觀得到確立。例如,教學《誡子書》一文時,可指導學生領悟并懂得父親告誡兒子讀書修身,靜心養(yǎng)德,保國愛民,平治天下,其中不僅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賢的諄諄教誨,感人肺腑。此時,我們可以組織開展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延伸的學習活動,進行綜合性學習。古往今來,抒發(fā)人間真情的詩詞浩如煙海,或抒愛國之情,或贊親密友情,或歌殷殷親情,或詠濃濃鄉(xiāng)情……請學生課外查找歷代歌詠人間真情的詩詞,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然后形成手抄報或編輯冊,一周后在班內(nèi)開展“人間自有真情在”為主題的詩詞誦讀展示活動。課內(nèi)課外緊密結(jié)合,拓寬了學生視野,讓學生感受到人間的真情,弘揚了時代的主旋律。
語文學習之旅中,我們要樹立“大語文”學習觀,既要將課內(nèi)與課外學習結(jié)合起來,將閱讀和寫作結(jié)合起來,同時要明白語文學科與歷史、地理、生物、音樂、美術(shù)、信息技術(shù)等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2]。例如,學習《黃河頌》一文時,可以融入音樂《黃河大合唱》,也可以讓學生搜集與黃河相關(guān)的地理知識,探究黃河的歷史淵源,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黃河的視頻、圖片、音樂等,全方位地認知祖國大好河山,體悟黃河精神,感受民族的偉大、堅強,教學效果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