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萍
(莆田第八中學,福建莆田 351144)
近兩年,“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類組合閱讀的呼聲日益強烈。何謂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簡稱,是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它可以選材為一個單元、一整本書,也可以是課內(nèi)外內(nèi)容的拓展延伸和組合,但必須圍繞同一議題開展。
臺灣教授趙鏡中認為,“群文閱讀是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它有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能深化學生學習過程中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幫助構建整體知識體系……因此,這應該是“優(yōu)加優(yōu)”的教學實踐。群文閱讀應該與單篇教學雙向并軌進行,建構更豐富、更靈活、更多面、更高效的課堂。它除強大的實用性外,同樣兼具可操作性。下面以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群為例,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究。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生活安逸,作品集中反映日常生活閑適的狀態(tài)。例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一首追憶舊游之作,回憶16歲時詞人出游歸來,泛舟清溪之上,穿梭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夏日日暮,心中洋溢著少女青春的愉悅;《點絳唇·蹴罷秋千》寫詞人蕩秋千后,慵懶嬌憨,卻猝不及防,乍見來客匆忙逃離又含羞偷看的情態(tài);《浣溪沙·閨情》通過對約會女主人公“繡面芙蓉、秋水眼波”美麗妝容的描寫及信箋傳情心理活動的刻畫,表露少女年紀輕,以及她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通過白描手法,寫初春景色和寒食節(jié)民間習俗,文風清新,雋秀自然。如此看來,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天真爛漫,情趣高雅,即使偶爾感傷少女心事,也只是淡淡的閑愁[1]。
陳祖美的《李清照簡明表》中記錄:“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適趙明誠?!崩钰w二人婚后金石證情可謂琴瑟合鳴,可卻聚少離多。這一時期,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多反映婚姻的甜蜜與獨守深閨的憂郁苦澀。
例如,《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創(chuàng)作于詞人與丈夫新婚燕爾,心中滿是愛情的甜蜜,寫詞人與花爭美,表現(xiàn)其天真、愛美和好勝的脾性,語言生動活潑;《行香子·草際鳴蛩》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聚少離多,表露自己對趙明誠的思念之情等。這一時期的詞風活潑明麗,卻也憂郁傷感,其間不乏反映其脫俗清雅情操的作品,如《多麗·詠白菊》《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等,皆表現(xiàn)了其卓爾不群的藝術品位和追求。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南渡,家鄉(xiāng)失陷,家藏十余屋的書畫古器被焚,隨之其夫趙明誠病故,李清照一人漂泊流離。正值國破家亡,一連串的重重打擊使她的心境與前期相比發(fā)生巨大改變,純真幸福纏綿不再,只有深深的孤凄與悲涼。因此,南渡后,其作品大多抒發(fā)家破人亡、天涯淪落的凄苦。
例如,《菩薩蠻·歸鴻聲斷殘云碧》,詞人望歸鴻思故里,見碧云起鄉(xiāng)愁,窗外雪花、凄凄角聲于詞人而言是令人絕望的靜寂;《聲聲慢·尋尋覓覓》,無奈詞人如何尋覓,覓得的終只有冷清和凄慘;《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起筆于大病初愈的一個生活片段,雖見病中清靜閑適的心境,但又何嘗不見孤苦與哀愁;《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等,讀之不禁令人心碎??傊?,詞人晚期的詞作,總是被永無止境或濃或淡的悲涼和愁苦緊緊包裹。
以詞人慣用的“白描”手法和“語言清麗”的風格為議題組合賞讀,絕大部分詞作皆可選讀,如《點絳唇·蹴罷秋千》《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等,無論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快樂,“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的閑愁,“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還是“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的甜蜜,或是“風住沉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的悲涼……無一字不明白曉暢,清新真情,不著粉末,率真自然。
李清照的詞雖不加雕飾,但并不意味著是清湯寡水。詞人創(chuàng)作手法高超,技藝嫻熟,極善將景情融合,借大自然的物,言自己的心,借自然的聲,傳自己的情。以“景情融合”為議題組合,可嘗試如《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借“江梅已落”“柳綿飄蕩”“黃昏疏雨”等落寞的春景,渲染表露愛春、傷春的閑愁;《念奴嬌·春情》,一筆一畫“庭院蕭條”“斜風細雨”“重們須閉”等凄清畫面,勾勒出李清照深閨獨處、春閑孤寂的畫面,表達對遠人幽怨的思念之情;《聲聲慢·尋尋覓覓》,“晚來急風”“歸雁似識”“黃花滿地”等傷心的景物淺斟低唱,寫出沉郁凄婉的喪亂孤寂等。
以對比藝術手法為議題組合,如《菩薩蠻·風柔日薄春猶早》樂景與哀情的對比,早春之喜反襯思鄉(xiāng)之苦;《清平樂·年年雪里》的三種心境對比,概述一生早年歡樂、中年悲戚、晚年淪落;《轉(zhuǎn)調(diào)滿庭芳·芳草池塘》《臨江仙·庭院深深深幾許》回憶當年的“勝賞”和今日的浮沉對比,感慨萬千……詞人筆尖自然、高超的對比技藝,一次次表達出心中的樂、心中的愁。
以詞人“卓爾不群的藝術品位”或其“高潔清雅的精神氣韻”為議題組合,如“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贊頌梅花超塵絕俗、秀拔獨立的《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反映詞人不甘隨俗浮沉志趣的《多麗·詠白菊》;“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以群花作襯、梅花作比,盛贊桂花的《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等,皆令人深感詞人欣賞的花平淡清新。誠如詞風,恰如詞人?;蛟S,詞人寫花即寫人,賞花亦自賞吧。
李清照多愁善感,大部分詞作彌漫或濃或淡的愁緒,但這種“愁”又是不同心境、不同程度的“愁”。以“愁”為議題的組合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浣溪沙·蕩春光寒食天》等,它們流露的是少女無事傷春舒適的“閑愁”;《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是因纏綿思念而衣帶漸寬、憂郁寂寞的“閨愁”;《聲聲慢·尋尋覓覓》《清平樂·年年雪里》《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表達的是國破家亡、傷時念舊的最深重苦痛的“哀愁”。
總之,群文閱讀教學尚處摸索階段,它是架設由單文本閱讀教學走向更多元、更深入教學體驗的橋梁,是語文教學模式的大膽嘗試與創(chuàng)新,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生成和提高。相信廣大語文教師和學生都將在接下來的實踐中不斷地嘗試群文閱讀,必將有新的突破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