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四川省彭州市濛陽鎮(zhèn)七一竹瓦九年制學校 四川 彭州 611934)
學生的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學習,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基礎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順暢的閱讀文本,能夠回答簡單的文本問題,掌握基礎文本知識,對文本能夠自己進行簡單的分析。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探析文本細讀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要掌握學習的度,既不淺嘗輒止也不過度解讀,本文主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進行閱讀積累;利用比較法、還原法、推敲法細讀文本;改變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析。
文本細讀指的是精讀課文,認真分析本文的遣詞造句、段落結構,并且深入文本,挖掘文章的情感、思想和意境,站在作者的角度,嘗試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時的心境。情境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教學形式,尤其是在多媒體廣泛普及的信息時代,為情境的設計提供了更多方便,老師幾乎可以創(chuàng)設任何想要的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時,老師要注意情境中的情緒色彩,要盡可能地讓情境生動、形象,能夠吸引和感染學生,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能夠帶著情感去理解文本。有了與文本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便能吸引學生情緒飽滿的進入學習狀態(tài),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燕子》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燕子的視頻,要求學生認真觀看,仔細觀察燕子的特點。然后提出情境化的問題:視頻中的燕子與你生活中見到的燕子是同一種嗎?與課文中作者描寫的燕子是同一種嗎?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始進入文本細讀,在細讀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對比分析文本中、視頻中燕子的特點。又如,在《雷雨》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經歷過的雨天的情景,然后通過文本細讀,分析雨和雷雨有哪些不同,《雷雨》這篇文章的寓意又是什么,作者想通過“雷雨”這個題目傳遞哪些信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情境,探索答案。
談及需要“理解”的學科,更多的人會聯(lián)想到數(shù)學、物理等理科學科,談及語文學科,更多的是出現(xiàn)“死記硬背”的字眼,從始至終,語文學科好像與“理解”“鉆研”等字眼沒有任何關系,這恰恰是語文學習水平低,成績差的重要原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需要的是“不求甚解”的學習渴望和“咬文嚼字”的學習精神,在語文閱讀學習中同樣需要如此,“文本細讀”在語文學科課程標準中理解為反復閱讀,體會文本背后的內涵與韻味,所以貫徹語文閱讀文本教學的第一點就是要鼓勵學生沉下心來,反復閱讀,咬文嚼字,細讀文章的關鍵字與關鍵詞?!白帧迸c“詞”是文章的基礎,沒有“字”與“詞”就無法談論文章,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文字、詞的積累和感悟,體會“字”“詞”背后的深刻蘊意。
例如在進行《海上日出》一節(jié)的閱讀教學時,該文章主要描寫了海上日出時的偉大奇觀,其中在寫景時有諸多的動詞,例如“鑲”“沖”“染”“努力”等,所以在進行本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細讀文章,并對學生提問文章中那些字詞運用的好,“鑲”“沖”“染”“努力”等字詞在文章有什么含義,這樣的寫作手法既能贊美太陽沖出黑云時的“勢不可擋”和“堅韌不拔”,還能形象的描繪出太陽掙破太陽的奇觀。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關鍵字、詞的教學,讓學生能夠深入到文本中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讓學生體會一個簡單的字詞背后的不簡單。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科學把握詳細閱讀中的要點,對文本內容詞句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所以,教師要安排有針對性的指導活動,提升學生對關鍵詞的敏感度,對文章中頻繁出現(xiàn)的句子和過渡句進行科學掌握。與此同時,教師要對閱讀過程中的關鍵詞進行深入分析,引導學生科學掌握閱讀要點。
比如在《九寨溝》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品讀九寨溝風光的描寫,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學習情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科學把握,積累相關的閱讀技巧,為學生后續(xù)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文章作品中使用的語言、詞匯是作者情感的折射,推敲語言是文本細讀的重要舉措。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品味語言,通過對文章詞語的推敲,深入理解文章作品的內涵。在語言推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積累詞匯,對提升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對于語文課程的開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缺乏深刻的理解,文本細讀的教學方式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文本細讀面臨學生自主閱讀興趣低、學生自主思考得不到重視的困境。對此,教師在文本細讀的實踐過程中,應特別注重文章與教學兩個層面的分析與拓展,幫助每一位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情感與文化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