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璐艷 河南衛(wèi)生健康干部學院
黨中央決定從2019年6月份開始,以分批的形式(計劃是分兩批)在我黨內部由上而下的展開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這次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以實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學習為本次教育活動的中心任務,幫助我們的黨員培養(yǎng)出絕對對黨忠誠、高度對人民負責的純粹的政治品格,團結全國各民族人民群眾力量,進而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夢想奠定扎實的基礎。中職學校思想政治課的實踐教學任務主要是解決學生知和信以及行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堅定政治信念和良好道德素養(yǎng)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道德高尚和信仰堅定以及人格健全的人才。當前隨著經濟社會轉型與國際政治風云變幻,形勢與日俱增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給院校思政課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在思政課的教學實踐中,中職院校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理論的重要作用基本上有以下幾點:首先,思政課實踐教學積極響應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型人才,同時,將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融合,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認識到當前階段社會的發(fā)展現狀,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并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其次,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夠有效地檢驗、指導思政課程的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程度。具體而言,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從思想層面幫助學生認識到其所學的思政課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實用性,并培養(yǎng)其進一步學習思政課相關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并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指導或者解決實際生活或者未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最終實現思政課教學與應用的有效融合。最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推進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知與行統(tǒng)一的能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幫助其因地制宜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解決客觀存在的問題,進而促進其實現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對于當前中職院校來說,加強思政課的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就成為了一個緊迫的問題,就要求思政教師占領社會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宣講平臺,思想政治的教師要充分的把握課堂教學的機會,有機的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融入到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切實增強學生對于民族復興大任的擔當力。
相比與其它課程,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時間、空間等方面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要求相關任課教師充分地考慮到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從而有針對性地將規(guī)范的、特色的內容應用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當中。同時,還要認識到課程體系的關鍵作用,因為構建好思政課程體系并非僅僅是片面地解決好單一的或者某幾個的課程的問題,而是要打破思政課存在的相對孤立、封閉與分散的狀況,為破解思政教育“孤島化”困境,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思政教育進行研究:
(一)以整體課程體系為依托
構建好思政課程體系并非僅僅是片面地解決好單一的或者某幾個的課程的問題,而是要充分認識到課程體系的關鍵作用。不同專業(yè)所涉及的不同學科都蘊含與該學科相關的、具備一定特性的文化因素與精神品質,因此,高校要想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兼?zhèn)涞木C合素質較高的人才,那么就要綜合考慮不同學科所蘊含的品格教育,將不同課程的協(xié)同、共進效應充分發(fā)揮,努力形成課程體系的合力功效。
(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教育,并非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它關聯(lián)到多個維度,諸如品德教育、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綜合素質教育等。其中,品德教育在整個教育工作中占著重要的比重,因此,在加強思政課的建設過程中應明確根本任務,即“立德樹人”,研究和明確“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向、培養(yǎng)方式”等一系列問題,以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水平的提升為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向,更好地在思政課程建設實踐過程中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
(三)以創(chuàng)新課程教學為基本方法
首先,綜合考慮學校已開設的不同課程所具備的提升品德教育的功能,以此為基礎,采用科學的方法歸納總結出其所包含的德育元素,然后根據思政課程的教學特點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在理論教學中引入社會案例,于專業(y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展開精神指引和價值指導。
其次,綜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即在遵循基本教育與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導向,摒棄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扮演引導者的教學模式,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翻轉課堂等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為層面認同思政教育的有關內容,提升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效率。
最后,積極地將實踐中的成功案例應用于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中。比如說,收集整體與該學科相關的人物奮斗史并整理成案例,并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巧妙地引入案例,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思政教育對實際生活的指導作用,并逐步地轉變個人的價值取向與學習積極性。
以上可知,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要想有效地實現思政課程的改革創(chuàng)新,就要首先認識到思政課的特性,即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以實現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并有效吸收思政理論知識的效果。因此,新背景下研究參與式教學法的實現對策就是要轉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首先,思政課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轉變“教師本位”的錯誤觀念,尊重和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立足于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需要,加強對學生能力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使其成為自主、有能力、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主體。其次,思政課教師要樹立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新理念,使學生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從而促進其在參與中收獲知識和發(fā)展能力,將專業(yè)知識傳授與思想價值有效地融為一體。
黨的十九大以來,思政課教學改革已成為各大高校主要的工作,我校在不斷摸索和借鑒的基礎上,總結出我校主要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探索的方法,主要是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研究:
(一)文獻研究法:參考國內思政課教學相關理論研究及國外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的文獻資料,歸納總結出我國學生思政課教學現狀以及問題。
(二)經驗總結與比較分析法:查閱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相關文獻資料,并對其展開歸納與演繹,比較與分析,進而形成獨特性研究。
(三)調查統(tǒng)計分析法:以部分院校教師和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分析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展開成因分析。
伴隨十九大報告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入開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思政教師來說更是一項新的挑戰(zhàn)。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將“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效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思政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主動意識到自身發(fā)展對社會的作用,從而推動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fā)展貢獻力量。